|
活动价值
1.水果天天吃,但是他们并不关心果核,认为是废物,要扔掉的。于是寻找事物的连接点——原有经验,以及增长点——自主探索能力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2.孩子们运用剥、撕、拧、切等不同的方法,积极的寻找答案。在幼儿自主探索的同时,也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
3.创造性的运用新教材。使它具有挑战性。在两期课改中,教师的教育机智在于创造。
活动目标
1、在找找、看看、说说、做做中鼓励幼儿自主探索果核的秘密。
2、在交流中能注意倾听,听懂别人的意思。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果核
2、准备有核水果
3、故事图片
活动过程
一、 出示果核,引发兴趣
1、 提问启发、幼儿自由议论。
(1)这是什么东西呢?
教师倾听幼儿的议论
(2)引出名称果核:它们长得怎样?
中班的孩子有了想象空间,他们把柚子的核想象成小麦和玉米,把柿子的核想象成匾豆和小船,把龙眼的核比作黑珍珠,最有趣的是他们把最常见的苹果的核比作眼泪,甲虫,蚂蚁,等12中不同的东西。
2、游戏活动:果核找家
(1) 这些果核的家在哪里?去找找它们的家。
(2) 幼儿手拿果核,自由配对。
(3) 果核有用吗?
虽然孩子天天吃水果,但是对于果核还是没有留心,知之甚少,,所以我先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玩玩,引起幼儿对果核的兴趣,对我来说,也是对幼儿的一种了解。
二、 看懂图意,了解果核
1、分组自由读图
2、交流对图的理解
老师辅助提问:树上的苹果和地上的苹果一样吗?
小鸡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呢?
3、老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
“果核有用吗?”这一问题能引起幼儿积极的思考,仔细的观察和想象。对新教材(57页)中的图片故事进行适当的调整,但还是有一定难度,所以采用了小组形式,让幼儿生生活动,交流各组对图意的不同理解。
三、剥开果核,探索果核
1、原来果核都是有用的,那我们找找这些果子是否都有果核?
有的用剥,有的咬,有的切,有的求助于别人的帮助找果核,并自由的议论起来。
梳理幼儿的提问:为什么这些果核都在中间呢?
2、交流找到的果核,看看是谁的宝宝?
理解图意之后,幼儿自然的带着感情来找果子的宝宝。幼儿的思维有明显的形象性,概念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这一环节通过幼儿动手剥剥,找找,亲自体验积累感性的经验,这样引发推进,自然而有效。
四、自主商议,继续探索
1、现在你可以根据你的兴趣去找找果核的家,看看找对了吗?想再看看图片,讲讲故事的也可以或去试试种种果核。
2、幼儿根据兴趣自由结伴
根据幼儿兴趣自主商议,满足需求,相信在延伸活动中,还可能产生新的兴趣点,是为后续活动铺垫,体现了潜在的效应。
附故事:秋天
秋天到了,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秋风轻轻一吹,苹果随风轻轻地摇摆。突然,一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正好落在小鸡的身边,小鸡问:“你怎么啦?”苹果说:“我长大了,熟透了,所以才掉了下来。”过了几天,苹果渐渐变成茶色了,软软的,象一摊泥,小鸡着急说:“你生病啦?”苹果说:“不,我已经是苹果妈妈了,我正在腐烂,好让宝宝钻进泥土里,生根发芽。你明年再到这里,就能见到我的孩子了。”到了第二年,原来的小鸡已变成了神气的小公鸡了,他没有忘记和苹果妈妈的约定,等到他再来时,已发现在原来的地方已经长出了一棵小苹果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