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2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读书笔记 《教育第三眼》读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9 09:08: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从到了可以接受课本的年龄,一个人的成长方式就被纳入种种有形和无形的规范之中,并赋予了其区别于日常生活的神圣性。什么时候,***之外的事物对我们来说变得越来越陌生?
长期以来,业余兴趣与我们的课堂学习往往处于割裂状态,我们对于大自然奥妙探究的热情常常受到权威的知识训练的打压。问题是,课本绝对无法构成孩子们完整的世界。上述举措是让孩子们掌握一门生活小技能,“在体验中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更是对他们被压制与异化的天性的一种还原;是对学业苦役下的孩子们的一次解放,更是对他们应有权利的一种回归。
但我们似乎又一次为自己设置了一个悖论。个人兴趣是千差万别的,应该也没有高下尊卑之分,它接受引导但不接受强迫,然而,它一旦与某种具体利益挂钩,成为升学***与评价的一部分,会不会蜕变成另一种强迫呢?比如成为功课之外的另一种作业,成为日常***之外的另一种竞争与角逐?我们总是习惯用枯燥的数字来衡量一切,习惯将自己置身于一场又一场竞赛之中,如果课本之外的爱好也无法逃避数字的强硬裁判,如果它也必须拿出来与人一较高低,孩子们的内心还会留下什么呢?
        现在一到兴趣班报名的时间,家长们都是排着长长的队伍给孩子报名,每人至少都要报个一两个。我想说的是,报这些班是真正孩子的兴趣吗?还是家长让孩子去学的,因为别人家孩子学了,我们家的也不能落后,也要去学?不能让孩子的兴趣淹没在家长的声音下。
    现在孩子的学习都很辛苦,应该让孩子在学习之余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是真正因为爱好所以去学的东西,不是作为跟其他孩子比较的东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8-9 09:08:55 | 只看该作者
书中讲到:深圳某职院一大三女生误将半夜猪叫当成“鬼叫”,吓得期末***一完便赶紧跑回家中。其父解释称,女儿从未见过猪,也就不知道猪叫是咋回事。作家方方数年前在一篇文章里有过这样的感慨,有一天女儿在书中读到“瓦蓝瓦蓝的天空”时突然问她,“瓦”是什么东西?这真把她给噎住了:该怎样向从小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间长大、从未见过瓦的女儿具体描绘它的形状呢?就算女儿费劲地弄清了瓦的外部轮廓,又如何进而产生有关一片瓦承载的古老乡村中国的诗意联想呢?
回想我们现如今的教育,学生在家都是“宝贝”,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孩子们能做什么呢?家长们忙于交际、忙于工作,根本没有与孩子交流的时间,更不用说带孩子出去见识见识。孩子们对于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都没有,才会导致各种洋相百出。现在的数学试卷中,很多题目都是与孩子的生活经验有关的,结果发现学生的生活经验严重缺乏,很多题目都不理解。书中李跃先生也讲到了这些,希望给这些生活在越来越人工化、模型化世界中的孩子补上一课,不与升学***和前途有关,只为了一个人的心灵发育与成长有重大干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16: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