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品读课文,通过品味语言来感悟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体会其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
3. 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感悟彭德怀爱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体会其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板书并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板书:爱、杀)
2.漫漫长征路上,彭德怀与他的大黑骡子朝夕相处,他早已把大黑骡子当成了一位形影不离的朋友,当成了他的战友。【板书:爱骡子】
二、解读背景,体会无奈
1.就是这样一位亲密的朋友,亲密的战友,彭德怀为什么要下令杀了它?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彭德怀是在什么情况决定下令杀大黑骡子的?
2.学生交流
3.出示第一段和第二段
“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
预设:
“过草地”点出了背景
“最为艰苦”突出了环境的恶劣和战争形势的严峻
“殿后”写出了彭德怀带领的红三军团责任重大,生存危机也最大
“连……也……”突出了彭德怀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出于无奈和迫不得已
“饥寒交迫”和“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突出了情况的严重,说明饥饿正在威胁着战士们的生命。
小结:“一字未宜疏,语语悟真情”,在饥饿已威胁到战士生命,甚至整个革命前途的背景下,彭德怀下令杀他的大黑骡子,实在是出于(不得已、无奈)。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些情感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齐读课文第一、二段)
三、感悟彭德怀的内心世界
(一)为了战士们,为了革命了胜利,彭德怀最终还是选择了杀了他心爱的大黑骡子。下面,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杀大黑骡子的一刻,感受彭德怀的内心世界。
1. 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3——20节,找出彭德怀下令杀大黑骡子的语句。
思考:这些命令是在什么情况下下的?
语气分别是怎么样的?
圈画出彭德怀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2. 交流:彭德怀一共下了几次命令?(三次)
3. 小组合作交流
【第一次命令】
(1)出示:第3——10段
(2)学生交流
重点抓住“深情”、“平静”两个词语(你从“深情”和“平静”是读出了什么?)
(“深情”读出了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不舍与疼爱;“平静”写出了此时的彭德怀想得更多的是能有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
师小结:是啊,此时此刻,他第一个想到的只有忍受饥饿的战士们,根本没有时间顾及自己心爱的大黑骡子,平静的外表下面是彭德怀割爱的伤痛。
【第二次命令】
1.战士们都舍不得杀掉心爱的大黑骡子,难道彭总就舍得吗?战士们的再三请求搅乱了彭德怀的心。彭德怀不耐烦了,严厉地下达了第二次命令。(出示第二次命令)
2.出示第二次命令
3.小组合作交流
预设:
(1)抓住“不耐烦”,从这个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
①因为他内心很痛苦,不想杀,可又不得不杀。
②晚一分钟,就多一个战士倒下。
(2)第二次命令与第一次对比,大黑骡子要方副官长亲自杀,足以说明杀大黑骡子这一任务的艰巨。
3.过渡:命令下达了,他却不忍心亲眼看着大黑骡子倒下去的身影,于是他背过脸去,忍着心痛,等待着执行的枪声,可是——(出示句子)
4.问:这是怎样的20分钟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体会一下。(齐读)
你们认为这是怎样的二十分钟呢?(漫长的、紧张的、令人窒息的、难熬的、折磨人的……)
5.想象:在这漫长的20分钟里,一幕幕往事又涌上了心头,彭德怀想到了和大黑骡子在一起共患难的岁月。选择一个地点,想象彭德怀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在行军路上——评:它任劳任怨,默默奉献。
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评:它是战场上的英雄。
在宿营地——评:这些都是温暖人心的回忆啊!
6.可残酷的现实又摆在他的面前,他仿佛又看到了战士们一个个倒下去的身影。
【第三次命令】
1. 出示第三次命令
2. 学生小组交流展示
(1)抓住“怒吼”这个词,体会这声怒吼中包含的痛苦、无奈、矛盾、痛惜之情。
①他很生气。为什么生气?方副官长一直没有开枪,他在催他。
②他很着急。急什么?再不开枪,战士会倒得更多。
③他的态度很坚决。
(二)一齐出示三次命令
1.从平静地对战友说,到不耐烦,再到最后的怒吼,彭德怀一次又一次地下命令杀了他的大黑骡子。三次命令,一次下得比一次重,一次比一次急促。这与第二自然段中他爱大黑骡子的行动为什么截然不同?
彭德怀心中无比难受,战争是残酷的,与战士的生命相比,自己珍爱的大黑骡子又算得了什么。
2.小结:面对巨大的艰难困苦,红军要走出草地,彭德怀坚持要杀大黑骡子,是为了保住战士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作为红三军团的军团长,彭德怀爱大黑骡子,但更爱自己的战士。革命需要大黑骡子,但更需要勇敢的红军战士。一切以革命为重,只有杀掉大黑骡子,才能让更多的战士活下来。
四、总结(出示、引导齐读)
1.(出示图片、播放音乐、教师诵读最后一段)
2.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话,你有什么体会?
(1)抓住“看不到”体会对大黑骡子的深切怀念之情
(2)抓住两个“融进”进行理解:大黑骡子最后一次为革命立了大功,虽然死了,但还是活着,它融进了滚滚铁流。活着,是因为战士们忘不了它。第一个“融进”是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了大功。第二个“融进”很抽象,在最艰苦、最恶劣的生与死考验的环境中,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了功,战士们克服了饥寒交迫,一步一步走出草地,继续革命的征程。”
(是大黑骡子给了战士们生命,是大黑骡子给了战士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3.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万险,战士们身无“御寒衣”,忍受着饥饿和寒冷,晕倒了能勇敢地爬起来,紧紧地跟上去。”他们的力量从哪里来?仅仅来自大黑骡子吗?
(是彭德怀关心战士,爱护战士的无私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每一位红军战士。)
是的,我们的红军队伍正是有了这样的首长,这样的战士,才有了战无不胜的力量,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3.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课文链接
这节课上,我们和彭将军一起着急,一起悲痛,一起把对大黑骡子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但这爱是伟大的,这爱是感人至深的,这爱激励着战士们奋勇向前,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长征路上,还有着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课后同学们可以多读读与长征有关的故事,如《丰碑》《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草地夜行》。
板书:
21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杀
爱 骡子
更爱 战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