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7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做有趣的教师——暑期“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心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6:58: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你喜欢讲课时学生静如处子奋笔疾书若有所思会意微笑吗?你喜欢师生交流时学生动如脱兔积极踊跃妙语连珠掌声雷动吗?在今年暑期的研修班上,我们的听课状态就是这样!名师不愧是名师,且不说讲座内容,光是他们的讲课形式就够让我揣摩学习好久的了。为什么他们的讲座会得到如此积极的回应?因为他们都是有趣的教师。

不信你瞧!易仁荣老师是这样谈教学现状的——老师讲的太零碎,教材整合不太会,教学效果不理想,师生感到都疲惫——是不是很形象?有现象有结果有成因,笑过以后还能咂摸出点什么来。他还把所有的英语词汇和语法都整合成模块,许多知识点都编成歌词和学生一起唱,是不是很有趣?程翔校长则是儒雅的学者风范,不徐不疾的讲述让人如坐春风,心理上能进入一种非常静的境界,这是学识的积淀,是雅趣。王文英老师深情的歌声,激情澎湃的演讲,生动的案例,幽默的语言时刻牵动着我们的心,让我们随她的讲述时而开怀时而涕下,不能不说她已经活出了人生的意趣!张景浩校长则是故事串故事,谁不爱听故事呢?况且讲故事的语言又这么风趣,故事间又总是闪现出智慧的警句!

从他们身上我悟到,有趣并不仅仅是搞笑,而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一种生命状态。有趣自然和“幽默”亲厚,但也并不排斥沉静、激情或者深刻。

有趣的教师要有积淀。程翔的语言有让人心平静的魔力绝非一日之功,也绝非刻意为之,那是丰厚积淀的自然流露。如果说他精细深入的教学研究是一个教师必然的自我要求,如果说他唯实系统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是一个校长做好管理的安身立命之本,那么他孜孜钻研,译解《论语》译注《说苑》,更彰显他的书生本色学者风范。这是他雅趣的源泉。

有趣的教师要有一些真实的兴趣。程翔译注《说苑》苦心研究三年,自费买了2万多元的研究资料;王文英能歌善舞,爱弹古筝,会编织会裁剪,会服装设计,会化妆盘头,能做晚会导演也能做婚礼司仪……真实的兴趣令我们纯粹的沉浸收获纯粹的快乐。快乐的人最有感染力。

有趣的教师不妨随性。王文英作为青歌赛获奖歌手开场高歌一曲果然震撼,易仁荣嗓音一般唱功一般却也唱得不亦乐乎。为人师表不必非得做端庄状,真诚随性才是王道。孔庆东的《遥远的高三•八班》历数各科老师的绰号、口头禅和不合常理之举,“语文老师刘国相就极有性格。他讲课精彩幽默,见解独到,倍受同学欢迎,然而他却极不谦虚,讲到高潮,突然大声问一句:‘我讲课好不好?’同学齐喊:‘好!’他又问:‘棒不棒?’同学齐喊:‘棒!’刘国相如饮甘霖,越发精神抖擞。”孔庆东总结道:“做人大节无亏,小节上则不妨任其自然,宁俗而勿伪。”

有趣的教师一定要研究教法。其实前几条重在修炼内功——做一个有趣的人,这一条则是外功——有意识的提升我们的专业素养,修炼成有趣的教师。

——一定要熟练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设置学习目标!很多人都想通过学习心理学认识自我、成长自我,但心理学的皇皇巨著却无法飞入寻常百姓家,反而张德芬的心理小说畅销不衰,帮助了许多人。学习目标的设置一定要让学生在付出一定努力后能获得成功感!

——一定要精心设计学习活动!要熟知儿童心理,把学习活动设计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知识的渗透和能力的培养“润物细无声”。如果做不到深入浅出,那就一定要做到浅入浅出,深入深出则曲高和寡,但可悲的是我常常浅入深出还做高明状,责怪学生理解力太差!

——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语言!生活中我们也许缺一点机智、缺一点幽默、缺一点深刻、缺一点文采。但课堂语言是可以设计的,我们是自己的导演。让课堂语言承载更多的有效信息,以最生动有趣的形式传达出来。

如果我能修炼成为一名有趣的教师,那将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心向往之,体力行之。

还想谈一点培训感悟:参加培训的时间是有限的,感悟、内化、践行是无限的;培训的内容是有限的,学习的内容是无限的。培训是一个接触更大世界的触角,用心的主办方弘博师苑集结了最优质的资源让我们高山仰止,而顺藤摸瓜深入研究、探索属于自己的路可能是培训更大的意义所在吧!收回看世界的脚步后,还得坐进书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6:59:03 | 只看该作者
市第七十六中学  邢永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4 09:3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