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6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年级语文下册《守株待兔》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浏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2: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1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的“寓眼”,关键在于寓意的揭示。
  上完这一课后,我感觉自身对寓意的揭示布置得较为巧妙,水到渠成,同学揭示的教好。主要原因是我在前文的铺垫做得较好,突出表示在:
  (1)同学质疑问难后,我便请同学带着“为什么要守在树桩旁边等野兔”这一问题读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不一会儿同学便汇报所划的句子。我根据同学所找的内容出示了这句话“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话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让同学谈一谈自身的体会,随着同学的回答,随即启发引导同学,像种田人这样白白的捡了一只野兔这叫什么?同学回答后和时板书:坐享其成
  而后再请同学从他的想法上谈一谈这种坐享其成的高兴心理,随即揭示出他的想法对不对?继而让同学得出种田人捡到野兔是碰巧的事。
  (2)请同学细读第一段划出有关野兔撞死在树桩上是碰巧的句子,引导同学抓住“忽然”“窜”“撞”这几个词来引导同学想象一下造成野兔惊慌失措的原因,继而得出野兔一定是遇到了危险的事,碰死在树桩上纯属一件巧合的事,“巧合”换个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偶然。”接着便让同学谈他们对这个词的理解,得出偶然的事件是不能经常发生的,但种田人不知道,却执迷不悟,不知是偶然发生的事。顺理成章再让同学划出表示他不知是偶然发生的有关语句。
  (3)正因为前文为同学揭示种田人错在哪儿做好了铺垫,所以当我提出那个人错在哪儿时,同学纷纷举手,回答的十分精彩!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同学体会这个人的凄惨下场一无所有,接着让同学入情于境发挥自身的想象:请同学们看图,你看这个人还在那儿呆呆地、傻傻地等着,假如这时你从他身边走过,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话音刚落,同学想象的闸门便一发而不可收拾,课堂气氛也随之推入了高潮,同学们的精彩回答比比皆是:有的同学说:“你真傻呀!你捡到一只撞死的兔子,那只是偶然发生的一件事,怎么能天天想好事呢?”有的同学说:“你赶快醒悟吧!快快起来好好种庄稼吧!要不然你明年吃什么呢?”还有的同学说:“你可要老老实实地劳动,只有这样才干有好的收获,才干过上好日子。”
  总之,寓言所内含的深刻的寓意就这样从同学的口中以不同的语言表达效果揭示出来。由此可见,寓意的揭示贵在做好铺垫。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2:49:00 | 只看该作者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2
  《守株待兔》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最后一组课文的一则寓言故事。课文通过种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只撞死的兔子,他就放弃农活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同学介绍了“想坐享其成是不行的”这一比较深奥的道理。本着三年级语文教学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同学的语文素养”的精神,教学《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时,我以新基础教育理念为指导,主要通过在教课本知识的同时,也教给同学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程序结构,也就是把“两类结构”的学习和运用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揭题伊始,我就出现学习方法,接着通过解题:“守株”、“待兔”,让同学很快地掌握了这则寓言的主要内容,并巧妙地根据题目“守株”和“待兔”,让同学既快速又准确地理清了文章的段落。这种做法不只化难为易,而且让同学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使同学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获得了新知的方法,得到了积极主动的发展。然后通过设计的表格让同学自身读,自身想,自身填,最后归纳出寓意。这样就克服了保守教学繁琐的分析和空洞的说教。同学经历了这样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不但对新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掌握了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程序结构。教学中我还努力地为同学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同学的情感体验,让同学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谈谈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守株待兔”的人和事,关注同学的内心感受。并力求通过读作为同学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同学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寓言故事,体会寓意,受到教育。整个课堂充沛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同学的主体作用,真正将课堂教学时间还给了同学,让同学真正获得健康主动的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2:49:00 | 只看该作者

《守株待兔》教学反思3
新课程改革已以不可阻挡之势走进了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心头。怀着对新课程教学的学习、探索、考虑,我两次执教了人教版第六册《寓言两则》之一《守株待兔》一文。以下是我在两次教学中的反思和点滴想法,坦诚相告,以求得发展,求得进步。
                第一次反思
  一、自我评价
  1、课堂气氛不活,没调动起大多数同学的积极性。
  2、课文朗读不够,不到位。
  3、课文复述时,没能紧扣课文,同学发散的东西多而散,以致不能顺利领会寓意。
  4、同学评价粗浅,老师没有进行引导。
  5、教学设计设计面面俱到,教学目标不够明确,重难点不很突出。
  6、课堂教学时间布置前松后紧,导致重点局部的训练时间不够而拖堂。
  二、自我反思
  1、课堂气氛不活:《守株待兔》是一个较简单的寓言故事,绝大多数的小朋友能够用自身的话比较完整地加以讲述。原以为导入时就让同学简单地讲一下故事,会引起小朋友们的兴趣,但由于讲故事的同学声音不够洪亮,讲述不够生动,所以一开始就营造了课堂的沉闷的气氛。后面出示了五幅图画,原意是要求同学图文结合复述课文,希望可以掀起一个高潮的,且这也是老师在设计教学设计时动了脑筋的地方,夸张一些的说,是老师苦心筹划的一个环节,但同学明显兴趣不大,复述时随意且无内容,说者激昂,听者淡然。少局部同学甚至开起了小差,见此情景,老师也没了激情。
  2、在教学设计的设计过程中,没能充沛掌握教材,总想面面俱到。结果是在教学中指东指西,盲目教学。尽管老师全场奔命,极力煽情,忙得不亦乐乎,同学却是气定神闲,任你风狂雨骤,自是岿然不动。就别谈完成和落实朗读、复述课文,领悟寓意的教学目标了。
  3、拔高要求,总喜欢要同学进行评价。同学评价时,老师应抓住最佳时机给同学予以点拨。大多数时候,教师成了一个洗耳恭听的观众,没有穷追猛打,乘胜追击。一味对小朋友讲的东西表示认同,似乎是不论你讲什么,只要你能说就行。局面失控,变成了老师被同学牵着走了。
  4、对同学情况估计缺乏。比方:在拓展想象时,我在五幅图后出示了一幅空白图,原意是想通过同学自行补充的内容,又能达到更深刻地挖掘,领悟寓意的教学目标。没想到一些小朋友提出"他可以一边劳动,一边等野兔"或是"他可以改行做猎人"等一类完全在我意料之外的回答。无奈之下,老师只好硬生生地抛出了自身准备的问题。这次原以为同学又会顺藤摸瓜地回答,没想到同学的回答竟然又是大出所料。好几个小朋友都说他的亲人、邻居、朋友都会鼓励他,他一定可以等到更肥更大的野兔,与原先料想的回答整个儿不挨边。同学回答问题时的随意,说明了老师平时没有做过这样有方向性的训练,同学也没能接受到有目的的系统的训练。我姑且把它叫作学习过程中"导定向"的训练吧!同学回答问题的质量,既是平时训练的体现,又是训练效果的检验,更能充沛体现出老师驾驭课堂、掌握课堂的艺术。新课程提出了新的理念:一个"纲",七个"性"。一个"纲"就是指要全面提高同学语文素养。面对这些自由程度极强的小朋友,老师还是要拿出农人种庄稼的精神来开荒、耕耘的。"在小朋友心灵的土地上,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这样做的好处,受益的绝不只仅只是同学。
  5、忽略了朗读的重要,以致复述不能顺利进行,寓意的领悟不能水到渠成。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和复述课文是重点,生字教学完全可以紧扣课文进行教学。但在这一环中,老师忽略了朗读,让同学用自身的话复述课文。这样做,同学外表上得到了机会,得到了锻炼,因为他们去想了,有发散的东西了。顺应了现在一再强调的要让同学自由地学习,鼓励同学的发散性思维的要求,老师也可以乐得清闲,这样做不是很好吗?但实际上却背叛了课本。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同学口若悬河、不闻同学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同学一节课之后,到底能收获什么?可能是课本上的东西知之甚少,课外的东西也淡而忘之。"以读为本"是近几年来教育界
  呼声很高的一种教法,也是一种反璞归真的学法。牢牢抓住朗读,扣住重点朗读,读好、读懂,加强感受与体验,使老师在课堂上能游刃有余地教学,同学也不会总是在大门外徘徊,举足不前;老师可以胜似闲庭信步,同学也能遇事迎刃而解。
  三、仍存在的困惑
  1、有关老师和同学主体地位的问题:到底该怎样做才干算"突出了同学的主体地位?保守的"老师决定同学的思维,牵着同学走"不对,但"同学自由发挥,老师跟在同学后面走"似乎也不对。老师和同学谁才是课堂上的主体?这个度如何去掌握?
  2、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学的路子是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还是套用某种固定的模式?是给个问题,然后小脑袋一碰,你们讨论去吧,再找几个人汇报汇报完事?还是你一句我一句热热闹闹来个大讨论、大争辩?如今开放的教学课型如"百家争鸣",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质疑式、讨论式、争辩式、茶馆式、小组式、采访式、主题式……"到底是套用?还是要努力形成自身的风格?
  3、有关语文学科性质定位的问题:语文课堂上到底是突出"读"?还是突出"演"?是突出让同学去"想"(即发散思维)?还是重点引导同学去"悟"(在读中悟)?老师能不能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蔓延?这个度又应该如何去掌握?|
                第二次反思
  一、自我评价
  《守株待兔》这一课我前后共备课三次,第一次教学设计突出了老师的主体地位;第二次倒是训练了同学,但目标又不够明确;到第三次时,我将教学设计重新做了较大的调整,思路变得更清晰, 重难点更突出,目标更明确了。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了三个:
  1、学会生字和词语。
  2、朗读、用自身的语气有感情地复述课文,领悟寓意。
  3、拓展想象,训练口语交际。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三个目标进行教学,这节课条理清晰,具体表示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字教学自然、灵活,同学完成了从积累到运用的过程。
  第二、以训练为主,训练同学读书,说话。老师所设置的每一次的练习,都结合课文朗读进行。
  第三、同学的提问,同学的回答离教学目标更近了,防止了盲目性,因而能较自然地带出寓意。
  第四、问题的设置带有层次性,关注到每一个同学。
  第五、老师注重同学的个性体验,在课堂上,给同学更多的自主性,尊重同学,让同学自身体验,自身感悟。
  二、自我反思
  1、如何开课?如何营造开课的气氛?如何掀起开课的高潮?排球运动中,扣球手在扣杀时要做到"短、频、快",老师是不是可以借用并充沛运用?
  2、在梳理问题进行点拨时,老师的语言要拿捏到位,明白如话。假如把拓展想象中"他的亲人、邻居、朋友纷纷劝他说"这个问话设置为:"假如你就是他的亲人、邻居、朋友,你会怎样劝他?"这样更直接,更有针对性。
  3、同学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应该给予和时的回答。对一些很明白的问题,应该当时解决,涉和到课外知识的问题,可以告诉同学通过课外查有关资料获得,而对牵涉到文章主要内容,即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有关问题,则放在学课文当中去解决。
  4、当同学在表达不清楚时,老师该怎么办?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小时,老师又应该怎么办?"放大同学优点,不要吝啬你的褒扬。"善用赞扬和鼓励,才干引发学习动机。
  5、在教学的最后两个环节出现失误:一是点明寓意时,老师太苛求同学的寓意尽量靠准老师心中的规范答案,限制了同学的自由发展。正如《画杨桃》一文中告诉我们的一样:"当我们看见他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苏轼也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限制小朋友思维的发展,等于为小朋友和老师"画地为牢"。老师应该如何去掌握好这个度?二是拓展想象时,因为已下课,同学半
  天不往老师心中的答案上靠,又因为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一着急,脑子出现瞬间空白,忙不迭地追问同学:"他们应该怎样说?"似有你今天说不出来,就休想下课的架势。同学早被吓回去了,那里还会有言语?欲速则不达,破坏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新课标提出要尊重同学,倡议自主性,加强实践性,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应该努力往这方面靠近。"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
  6、在教学中对每一个环节的时间应该充沛掌握,有备无患,老师也不会自乱阵脚。
  三、解答困惑
  1、"突出同学主体"应该围绕教学问题来进行。"引而不发,助人自助",教师无论是"带"还是"跟",都应该视情况而定。目标中说"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教会同学"怎样学",比让同学"学会什么"重要。学的过程比获得的结果重要。孔老先生在两千多年前不是早就教诲我们:"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在过程中学会了、掌握了方式方法,结果自会水到渠成。
  2、要强化问题意识。在任何教学活动中,师声双方均是主体活动者,任何单一的答案都应该得到否定。但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导引"。教师要引导同学围绕教学目标提问题,不能漫无边沿。这也就是要对同学进行"导定向"的系统训练。
  3、有关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情感浓烈的课文要引导同学以"读"和"悟"为主,故事性强的课文要突出"演"和"想"。
  4、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明确教学目标,一切教学环节都应围绕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目标的确立要简洁、突出重点,而切忌枝蔓太多。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要做到有的放矢。点、线、面都想顾和,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样既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又使得教学效果不突出。
  5、"高潮"一词的理解是比喻事物高度发展的阶段,具体到教学中来,就是要能使同学兴奋,老师兴奋,体现出一堂课中最精彩、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一部影视作品能否引起观众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剧的精心筹划,导演的精彩拍摄,适度引导,演员的出色扮演。同样的道理,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就是一部微型作品,导演是老师,演员是同学。这部作品的好与坏,老师要承当很大的责任,因为老师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演员,是一群没有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演员,或者说是一群正在接受训练还不够幼稚的演员,高潮的出现绝对要靠老师的引导。一节课的高潮可能出现在四十分钟的每一分钟里。具体的问题是如何引起这个高潮!开课时需要高潮,课中时需要高潮,课尾时仍然需要高潮。讲故事、游戏、扮演、唱歌、猜谜……种种种种都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关键是看老师如何去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并让这种积极性充溢整个课堂,乃至自身的每一个课堂。换句话说,就是老师要给同学永远的"新鲜感",而这个"新鲜感"的坚持确实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深思索的,特别是经验尚浅的年轻教师.
  两课之后的感想:
  任何思想的转变和观念的蜕变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新课标带来的新观念对我们习惯了保守教学的老师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冲击。面对冲击,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态度?是退缩?是无畏?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怎样才干让这种冲击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而不是一种束缚?通过"两课两反思",使我逐渐进入蜕变的过程。终于把读书挤进了课堂,终于向保守教学发起挑战了,终于把训练同学作为重中之重了。第一次上课时,总想面面俱到,什么都想展示,结果是所有自身能想到的都展示了,却没一样落实了,活活给自身上了一副枷锁,导致第一节课的失败。第二次上课前,我努力要求自身跳出这个框框,力求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教学,得到的结果是:它只给我指出了前进的大方向,至于如何迈步则是我自身的事情。于是我考虑,我改进,我努力。虽然仍有缺憾,但我想我至少已完成了重塑自我的轮廓。假如进行第三次、第四次的教学,我相信我会使雕像更趋完美。
  由此可见:理想的优秀教案与教师的课堂实施总是有一定差异的。差异会带来困惑,更会带来抵触,但困惑使人奋进,抵触使人幼稚,而胜利就静候在冷静的考虑与沟通之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4 02: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