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小学语文《欢乐的泼水节》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下载)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8 12:47
标题:
小学语文《欢乐的泼水节》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下载)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设计1
一、导课:
师:同学们喜欢过春节吗?过春节你都做了那些事?
生答。
师:是呀 !每年的春节家家户户都掌灯结彩欢聚一堂,互相祝福,互相拜年,好欢乐呀!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傣族也有一个盛大的保守节日就如同我们过春节,它叫“泼水节”(板书后领读)。
简介:泼水节就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是在阳历的四月中旬,大约三四天的时间,在这几天里人们要举行多种活动。瞧,这是江中赛龙舟,你们还想知道更多的节日活动吗?看,这是他们那里最隆重的泼水日。在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亲戚朋友大家都可以相互泼水、互相祝福。你们认为这些活动有趣吗?
生答。
师:想不想马上和他们一起来欢过一次?
生答。
师:那么就赶快打开书认真读吧!可要把字音读准确呀!
生读。
老师发现同学们读得真认真,那新的字词朋友你认识了吗?
生答。
师: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出示大屏幕)先给你一个练习机会——同位之间互相练一练。
生读。
师:现在谁能勇敢地站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读得声音好响亮呀!谁想跟他比一比,超越他——当当同学们的小老师。
生领读。
师:小老师当得可真棒!还有谁愿意当?有这么多的同学想当小老师,那咱们就来开火车怎么样?
第一列火车谁来开?你来当火车头。这列火车开得又快又准,哪列想跟他们比一比?真了不起,都超越前列了!看到同学们读得这么准,老师手中的生字卡片想和大家的交朋友,你们愿意吗?现在老师读你来找。比一比谁的眼睛亮,找得又快又准。(师读三个后)老师发现 同学找得最快,我们就请他来当小老师吧!(找同学领读)。同学们喜欢这个识字游戏吗?下面学着老师的样子同位玩一玩,咱们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最好。同学们学得可真起劲!现在咱们的生字朋友想回家了,老师读一个你们收一个,看谁最先把生字朋友排好队。 同学做得最快,老师奖他一个大红花。
这些生字朋友回到家中你还能认识他们吗?
拿起书来考考自身——自由朗读。
老师刚才发现咱们班的同学读得可认真了,下面老师就请三位同学读给我们听一听,好吗?其他同学用心听,比一比谁听得最认真。大家读得这么认真,老师都感到进入傣族人群了!瞧,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屏幕)。听,欢乐的鼓点敲起来了,人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这里有一个“一年一度”你能告诉老师它是什么意思吗?
生答。
师:是呀,泼水节一年只有一次,那傣族人民此时此刻的心情怎样呢?
生答。
师:那你能用这种欢乐激动的语气读一读吗?(自由读,指生读)真棒呀,老师感受到了欢乐,心里好激动!谁想和他竞赛?老师的心跳得更快了,同学们感受怎样?(奖励)是呀,人们盼望已久的泼水节终于来到了,让我们一起来欢乐吧——快点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现在你和傣族人民一起为泼水节做好准备了吗?
生答。
你是从哪里学会准备的?马上就要泼水了,人们此时的心情怎样?
生答。
师:那你能把这种急切、盼望的心情读出来吗?谁来试一试?一个你“早早地”读得使老师都想拿起水瓢来了!看,傣族同胞也迫不和待了!(屏幕)看到此情此景谁能来说说傣族人民是怎样泼水祝福的?
生答。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想象得真丰富。老师禁不住想读了,能给老师一个机会吗?
师平淡地读,生评价。
师:哦,老师读得不好,那谁来教教老师?
生分句读。
师:(第一句)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快?
生读。
师:对,他们的动作快,我们就应该加快语速,让他人听出你欢快的心情来。
生读。
师:(第二句)老师看到这位同学读的时候脸上露出了笑容,你为什么笑啊?
生答。
师:你可真会读书,心情愉快,脸上笑,傣族人民脸上笑开了花,你的脸上也笑开花了!最后一句谁来读?“怎么能不高兴呢?”你读得真好。这是一个反问句,你读得很有力。下面我们把这段话连起来读,看谁读得最好。(自由读)。
(评点)训练同学有感情朗读课文时,不是从理论到理论,搞“空对空”的一套,而是自身有意读的平淡无味,激起同学议论纷纷的自觉要求,然后引导同学考虑该如何读出感情。这样,同学思想解放,师生处于一种完全平等的位置上,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同学畅所欲言,在这样的双向交流之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会得到充沛发挥。
指生读。
师:读得多好啊,请他来当当我们的小老师!
该生领读。
师:谁想逾越我们的小老师, 站起来试一试!看来大家都能当小老师喽!老师也想参与你们的大队伍,同意吗?那老师读,同学们接怎么样?“开始——,大家——,你——,我——,老人——,姑娘——,个个身上——,人人脸上——。清水——,谁身上——,就意味着——,怎么能——!”
同学们喜欢这样读书吗?那咱们就来一次男女生接力赛,愿意吗?好,第一局男生引女生接。配合得真好,但应该说男生(女生)比较领先。想反过来再来一局吗?这一局大家都进步不少,女生(男生)进步大一点,反败为胜。
听到同学们的读,老师也仿佛泼起了水。泼水节,好欢乐的节日呀!在这么盛大的节日里,他们只进行这一项活动吗?对,肯定不是的。那你想知道他们还进行什么活动吗?快来读最后一段。
生读。
师:现在你知道了吗?他们还进行一些什么活动?
生答。
师:看,火红火红的凤凰花铺满一地;听,欢乐的象脚鼓点在回响。现在让我们伴着这动听的象脚鼓点乐曲把这一段齐读一遍!
同学们,这个泼水节过得怎么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现在让我们带着欢乐的心情和傣族人民再来过一过泼水节。齐读课文。
作业: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身的保守节日,回去搜集一下其他少数民族的保守节日,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总评)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情景,以图片、激发性语言创设情景,使同学与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了解泼水节。二、突出对“读”的训练。利用各种形式,以朗读为主线,串起看图、想象、说话的珠玑,让同学在读读、看看、听听、说说中用心体验、用情表达。让同学体会、领悟傣族人民过节的欢乐心情。三、老师在愉快平等的和同学对话,在教学中参与到同学的大队伍中、与同学一起读、一起练。这些做法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同学对老师亲切了,也喜欢上这门学科了。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8 12:47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2
《欢乐的泼水节》一课,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局面,表示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可是,它与同学的生活、感知是有一定距离的。我尝试着让同学走入情境,让同学活动起来,让同学与泼水节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在同学熟读课文,找到了表示人们泼水的动作的词语(端、泼、拿、灌),并利用插图知道了还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泼水的基础上,我让同学在音乐声中互相泼水,同学们玩得快乐极了,有泼的,有灌的,有撒的,还有倒的……音乐结束了,同学们都舍不得回座位。于是,我拉着同学的手,有意地问一个小男孩:“你全身都湿透了,可为什么还笑得那么开心?”小男孩腼腆地笑了笑,说出了“幸福”一词。转过头,我故意严肃地对平时大大咧咧的宇说:“老师可要批评你,怎么那么没有礼貌,把那位老爷爷泼得全身都是水,感冒了怎么办?”同学们一下子愣住了,一会儿,大家就笑开了,七嘴八舌地纠正老师的错误,“吉祥如意”一词就被同学内化吸收了。最后,我又随机抽了几位同学问:“你的水去哪儿了?”同学们不时说出“我泼在小姑娘的身上了,我祝愿她……”“我泼在小伙儿身上了,我想让他……”“我撒在老师身上了,我祝愿您……”同学们纯洁的心灵得到了一次爱的洗礼。
课尾,我又问同学:“你们度过了一个怎样的泼水节?”同学们都说出了自身的真实感受,是那么自然,那么清新。
课上完了,同学不只与泼水节有了亲密接触,与老师也有了亲密接触。我觉得,我所追求的人文教育正在迈开步子……
参与县教坛新秀评选活动时,我抽到的课题是二年级课文《欢乐的泼水节》。
由于是陌生的班级,课前交流是非常关键的,但是又不能影响课堂时间,因为时间是不能浪费的。好的开始是胜利的一半。我精心设计了导入,自身还颇感良好。
一上课,我就与同学交流,自我介绍完后,问小朋友们:“我们现在就是朋友了,好朋友之间要怎样?”小朋友们整齐地说:“要互相协助!”于是,我让他们介绍古田好玩的地方。“为了感谢热心的你们,我邀请大家和我一起去一个地方旅行。”接着,我出示西双版纳和凤凰花的图片,认识并读词语。最后出示课题。
这样的导入比较自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利用图片吸引同学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能增加同学的知识,也把课文第一自然段粗略带过。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遗失了一个教学机会,深感遗憾。
在指导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本课教学重点)的时候,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给小朋友们充沛的时间读书,同桌讨论交流。这是一个比较开放性的问题。可以从人们泼水的心情,泼水准备,泼水经过以和泼水的意义四个方面来说。(小朋友们当然不可能会概括的这么简短。)我准备随机按同学的回答来教学。当我指名同学回答的时候,他首先说到了:“开始泼水了,人们互相追赶……”我就出示泼水经过的两个句子,在读通后,既而扮演。意在让同学通过“泼水”的活动形式,真正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课堂上有效地学习,使同学在身临其境中,在愉悦中学习语言、发明语言。由于教室桌椅排放比较紧,同学没有很好地动起来,但还是促进了朗读。小朋友们玩得很开心,快乐地读着:“个个身上湿淋淋,人人脸上笑开了花。”我又问:“人们要过泼水节的心情怎样呢?”引导小朋友学习第一句。问完我自身就后悔了。
因为我完全可以掌握住同学兴奋的表情,借机采访他们:“你们身上都湿淋淋的,为什么脸上还笑开了花?”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出最后一句,清水的意义了。而不必唐突地打断同学的情绪,自身再一步步地小心翼翼地按部就班地牵着小朋友走了。
反思自身的行为,课堂上一些烦琐的问话比较多,课堂上还没有放得开一些。寻思原因,应该是还没有走出教学设计的依和,没有做好充沛的预设,所以,即使课堂上能出现的精彩,也会从身边溜走,而无法掌握住。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本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全文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局部,这有五句话,具体生动地写了泼水节的欢乐局面,第一、二句写人们做的准备,第三、四句写泼水的局面,第五句点出了泼水的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略写了泼水节的其他活动。其中第二自然断是重点段落。
“交给方法,自主学习”是我这段时间运用24字教学模式以来总结的一个方法,教师要舍得给同学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能让同学真正感受到自身是学习的主人。
为此,在第二段的学习中中,我紧扣“欢乐”,让同学边读边想,从哪句话感受到人民泼水很快乐的。把它找出多读几遍。随后交流句子,说说从句中的哪些词语体会到欢乐。交给同学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例如同学从第三句:开始泼水了,大家互相追赶,你拿瓢往我衣领里灌,我端盆向你身子上泼。体会到欢乐。我就跟着同学的发言,相机出示该句内容,让大家一起读读。然后请同学想一想,哪些词让你体会到人们的欢乐?如从“早早”这个词体会傣族人民盼望过泼水节的那份急切的心情。整个过程老师始终是跟着同学在学。
整堂课同学朗读很到位,但美中缺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由于泼水节离我们小朋友的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因此,假如仅靠朗读来进行教学的话,同学就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假如播放傣族人民泼水的录像片段给小朋友看,使同学如临其境,这样同学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要桂红)
作者:
admin
时间:
2010-4-8 12:47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3
今天我教学了《欢乐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 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同学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和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
在教学的开始,我用“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泼水节的欢乐呢?”这样一个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同学自由地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再反复朗读,仔细体味文字中透出的欢乐感觉。给予同学充沛的读书感受的时间后,再作详细交流。同学在整个自读感受和交流的过程中还是比较主动积极的,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读书和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局部,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的欢乐局面。在交流的时候,同学很容易就找到了重点句段,并说出了自身的感受。怎样突出文章的重点,让同学真正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呢?我先利用起书中的插图,指导同学仔细观察图画,将课文内容与插图融合起来,在同学自身脑中形成更详细、更具体、更生动的画面,这样同学就比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泼水时的快乐心情,然后指导他们练习朗读。但紧紧是这样还不够的,我又引导同学找出人们泼水的方式,即表示动作的词,让同学们模仿着演一演,同学或“灌”或“泼”,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假如刚才同学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们的快乐,那现在他们已经是亲身经历和体验了那种欢乐了,这时引导同学再一次朗读这句话,效果明显好了很多。就这样,从“看”到“想”再到“品”,将离同学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的生活场景搬到了课堂中,顺利地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但是,课堂还存在很多遗憾之处,需以后不时努力改进。如:
1、在文章重点局部的教学时还可以再深入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还可以作更深入更广泛的引导
2、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语文功底还比较单薄,教师的引导显得有些松散,不够紧凑,没能“趁热打铁”,将课堂中的“欢乐”推向高潮。
3、整个教学的层次还可以更明朗些。
4、朗读的方式比较单一,大多都是齐读、分男女生读、分小组读,可多一些范读、同学个别读等形式。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柳州市景行小学 廖小燕
近日,我教了《欢乐的泼水节》一课,下面谈谈自身的教后感。
一、找课文“题眼”,练审题能力
语文姓“语”名“言”,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课堂就是教师与小朋友们语言互动、心灵沟通的过程。每学习一篇课文,老师的第一个环节大多数从课题入手,咬文嚼字,理解语言,领会题意。我在第一课时开课时,首先板书课题“欢乐的泼水节”,引导同学分别抓住“欢乐的”“泼水节”品读课题,通过语音的变化让同学体会强调“泼水节”与强调“泼水节”的情感变化,反复吟咏,达到理解。
课题《欢乐的泼水节》中“欢乐”是课文的眼睛,如何让同学挖掘出这个词?老师指着课题说:“这个一个怎样的泼水节?”同学通过预习都能回答:“这是个欢乐的泼水节。”老师说:“文章抓住‘欢乐’一词来写,是如何写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同去感受泼水节给我们带来的欢乐吧。”像这样抓住文章的“题眼”,让同学初感课文的方法,培养了同学重视文章的题目,养成重视审题的习惯。
二、抓住重点词,品词、品句、品读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一篇篇小学语文教材。对词或句的比较、揣测、品析,是培养同学感悟语言的主要方式。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抓住了“早早地、早已准备”让同学感受傣族人民盼望过泼水节的急切心情,让同学通过声音把这种急切的感情传送出来,同学在读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早早地、早已准备”这些词,理解了人们盼望过节的心情。抓住“追赶、灌、泼、湿淋淋、笑开了花”等词,感受人们泼水时的狂欢,同学边读边做动作,被泼水节的欢乐气氛所感染,这样,教学做到了“披文入情”,让同学的情感活动随同着朗读,真正领悟到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词、品句、品读的方法很多。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置换比较、删除添加、字理析词”的方法引导同学品析词语;品读时,我依照《课标》对本年段的要求,设计了同学自由读、齐读、个人读、教师引读、默读等方式,运用画面、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同学读悟,使“以读代讲”得到落实。
三、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辅助,为同学提供语文实践的环境
教材中配的插图精美新颖,构思精当,恰到好处地展现了课文中的主要情境,非常利于同学在直观中领会语言表达的意境,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充沛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同学观察图中的人物表情、动作,问:“图中人物在做什么?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图上画的内容?”同学很快找到与图相配的文字,图与文珠联璧合,文字符号描绘的情景生动地出现在同学眼前,“欢乐的”泼水节变得立体而生动起来,小朋友在图文的引导下走进文本。在初感泼水节的“欢乐”后,如何把课文中傣族人民欢渡泼水节时的‘欢乐’传送给同学,完成“他人欢乐”与“自我欢乐”的价值重合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要调动同学的生活体验,在“生活化”的情景中重现欢乐的泼水节,把课文中用文字符号所描写的欢乐变成真正触手可和的欢乐,而非仅仅是‘纸上谈兵’的遥不可和的感受,除充沛运用文中插图外,我还借助多媒体给同学提供了声像、图文等大量信息,将无声的图画从单一发展到多元,变静为动,将复杂的过程以生动逼真的教学信息出现在小朋友们的面前,以协助他们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激发了他们读、背的兴趣。当视频欢乐的泼水节出现在小朋友们的眼前时,他们完全被生动直观的情景吸引了,于是我借助欢快的音乐带领同学参与互动泼水的活动,让同学从一名活动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尽情狂欢,感受泼水时的欢乐。活动毕,老师问:“同学们,你们都被水泼得湿淋淋的了,为什么脸上还笑眯眯的?”“你把水泼给了谁,你想祝福他什么?”同学兴致勃勃地谈自身“泼水”时的感受和体验,并带着这种体验把课文读好,致此,我想语文教学中的“大道无痕”大概就是如此吧。
下课的铃声响了,小朋友们还沉溺在课上的气氛中,久久不愿离开多媒体教室,然而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看似已经较好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同样让我感到有丝丝遗憾萦绕在心头。
一、囿于课堂时间,同学的训练有蜻蜓点水之嫌。严格依照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扣准每一分钟进行训练,为的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指导同学读书“这一天,人们提着桶,端着盆,早早地来到了大街头上,大街的两旁早已准备好了清水,清水里的有滴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时,同学还没有读出焦急心切的语气,我就赶紧下一个环节的教学,生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二、只为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注意因材施教。教学中,老师对积极表示,能“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给予了充沛的“爱”,无论是读书、说话、提问等,几乎成了个别突出的小朋友专场扮演。而对一局部性格内向不敢表示的小朋友,老师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他们经常是以“看客”的身份存在,一节课“默默无闻”,甚至于有些在课堂上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混”完了一节课。我想,所谓的“差生”大概就是这样因为老师在课堂上对他们 “照顾不周”久而久之就发生的吧。如何让这些同学成为课堂的主人,该是今后努力的目标之一。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