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4-8 12:47:00
|
只看该作者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3
今天我教学了《欢乐的泼水节》。这篇课文紧扣“欢乐”记叙了居住在西双版纳的 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对同学初步进行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凤凰花开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到了。第二自然段详写了人们互相泼水的情景和其象征意义。第三自然段写人们唱歌、跳舞、赛龙舟、放烟火直到深夜。
在教学的开始,我用“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泼水节的欢乐呢?”这样一个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同学自由地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有关句子,再反复朗读,仔细体味文字中透出的欢乐感觉。给予同学充沛的读书感受的时间后,再作详细交流。同学在整个自读感受和交流的过程中还是比较主动积极的,并已经形成了一定读书和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局部,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的欢乐局面。在交流的时候,同学很容易就找到了重点句段,并说出了自身的感受。怎样突出文章的重点,让同学真正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呢?我先利用起书中的插图,指导同学仔细观察图画,将课文内容与插图融合起来,在同学自身脑中形成更详细、更具体、更生动的画面,这样同学就比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泼水时的快乐心情,然后指导他们练习朗读。但紧紧是这样还不够的,我又引导同学找出人们泼水的方式,即表示动作的词,让同学们模仿着演一演,同学或“灌”或“泼”,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假如刚才同学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们的快乐,那现在他们已经是亲身经历和体验了那种欢乐了,这时引导同学再一次朗读这句话,效果明显好了很多。就这样,从“看”到“想”再到“品”,将离同学生活比较遥远、比较陌生的生活场景搬到了课堂中,顺利地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但是,课堂还存在很多遗憾之处,需以后不时努力改进。如:
1、在文章重点局部的教学时还可以再深入地进行探究学习,教师还可以作更深入更广泛的引导
2、由于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语文功底还比较单薄,教师的引导显得有些松散,不够紧凑,没能“趁热打铁”,将课堂中的“欢乐”推向高潮。
3、整个教学的层次还可以更明朗些。
4、朗读的方式比较单一,大多都是齐读、分男女生读、分小组读,可多一些范读、同学个别读等形式。
《欢乐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柳州市景行小学 廖小燕
近日,我教了《欢乐的泼水节》一课,下面谈谈自身的教后感。
一、找课文“题眼”,练审题能力
语文姓“语”名“言”,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课堂就是教师与小朋友们语言互动、心灵沟通的过程。每学习一篇课文,老师的第一个环节大多数从课题入手,咬文嚼字,理解语言,领会题意。我在第一课时开课时,首先板书课题“欢乐的泼水节”,引导同学分别抓住“欢乐的”“泼水节”品读课题,通过语音的变化让同学体会强调“泼水节”与强调“泼水节”的情感变化,反复吟咏,达到理解。
课题《欢乐的泼水节》中“欢乐”是课文的眼睛,如何让同学挖掘出这个词?老师指着课题说:“这个一个怎样的泼水节?”同学通过预习都能回答:“这是个欢乐的泼水节。”老师说:“文章抓住‘欢乐’一词来写,是如何写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同去感受泼水节给我们带来的欢乐吧。”像这样抓住文章的“题眼”,让同学初感课文的方法,培养了同学重视文章的题目,养成重视审题的习惯。
二、抓住重点词,品词、品句、品读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一篇篇小学语文教材。对词或句的比较、揣测、品析,是培养同学感悟语言的主要方式。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抓住了“早早地、早已准备”让同学感受傣族人民盼望过泼水节的急切心情,让同学通过声音把这种急切的感情传送出来,同学在读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早早地、早已准备”这些词,理解了人们盼望过节的心情。抓住“追赶、灌、泼、湿淋淋、笑开了花”等词,感受人们泼水时的狂欢,同学边读边做动作,被泼水节的欢乐气氛所感染,这样,教学做到了“披文入情”,让同学的情感活动随同着朗读,真正领悟到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词、品句、品读的方法很多。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置换比较、删除添加、字理析词”的方法引导同学品析词语;品读时,我依照《课标》对本年段的要求,设计了同学自由读、齐读、个人读、教师引读、默读等方式,运用画面、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同学读悟,使“以读代讲”得到落实。
三、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辅助,为同学提供语文实践的环境
教材中配的插图精美新颖,构思精当,恰到好处地展现了课文中的主要情境,非常利于同学在直观中领会语言表达的意境,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充沛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同学观察图中的人物表情、动作,问:“图中人物在做什么?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了图上画的内容?”同学很快找到与图相配的文字,图与文珠联璧合,文字符号描绘的情景生动地出现在同学眼前,“欢乐的”泼水节变得立体而生动起来,小朋友在图文的引导下走进文本。在初感泼水节的“欢乐”后,如何把课文中傣族人民欢渡泼水节时的‘欢乐’传送给同学,完成“他人欢乐”与“自我欢乐”的价值重合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要调动同学的生活体验,在“生活化”的情景中重现欢乐的泼水节,把课文中用文字符号所描写的欢乐变成真正触手可和的欢乐,而非仅仅是‘纸上谈兵’的遥不可和的感受,除充沛运用文中插图外,我还借助多媒体给同学提供了声像、图文等大量信息,将无声的图画从单一发展到多元,变静为动,将复杂的过程以生动逼真的教学信息出现在小朋友们的面前,以协助他们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激发了他们读、背的兴趣。当视频欢乐的泼水节出现在小朋友们的眼前时,他们完全被生动直观的情景吸引了,于是我借助欢快的音乐带领同学参与互动泼水的活动,让同学从一名活动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尽情狂欢,感受泼水时的欢乐。活动毕,老师问:“同学们,你们都被水泼得湿淋淋的了,为什么脸上还笑眯眯的?”“你把水泼给了谁,你想祝福他什么?”同学兴致勃勃地谈自身“泼水”时的感受和体验,并带着这种体验把课文读好,致此,我想语文教学中的“大道无痕”大概就是如此吧。
下课的铃声响了,小朋友们还沉溺在课上的气氛中,久久不愿离开多媒体教室,然而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节看似已经较好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同样让我感到有丝丝遗憾萦绕在心头。
一、囿于课堂时间,同学的训练有蜻蜓点水之嫌。严格依照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扣准每一分钟进行训练,为的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指导同学读书“这一天,人们提着桶,端着盆,早早地来到了大街头上,大街的两旁早已准备好了清水,清水里的有滴上香水,有的撒上花瓣。”时,同学还没有读出焦急心切的语气,我就赶紧下一个环节的教学,生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二、只为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注意因材施教。教学中,老师对积极表示,能“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同学给予了充沛的“爱”,无论是读书、说话、提问等,几乎成了个别突出的小朋友专场扮演。而对一局部性格内向不敢表示的小朋友,老师只顾着完成教学任务,他们经常是以“看客”的身份存在,一节课“默默无闻”,甚至于有些在课堂上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混”完了一节课。我想,所谓的“差生”大概就是这样因为老师在课堂上对他们 “照顾不周”久而久之就发生的吧。如何让这些同学成为课堂的主人,该是今后努力的目标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