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50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年级下册《瀑布》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3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2: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瀑布》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这首诗语言简练,韵味十足,比喻生动,词句贴切,描绘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于诗词在表达上极其凝练、丰厚,假如用保守的教学方法授课,同学不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利用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和它丰富的表示力,快速的信息传送,充沛的资源共享性等优势整合语文教学,有利于同学获得直观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同学自主、个性化地阅读。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规范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同学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新的课程规范提倡以同学为主体,提高人文素养,重视同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
  1、根据同学的学习兴趣布置教学,尽可能地给同学直观的形象感受,把同学领进一个触目可和的自然世界中,让同学对瀑布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2、创设情境,使同学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丽,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大和美好,激发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在读中感悟,培养同学语感。
  教学目标
  1、渗透识字9个。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
  4、体会课文的语言,激发小朋友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5、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感悟到诗歌语言的美,体会瀑布的雄伟与壮观。
  3、在读中培养语感,使同学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同学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新朋友,他很调皮,想让大家猜猜他是谁?请听(播放课件:瀑布的声音。)你猜出来了吗?(生猜。)
  2、板书:瀑布怎么了?少一局部,谁来补充(瀑的右下局部,和水比较。)瀑布是水,但不是一般的水,那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看看。(播放课件)
  3、谁来说说瀑布与我们平时见过的河水、江水有什么不一样?
  4、是啊,瀑布的水是从高处直落而下,一泻千里,气势澎湃,非常壮观,非常美丽的。从古至今有许多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赞美瀑布的诗篇。谁还记得描写瀑布的古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这是李白笔下的瀑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著名文学家叶圣陶老先生笔下的瀑布是什么样的吧?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灵去感受。
  【通过课件中的图画、音乐、教师有感染力的话外音,把同学带入情境,拉近了同学们与大自然、与瀑布的距离,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让同学们闭眼听读,一是学会倾听,二是想象瀑布的景象,培养同学的想象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
  2、你感觉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或者眼前出现了什么?老师有个建议:在说的时候可以这样说:我觉得……;我感觉……;我认为……。
  3、哦,你们想象的真丰富,想不想自身也来读读课文呀?好,请同学们打开书72页,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读一读小诗。
  4、请同学们自由读小诗,把你喜欢的那一小节画下来,多读几遍,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
  【课堂是同学的,为同学发明机会,让他们把所思、所想、所知说出来。创设情境可使同学自然地抒发。给同学一定的句式是引导同学说话要完整,学会表达。让同学圈点,是培养同学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品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美。
  汇报。(以同学为主体,他们说喜欢哪小节,就从哪一小节开始学起。)
  【尊重同学的选择,喜欢哪小节就从哪小节开始教学,充沛体现了课堂中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一小节。读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1、“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你觉得你读出来了吗?再读读。指名读,评议。
  2、作者用什么比喻瀑布的声音的?(生答)
  板书:叠。边板书边说:“看,浪涌上了岸滩,‘又’一个浪涌上来,‘又’一个浪涌上来。”你从“叠叠”这个词看出了什么?
  生答:浪很大,一个压过一个,声音也很大,一阵紧接一阵。
  师:让我们边读边想象“叠叠的浪涌上岸滩,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是什么样的声音。(播放课件:句子)
  3、想不想听听“浪涛声和松涛声”呀,我们来听听。(海浪声、松涛声)
  4、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小节。读到这里,你心情怎么样?你觉得叶圣陶爷爷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很激动,特别想看看瀑布。板书:激动)
  第二小节
  还没有看到瀑布,我们就已经感受到了瀑布那澎湃的气势,瀑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跟随叶老先生一起去看看吧。
  1、读第二小节,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你们互相说说为什么喜欢。(同桌互学)
  2、汇报。指读,评议。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这般景象没法比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千丈’说明山高而陡,瀑布壮观。白银是瀑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银光的样子。)让我们来看看。
  师:是啊!瀑布太美了,太壮观了,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赞叹到:千丈青山挂着一道白银。(出示句子)
  比较:“衬”和“挂”用哪个好?
  查字典:“衬”是衬衣的意思,是贴身穿的衣服,烘托外衣的。引申为“烘托”的意思。诗中“青”烘托“白”,(播放课件)青白相互映衬,青的更青,白的更白,多美呀!让我们再读读诗人精心挑选的文字吧。再读这小节。
  指名读,评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有两个“!”,你此时有什么感想?(惊讶,板书)让我们也来感受感受但是的情景吧。(播放课件)你现在有什么感受。
  第三小节
  刚才我们只是从远处望见了瀑布,最美的景色还在后面,让我们来读读第三小节。请你自身读一读,学一学。把你读懂的和想象到的和小组里同学说一说,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研讨。
  1、自学。
  2、汇报:指读课文。
  生:我读懂了:没风和有风时瀑布的样子是不同的。没风时像“珍珠的屏”,有风时“如烟、如雾、如尘。”读一读。
  生:“仰望”说明瀑布是从很高的地方倾泻下来的。
  师:谁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瀑布从很高的山上流下来,水碰到石头上,溅起很多的小水珠,小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就像一颗颗珍珠,许多连在一起就像一座珍珠的屏。)(课件:屏)
  师:假如你就站在瀑布脚下,看到如此美丽壮观的景象,你会说什么呢?(齐读前两句)
  师:这时忽然吹来一阵风,会把珍珠的屏吹成什么样呢?(如烟、如雾、如尘)
  师:你能读读吗?指读,评价(我仿佛看到了什么)
  看课件:(瀑布的图片)创设情景:
  师:瀑布从千丈青山直泻而下,被风一吹,溅起许多的小水珠,那些轻飘飘的,纷纷扬起,像烟;那些密集一些的,迷迷蒙蒙的像雾;那些细小飞散落下的像尘。这样美丽的景象,如人间仙境。你此时的心情如何呢?(陶醉)作者的心情呢?板书:陶醉
  还没有看见瀑布,先听到了瀑布的声音,然后远远的看到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站在瀑布脚下,一座珍珠的屏,不但叶圣陶老爷爷被这美景陶醉,我们也被陶醉了,让我们带着陶醉的情感一起读读小诗,能背诵的可以不看书。
  【语文教学是培养同学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通过反复的朗读小诗,整体感知的优秀教案可以实现这一目的。另外,阅读是同学个性化的行为,老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同学自主选择阅读,并逐步培养起同学对小诗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背诵小诗。
  师:是谁有这么大的本领发明出这么美的奇观呢?(大自然)你还听过或见过哪些景象是大自然的杰作呢?(生答)
  小结:学习了《瀑布》你有什么想法?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生答)
  是啊,通过学习我们不只惊叹作者用词的精辟,更惊叹这发明神奇美景的大自然,让我们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吧。
  【“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从小开始培养。知道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使同学们对小诗的理解得以升华,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和板书设计:
                 瀑  布
             叠    激动
                  惊讶  大自然的杰作
                  陶醉
  【板书是用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它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脉络,协助同学从自身的情感体验去领会全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
  教学反思
  1、激情引入,整体感知。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首先我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把同学带进诗中所描绘的又被多媒体所再造的瀑布情境中。真实的瀑布,动人的音乐,激情的范读,三位一体,使同学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同学的心弦被扣动,思维被激活,激发了同学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读,感悟语境,体会气势。
  文中第一节比喻瀑布的水声“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让同学观看“浪涛翻滚,松涛轰鸣”,的动画,在此基础上同学感情朗读,揣测作者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的比喻突出了瀑布先声夺人的非凡气势。这样防止了对比喻句作复杂的讲解,让同学从自身体验语言的美丽,体会瀑布的雄伟气势。文字的音效化将同学的体验与重点句的欣赏,理解结合起来。
  3、质疑启思,突破难点。
  新课标特别强调同学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要让同学自身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从自我动身去感受,去理解。“你喜欢哪小节?”“读了这小节,你发现了什么?”这些问题促进同学作个性化的选择性学习。同学分组讨论,每个小朋友能自由、大胆地参与交流,表达自身的见解。同学思维碰撞、相互启发,在协作交流中逐渐学会与人交往、沟通,消除人际交往中的自卑、紧张心理。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表示自身的机会和获得胜利的可能。这样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构建了教师和同学一起研讨的新型师生关系。“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用“挂”与“衬”作对比,引导同学观察动态图,此时同学水到渠成地理解了“瀑布”与“白银”的相似以和“衬”字的贴切。这样有利于引导同学以语言文字为依托,揣测语言文字的内涵,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4、审美陶情,融为一体。
  欣赏完瀑布的色彩美之后,我再用录像展现了第三节描写的近看瀑布的情景。当同学欣赏到瀑布飞流直下,腾起水汽,缓缓飘落,如烟、如雾、如尘的美景时,他们陶醉了,此时的情感与作者发生了共鸣。为这种亲自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悦。这种审美感知力也就是审美素质的核心。在多角度欣赏了瀑布的壮丽和柔美之后引导同学自读感悟,互读点评,用声音之美展现文字之美,景物之美。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测语言,欣赏景物;在读中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进而达到熟练的境界。赞科夫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情感,其余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感情的自然结果。”一个“情”字,道出了教学的精髓。语文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艺术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情感。教师要以同学为主体,情感为突破口,让同学主动走向教材,在广阔的知识领域获得更多的知识。正如新课标中提到的:“引导同学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同学的精神世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2:36:00 | 只看该作者

《瀑布》教学设计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6个,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2.学习作者由远到近的观察事物的方法。
   3.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同学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能力
   2.能够感情朗读课文。
   3.培养同学有顺序地观察事物背诵全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同学体会祖国山河无比壮丽,
  二、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一)重点、难点
    引导同学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听到瀑布的声音和看到的瀑布的景象,进而体会作者通过诗句所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二)解决方法
    教师引导,同学自学
  三、课时布置 三课时
  四、同学活动设计
    师生一起讨论,计算机软件直观演示。
  (一)自同学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结合学习目标与课后考虑题找出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
  (三)各自提出不懂的问题,相互讨论交流。
  五、教具准备
    投影仪和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计算机和软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导语:同学们,你们谁看见过瀑布?谁能简单介绍一下瀑布?(瀑布就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水,从远处看好像白布一样,发出的声音很大,景色很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诗——瀑布。(板书课题:1、瀑布)
  (二)初步感知。
   1.大家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和课前预习提纲,把预习情况在小组内交流。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遇到本课的生字在课文中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借助拼音渎准生词,利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
    (3)找出不懂的词句,画上“?”
  (三)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的认读和理解情况。
   2.理解词语。
     叠叠:诗中是指一层又层,前浪未平,后浪又起,也就是后浪推前浪。
     屏:指遮挡用的屏风,多扇相连,可以折叠。
     如:好像。
     涌:这里指水浪往上冲的意思。
   2。检查读书情况
    (1)这首诗共有几个小节?分小节渎。
    (2)指名读全文,考虑: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在同学说出这首诗主要写了瀑布的基础上,师再问:主要写了瀑布的什么?从而引出这首诗主要写了瀑布的声音和样子。作者是依照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的。)
      (板书:远——近)
   3.同学质疑
    (1)同学自由读课文
    (2)同学质疑
     考虑:你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
     (教师要抓住同学提出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作为下——节课的学习目标。一些非实质性的问题,可在当堂让同学们交流解决。教师鼓励能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同学。)
     教师根据同学质疑归纳出下节课学习目标:
    (1)你感觉瀑布的声音和样子各怎么样?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2)怎样朗读才干把瀑布声音和样子的特点表示出来?
   4.本课总结
  (四)安排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下节课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引导同学说出学会了生字、生词知道了这首诗主要写了瀑布的声音和样子。作者是依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瀑布的。)
  (二)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考虑:这小节主要写的是什么?
     (引导同学说出这小节主要写了没见到瀑布,先听到了瀑布的声音。)
   2.自由读这小节,说出这一小节给你什么感觉?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教师先引导同学概括出这一节给我们的感觉是瀑布的声音很大,瀑布很壮观。然后引导同学通过理解重点词句来体会瀑布声音的响亮。教师引导同学从以下重点词句中去理解。
    (1)“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还没看见瀑布,说明还没到瀑布跟前,就已经听到了它的声音,还没看见瀑布,说明还没到瀑布跟前,就已经听到了它的声音,说明瀑布声音一定很响
    (2)“叠叠”“涌”叠叠就是一层又一层,前浪未平。后浪又紧跟着涌上来,后浪推前浪。瀑布的声音就像浪涛翻滚时发出的巨响。
      指名说出海浪的声音怎么样? (去过海边的都能说出海浪翻滚时声音很大,哗……哗……的。)板书:叠叠)
    (3)“阵阵”“吹”
      风吹过松林时,会发出“轰……轰……”的响声。瀑布从上落下来冲击岩石,跌进潭里,发出的就是像松涛一样的吼声。(板书:阵阵)
      (在理解到“叠叠”和“阵阵”这两个重点词语时,播放瀑布落下进的声音的录音,协助同学理解“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和“阵阵的风吹过松林”时发出的声音,并让同学感受瀑布的雄伟壮观。)
   3.指导朗读
    (1)复合投影片出示第一节停顿和重音提示: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2)教师范读。
    (3)同学练习读。
    (4)揭去复合投影片中的朗读提示
   5.同学再次感情朗读第一小节,体会写法的巧妙。
  (三)总结学法。
    师生一起总结出第一小节的学法:
   1.读这小节,了解这小节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说出这一节给你什么感觉?说说从哪读出来的?
   3.有感情朗读这一节。
    过渡:听着瀑布的声音,我们随着诗人转过山路瀑布就出现在了眼前。瀑布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依照刚才学习自学第二、三小节。
  (四)自学二、三小节
   1.让同学按上述学法自学二、三小节,投影为学困生出示学习提示:
    (1)自由读2、3小节,想想:这两个小节各写了什么?
    (2)默读两小节,考虑:看到瀑布之后,瀑布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读出来的?说说你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3)怎么读才干表示出瀑布的特点?
    (4)这两小节中哪些地方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2.同学自学,遇到困难可以在组内讨论。教师要进行巡视指导,深入到同学中间去讨论。
   3.同学汇报。
    (1)第二小节写远看瀑布的样子。第三小节写近看瀑布的样子。
    (2)同学概括出感觉瀑布很雄伟之后,引导同学重点通过以下词句进行理解。
      ①“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中的“千丈青山”和“一道白银”(运用计算机软件直观演示协助同学理解,没条件的可以用投影。)
       “千丈青山”实际不是真指千丈,是形容山高。“白银”是指瀑布。绿色的高山衬着白色的瀑布,对比鲜明,使得瀑布显得更加壮丽。(板书:一道白银)
       师提问或生质疑:为什么作者先说没法比喻,然后又把瀑布比作了白银呢?
       (引导同学从作者看到瀑布时的心情去理解。初见瀑布,它实在太美了,美得超出想象,一时被它的美吸引住了,想不出用什么比喻好。仔细看看瀑布的样子和周围的山,作者自然想出了这个比喻,并且用一个“衬”字,非常巧妙。)
      ②“一座珍珠的屏”也体现了瀑布的雄伟和美丽。(继续运用计算机软件)
       “屏”是指比较讲究的装饰品,珍珠的屏说明瀑布飞泻而下时,串串乳白色的水珠被阳光一照,闪着光亮。整个看,就像一道珍珠做的屏风,真是雄伟、美丽。(板书:珍珠的屏)
      ③“如烟,如雾,如尘”当有风吹过时,珍珠的屏被吹散了,水花飞溅,腾起水气,缓缓飘落,这时就像烟一样飘飘悠悠,像雾一样朦朦胧胧,像尘一样四处飞散。(计算机软件协助理解) (板书:如烟如雾如尘)
        师重点指导:读这句话时,如烟,如雾,如尘之间停顿时间可略长些,声音轻而缓慢,更能够体现出作者此时看得入迷的心情。
     说明:同学理解到哪,教师就随着同学指导到哪并且理解到哪,同学就在已有的基础上练习朗读,师指导。
   (3)有感情朗读这两小节。
   (4)引导同学说出这几个打比如的句子写得非常好。在学习第一节的基础上,同学回答出这样写更加形象,具体,使瀑布的样子更雄伟,美丽。
   (5)质疑:为什么作者写到的第二、三小节瀑布的样子不一样呢?
     (引导同学说出因为作者的观察角度不同。)
  (五)计算机软件播放整首诗。让同学边听,边看,边体会瀑布的雄伟壮丽。
  (六)总结。
    瀑布从高山上飞流直下,气势澎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仿佛听到了那如浪涛轰鸣,似松涛欢吼的瀑布声音,又仿佛看到了那雄伟、美丽的瀑布景象。在我们国家,像诗人看到的这样的瀑布还有许多,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浙江的雁荡山瀑布,江西的庐山瀑布等。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能把我们今天听到的和看到的变为实际。
  (七)作业。
  板书:       瀑布
            叠叠
         声音 阵阵
         一道 白银  ]      雄伟壮丽
         珍珠的屏
            样子
         如烟 如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2:36:00 | 只看该作者

《瀑布》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激发同学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听到瀑布的声音和看到的瀑布的样子,学习有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3、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作者观察点的变化
   2、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瀑布的声音和样子,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你见过瀑布吗?它是什么样的?
   3、讲解:瀑布就是从高山陡壁上或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来的水,远看好像挂着的布。
   4、观看录像:谈谈观看后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词读音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认真听,正音;考虑: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瀑布的?
    根据讨论,板书:声音、样子
  三、导读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作者离瀑布还很远,就听见了瀑布的声音,说明瀑布的声音很大。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理解“叠叠”(一层一层)
    一层又一层的浪涌上岸滩,声音是怎样的?(谁来模仿)
    这说明瀑布的声音怎样?
    谁能把瀑布的声音的大读出来?(个人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会是怎样的声音?(谁来模仿)
    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
   3、再听瀑布的声音
    联系课文,你觉得用哪个词来形容瀑布更恰当?(板书:雄伟壮丽)
   4、有感情地朗读
   5、填空:瀑布的声音像()。
  四、导读第二节:
   1、从瀑布的声音,我们就感受到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接着,我们跟着作者继续往前走,来看看瀑布的样子。
   2、自读第二节:请同学们用自身喜欢方法学习第二节,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把你看到的景象画下来;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美美地读一读,把你读懂的意思读出来,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用你自身的话描述一下瀑布的美景。
   3、交流自学情况。
    出示同学的画:点评
    两座高大的青山,根据诗中的“千丈青山”画成
    (山很高大,山上长满了绿色的村)
    中是的白色的水:根据“一道白银”画成:
    “一道白银”在诗中指什么?
    为什么把瀑布比作一道白银?
    (瀑布的水清澈透明,它从山下直冲下来,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真美啊!)
    请喜欢读的同学有感情地读一读。
    画面定格,请用你自身的话描述一下。
   4、你们说得真好,老师不由想起李白的两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有感情朗读。
    (读出作者的惊喜,读出瀑布的雄伟壮丽)
   6、填空:
    瀑布的全身像()。
   7、接着作者又情不自禁地来到哪里看瀑布?(完成板书)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把你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2、完成填空。
   3、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觉第三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2:36:00 | 只看该作者

不错谢谢楼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4 01: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