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5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优秀教案多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2: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诗两首》优秀教案1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图上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猜猜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揭示课题:有一个叫贺知章的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了老了才回来,这首诗就是他回到家乡后写的。(出示课题:“回乡偶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标出生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顺。
  2、出示生字卡片,同学自由观察生字,为喜欢的生字组词。
  3、抽生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4、游戏:
    教师读一个生字的音,同学从卡片中找出这个字读三遍。
三、再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1、自由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读文,看图,理解诗词大意。(教师适当点拨)
    鬓毛衰:头发都白了。
  3、教师范读,同学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4、抽生说说。
  5、生根据理解自由读课文。
四、试背课文
  1、老师叙述诗意,同学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2、同学互背古诗。
  3、抽生背、齐背古诗。
第二课时
一、指导看图,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
  2、李白将要离开了,汪伦特地赶来送他,李白十分感动,写下这首《赠汪伦》。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李白在诗中写了些什么呢?自身去读读吧!并用“□”标出生字。
  2、认记生字:
   ⑴ 请同学选择自身喜欢的生字认记,并为其组词。
   ⑵ 抽生说说记的哪个字,是怎么样记住的?
   ⑶ 同学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
  1、同学在识字的基础上读古诗两遍,看看能示不能将古诗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古诗大意。(教师相机点拨)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四、试背古诗
  1、熟读古诗。
  2、老师讲诗意,同学看图试背古诗。
  3、抽生背古诗。
  4、齐背古诗。
五、学习写字
  1、将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2、请同学为自身感兴趣的生字组词。
  3、请同学自由观察,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舟:里面的一横要出头,上下各有一点。
    客:与“容”相比较。客:客人 容;容易。
    何:与“河”相比较。何:几何 河;小河。
  4、同学描红、写字。老师巡回指导。
六、完成课后练习
  指导同学完成“我会填”。
七、拓展训练
  1、课文中树叶里的生字还有4个我们没学,你认识吗?
  2、你还会背哪些古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2:27:00 | 只看该作者

《古诗两首》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师: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周末。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
  生:请客。
  师: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
  生:做客。
  师: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
  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写。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二、初读古诗
  1、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同学注意生字的读音。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先认真听一听这首诗的朗读,注意诗中生字的读音。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
  2、自读全诗,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加强识字:抽生读诗,其余听读,评价,正音。
  4、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认识作者局部,简介作者。
 
  5、师: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谁能说一下诗题的意思?
    提示:
    《回乡偶书》的“偶书”,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三、领悟诗意
  1、紧扣““客”字”,启发考虑: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
    生:“笑问客从何处来”。
  2、师:再读读这句诗,考虑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
    师:同学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老师再来问你们一个问题:这个“客”是“客”吗?
    现在请小朋友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
    出示媒体资源中的图片,协助同学理解。
 
    生自读诗歌,勾画。
  4、指名回答刚才的问题:
    例:
   ⑴ 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小朋友把他当作“客”了。
   ⑵ 在插图中也看得出来这个人是“客”,因为他骑着马,马驮了一大包行李,这也是那些小孩认为他是“客”的原因。
   ⑶ 他不是客。这首诗是贺知章写自身的回乡经历,他三十六岁外出做官,到八十五岁才告老还乡,你们看第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就是这个意思。
   ⑷ 从第二句诗“乡音无改鬓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还说着这里的话,几十年了都没改变乡音。
  5、师:是呀!诗人三十六岁离开家乡,到八十五岁才回来,整整五十年哪!多少个日日夜夜啊!诗人时时刻刻都在思念着自身的家乡,可因为公务繁忙、交通不便就没能回到自身的家乡。而今,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想了多少年,梦了多少年,家乡的一切还如我想像中的一样吗?大家一起来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生读诗句。
  6、师: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指名答,例:我小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回来;两鬓的头发已经疏落了,但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
  7、师:面对“鬓毛衰”的作者,“儿童”是怎样的呢?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8、师:理解诗句的意思吗?同桌相互说说。
    同桌练说。
    师:谁愿意来交流交流?
    指名回答,例:村里的小孩见了我把我当作远方来的客人,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四、感悟诗情
  1、师:假如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身的家乡,遇到询问自身从哪里来的儿童,请你想象一下,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生说感受。
  2、师: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师适时指导语气和节奏: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提示:这首诗写自身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首行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身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朗读时,可以把语速放慢一点。
    次行“乡音无改鬓毛衰”,衔接上句,写自身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身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身久而愈深的乡土之情。朗读时,可以突出语音语调的变化。“无改”读得高昂一点,“衰”读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局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小朋友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和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朗读时,可以读出儿童般的天真浪漫来。
  4、背诵诗歌,积累语言:指名、分组背、齐诵。
五、指导书写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学一学局部,指导书写生字。
  
   
 
六、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出示,师诵读: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2、生自由读诗。
七、扮演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身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
  同学分角色试练扮演。
八、自选作业
  1、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或两句诗,给诗配画,并试着将组内的作品组合成表示整首诗的连环画;
  2、对诗歌进行故事续编:贺知章回乡后感受如何?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
  3、课外阅读贺知章的诗作或其他表示热爱家乡的诗作。
〖板书设计〗
 
 
           回 乡 偶 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假如你在一位好朋友家玩,离开的时候,好朋友非常舍不得你走,送了好远的路才分手,这时,你最想说什么呢?
  指名回答。
  师: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他们在送别朋友的时候,是怎么表达他们的情感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同学掌握课文基调。
 
二、初读
  1、师:请同学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2、师:读得很好,这首诗是谁写的?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生答,师补充。
    李白(一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和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喜欢游玩祖国的大好河山,喜欢饮酒。他的一生,绝大局部在漫游中度过。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澎湃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3、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给谁的?
    生:(齐答)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他怎么见到李白的呢?
    生答,师补充介绍其中的典故。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身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干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喜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由发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身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赠汪伦》。
  4、师: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再把它吟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三、理解
  1、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诗的意思谁来说说看?
    指名答。例:李白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桃花潭水虽然深过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厚谊深情。
  2、师: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看有什么问题?
    生小组讨论。
  3、同学汇报,提出问题,师生一起解决:
   ⑴ 踏歌:古代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舞蹈时成群结队,连臂踏脚,配以轻微的手臂动作。现在,苗、瑶、纳西等民族还有这种舞蹈。到这些地方观赏游览时,一般都会有这种扮演,游客也可以参与其中,现学现跳。
   ⑵ 重点指导: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桃花潭水深千尺,为什么比不上汪伦给我的情意?
     师:1米=3尺,千尺相当于333、3米,想象一下千尺深到底有多深呢?
     生:假如一层楼高4米的话,比83层楼还高。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例:用“哪怕……也”翻译,诗句意思是: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用“即使……也”,意思: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用“就算……也”,意思:就算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用“纵使……也”,意思:纵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乡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用感叹句、反问句来翻译这两句,能不能更好地表示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例: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哪里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还可以用设问句来翻译: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示:夸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2:27:00 | 只看该作者

     师:“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不和汪伦送我情”这一整句又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提示:比喻,用“桃花潭水千尺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为的是表示什么?
     提示:表示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4、师:是啊,桃花潭的水你纵有千尺深,也深不过汪伦对我的感情啊。在家送一下感情就深了吗?送过了再送,不是我一个人送,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送,抬着美酒,踏歌相送,这才干感动李白。起立,一起吟诵一下。要做动作的可以做动作。
    全体起立,配上音乐,全体动情地吟诵。
四、体会感情
  1、师:此时此刻,望着匆匆赶来的汪伦,李白一定会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会对汪伦说些什么?汪伦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同座位一个演李白,一个演汪伦,在下面说一说,好吗?(引导:抱拳相向,依依惜别)
    同学情境扮演,指名两对同学扮演。
  2、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同学三读古诗:
   ⑴ 想象一下,此时,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不由脱口而出……(齐读)
   ⑵ 是啊,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齐读)
   ⑶ 对,这就是“诗仙”李白,他可以表示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示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可以表示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让我们再次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齐读)
  3、师:《赠汪伦》里的李白和汪伦,桃花潭水和踏歌声,“将欲行”和“送我情”,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刻骨铭心的画面!这是多么真挚而动人的送别!让我们一起走进画面,感受一下吧!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
 
五、扩展延伸
  1、师:同学们,这番离情别意是那样的熟悉,望着踏歌赶来送行的汪伦,我们似乎又看见了痴痴东望的李白站在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送别孟浩然,似乎又听见了他那深情的吟唱……
    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
          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假如说李白对汪伦是以诗相赠,那么对孟浩然便是以目光相送了。(齐读)
  2、师:我们再看看古代诗人还有什么样的送别方式?出示:《别董大》
           别 董 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天下谁人不识君。
         莫愁前路无知己,
    师有感情的诵读,生齐读。
    师:这里诗人是用什么来送别友人的?
    提示:鼓励的语言。
  3、再出示:
             渭城曲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生一起读,体会这首诗中诗人以酒相送的情意。
六、总结
  1、师: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人物,不一样的诗句,心底流淌着的却是同样一份美好的情感。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齐读。
  2、师:同学们,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将这美好的友情连同这美妙的诗句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背诵)
七、指导书写
  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学一学局部,指导生字的书写。
  
   
 
八、作业
  1、有感情朗读、背诵,能默写;
  2、优秀: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8 12:27:00 | 只看该作者

《古诗两首》优秀教案3
【片断】
  指导朗读、实践活动
一、指导朗读
  1、朗读全诗,说说读后感。
  2、熟读全诗,感情朗读:
   ⑴ 自由读:
     把两首诗读正确,读通顺。
   ⑵ 个别读:
     要求读流利。
   ⑶ 范读:
     让同学在读流利的基础上,感受一下老师的感情朗读,以范读带朗读。
   ⑷ 学习感情朗读:
     要重点体会“老大”、“衰”的语调,要读出“笑”的形象来,读出“忽”的速度感、意外感。
  3、积累巩固:
   ⑴ 自由背。
   ⑵ 限时背:限两分钟,看谁背得快。
   ⑶ 竞赛背:小组赛、个人赛,看谁背得好。
二、实践活动
  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扮演《回乡偶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4 02:0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