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4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21 12:01: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后反思 说老实话,历史故事讲了这么久,自己开论坛的水平是越来越高,但是学生却是越来越懒了。每节课就等着听历史老师的故事,看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吹拉弹唱地讲评书似地上课,又有趣又轻松,多开心啊!

有时候为了哄学生开心,教学时候对重难点的把握,就处理得很不好。这课也犯了同样的毛病。在讲述思想家严复的时候,我把赫胥黎的《天演论》高声背诵出来:“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凯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然后又联想到达尔文,又联想到进化论的诞生故事,七扯八扯的一大堆,学生与我都陶醉在各个历史人物和他们伟大之中,都幻想着要变成对中国的未来有价值的巨人,我突然醒悟过来:扯远了扯远了,打住!这就是我上课的毛病,反省了N次,屡教不改。

“乱扯”完毕,一堂课的时间就快到了,我马上让学生默写课文中涉及到知识。然后立马抽样检查,唉!居然,“詹天佑”就有不少人写错了两个字,“侯德榜”的“侯” 字好些人多了一竖,“林则徐”有的写成了“林则除”。“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解释,出的错简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所以说,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检查,仍是我作为老师必须切记的功课。另外,在讲科学家詹天佑和侯德榜的时候,我发现运用其他有关建筑或者化学知识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融入工程学、地理、美学、化学等多元因素,使学生在自然科学的神奇中认识历史,在地理的位置中理解历史,在美学的斑斓中享受历史,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往后要注意知识点的不足,不断给自充电,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7-21 12:02:04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心得 (一)本课教学设计基本上贯穿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即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有效指导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和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

1、对本班学生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2、制订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3、选择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策略。【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教学反思3篇】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教学反思3篇。

4、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本课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基础教育课改所提出的“以发展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

1、有机整合了“三维目标”。

2、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双提高。

(三)本课的教学对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综合运用进行了尝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打破常规,一反教科书先介绍两位科学家,后介绍两位思想家之顺序,而将其颠倒,并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统领全文,大胆创新,此举并不违反教学理论。

2、发挥了学生的首创精神,教师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强调了学生合作与交流的作用,最后让学生自我反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7-21 12:02:2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讲述了古代科技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文字和宗教两方面内容。作为文化课,主要广泛采用历史事物图片来辅助学生学习,例如讲述埃及的象形文字和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通过展示图片来让学生对两种文字的特点产生直观的认识。学习世界三大宗教这一内容时,主要结合地图,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三大宗教的传播过程帮助学生学习;收集讲述三大宗教的人物传奇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述三大宗教的教义时,通过列举它们的经典里的句子和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帮助他们分析三大宗教的异同……
不足之处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这部分内容比较多而繁杂,容易混淆,单靠讲述归纳不容易理解,如果通过故事学习的方式来使学习过程更生动形象。
得到的启示: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帮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同时,教师要转变课堂中的角色,善于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自学能力;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07: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