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9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戊戌变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21 11:0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后记
本单元内容为“近代化的探索”,是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道路的过程,学习本课时力求让学生对该单元内容形成整体的认识,并逐步学会辨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戊戌变法》这一课是第二单元较重要的一课,此时正是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的阶段,中国逐步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这一课是较难理解的一课,维新派为了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虽然没有成功,但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1、  在教学目标这一点,紧承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达到三维目标,又要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2、  在“自学检测”题设计的主要思路是:针对学习目标进行设计,同时开启学生思路,在上新课前让学生做准备,查找相关的图片与资料,为重点掌握“百日维新”内容打下基础。

3、  运用学习小组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说中学,在争论中加深理解,效果较好。

4、  不足:学生对于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影响还是理解得不好,部分学生其实是蛮想事的,联系到戊戌变法中的历史背景是比较复杂,因为维新派依靠的是封建皇帝,但又没有实权,掌权的是慈禧太后,所以戊戌变法中又牵扯到封建势力争权夺利的斗争。有学生在课后还问到什么是资产阶级,这些学生看来是学进去了,这一点就是平时成绩相当好的也并非知道这个概念,理解其内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7-21 11:10:03 | 只看该作者
《戊戌变法》教学后记
                       大埠中学    熊文强
《戊戌变法》这节课设计理念是依据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以事件为中心、以史料为基础,重建历史图景的对话教学”模式。从教学效果看,可以说获得了有限的成功。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小结:
1.教学资源的选择
  教学资源除了教材、教师用书和其它独立开发的课程资源以外,还要考虑到人的因素,教师和学生也应该获得一种“资源”的地位。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材料,是教学得以展开的主要依据,教师用书是对教材内容的有益补充,而其它多媒体(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则是对教材和教师用书的补充。《戊戌变法》一课教材叙述中包括戊戌变法的背景、公车上书及维新思想、维新派童顽固势力的论战、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六个方面的内容,而在教师用书中,以“数据和注释”的形式提供了甲午战后经济发展状况、早期维新思想以及维新派人物和他们的著作等情况,通过这些材料的整合,大致可以建立起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完整认识,但是还不能达到“重建历史图景”,回到历史现场的境界,还需要进一步的增添调整,因此我选择了“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康南海自编年谱”、“光绪帝诏书”和“谭嗣同遗诗”等材料加以补充,从戊戌变法当事人留下的第一手资料切实的建构历史体验和感悟。考虑到学生文言阅读的能力,选择材料的时候一方面文字比较简易,不难理解,另一方面用现代语体加以适当改写,体现“语文的归语文、历史的归历史”的思想,保持学科特色。
从人的因素分析,我自己的特点是善于把握大的历史事件,整理趋势性的线索和思路,但是对历史的细节由于专业背景的关系把握得不够翔实,这和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我阅读了大量关于戊戌变法的史料。从学生的角度看,以前面的几次课对他们的了解,大多数同学能够进行思考,但他们的思考很难摆脱模式化的影响,不能算作“独立思考”,这是初中历史教学问题的一种反映,重结论不重过程。因此要求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学不躐等,引导学生从简入深,逐渐学会独立思考。
2.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具体明确,不能简单地说学会某些知识、培养那些能力,要尽量能够提供可以操作的教学目标。我初步设定的“以事件为中心、以史料为基础,重建历史图景的对话教学”目标是两个:
(1)、以事件为中心,以史料为基础,重建历史图景;
(2)、学习以事实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
结合教学资源的选择情况,我确定教学的目标为:
以戊戌变法为中心,选择相关史料,使学生尽可能地走近历史的现场,加深历史理解
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和结果,分析其历史意义,吸取历史的教训
在适当讲述的基础上以对话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独立进行历史解释
其中对话教学主要体现在史料解读上,贯彻“史料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反对无视学生存在的教学独白和话语霸权。
3.教学流程的设计
《戊戌变法》一课纲目清楚,因此教学流程设计比较容易:
①甲午战后的中国(社会背景)
②维新思想的发展(思想背景)
史料一
梁启超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③维新派的努力、顽固派的攻击和皇帝的态度(政治背景)
史料二
康南海自编年谱
④百日维新
史料三
戊戌变法的内容
史料四
光绪皇帝的四道诏令
⑤戊戌政变
史料五
光绪皇帝密诏
史料六
谭嗣同遗诗
⑥历史意义分析
教学流程的设计反映教学思路的清晰程度,由于我没有准备详细的教案(对话教学的开放性可能受到详细教案既定思路的束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环节的衔接需要一些简要的设计,我感觉这节课有的地方衔接不够紧密,也许在使用ppt课件的同时再设计适当的补充性的板书可以避免这种缺憾。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个问题有单独思考的必要。以往的教学设计在处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时候往往侧重于知识的难度,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是我们既然提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在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时候就应该适当的考虑把能力的培养等也作出难度和可行性分析,毕竟提高能力、体验过程、掌握和自觉的使用方法都是教学应该达到的要求。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想因为现在我们使用的是旧课程的教材,是完全的国家课程,从内容的设计安排上已经很充分的体现了国家意志(即使新课程也主要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所占份额极小),因此不需要特别的强调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则“可遇而不可求”,不能先设定一个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想法,在刻意地去落实。因为现在学生的自我意识很强烈,高中生又处在青春叛逆的时期,很多思想、道德、观念上的教育很容易被认为是灌输和说教。因此我想应该是教师本人具备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实施“因时因地制宜”的道德教育。
教学《戊戌变法》这一课,我认为课题组设定的“以事件为中心、以史料为基础,重建历史图景的对话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体验历史学习的过程,“我手写我口”(黄遵宪语),独立的完成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不受束缚于任何既定的思想桎梏。但是这一模式要求教师的课前准备丰富、翔实,并且在细节上力求精准,具有相当的难度,如何使这样的教学模式成为常态教学,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06: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