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9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反思 华夏之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20 11:2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5-7-22 10:08 编辑

课后反思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特点,把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华夏族的形成,“禅让”的含义和实质,传说和史实的区别与联系作为学生识记与理解的目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对远古时代历史面貌进行合理想象以及培养学生从传说中提取有效信息及主动探究的能力;同时,将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作为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将“华夏族的形成”作为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华夏族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将“禅让制”的含义和特征作为难点,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政治文明的起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7-20 11:29:29 | 只看该作者
第3课《华夏之祖》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是从传说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印证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就与特点,同时通过中华人文始祖、禅让和大禹治水的传说,激发学生探索中华文明之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关于这一课,我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新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案,结合学生实际,认真组织教学。从上课的效果看,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我以为和过去上的课比较而言较为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这一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形式和进行了有效的教学活动,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
这一点,印证于课堂上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抒发。就本课而言,“情”主要凝结于“中国情”和“民族情”。通过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祖先的传说,激发了学生探索中华文明之根的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形成的,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同根同族同源。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同时,又在远古的传说中使学生不断地认识到以黄帝、炎帝、尧舜禹为代表的中华先祖们为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尤其是使学生感受到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宝贵精神和优秀品质。以此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继承发扬中华辉煌文明以及创造灿烂现代文明的“责任感”。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贯穿教学始终,并不断加强、层层推进,在《祭黄帝文》的朗诵中将这样的情感体验推进到了最高峰。这条“情感线”是本课的“魂”之所在。同时,我个人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我们历史教学的“魂”。
其次,本课的教学设计环节简明,自然流畅,将教学三目标自然和谐地构建于教学设计中,紧密生成。
从新课导入,到教授新课中的“学生讲述传说”、“学生再现传说”、“学生观看传说”,再到师生一起课堂小结,到最后的尾声升华课文,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魂”贯穿教学始终,落实识记与理解目标,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合作、历史情景再现、启发学生分析思考等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较好地实现了对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再次,本课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探究发现的引领者、学生学习活动的顾问、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发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发展方面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教学中展开了经常性的、良性的师生互动,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了一种开放的课堂氛围。
第四,本课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
新课导入时播放的《黄帝颂》,渲染了课堂的现场氛围,营造了本课的情感基调;讲述完华夏族的形成之后播放的“华夏儿女对黄帝陵的祭拜”,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人文始祖的敬仰感恩之情和民族认同感,也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认祖归根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大禹治水”的动画片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古史传说。最后播放的《祭黄帝》,将整堂课的情感体验推到最高峰。本课较为适时适度地将图、文、声、动画等综合信息穿插于教学中,较好地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去服务和优化历史教学,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有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之所以有比较好的效果是与我课前学习历史课程标准,体会新教材的特点,联系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分不开的。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特点,我把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华夏族的形成,“禅让”的含义和实质,传说和史实的区别与联系作为学生识记与理解的目标;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对远古时代历史面貌进行合理想象以及培养学生从传说中提取有效信息及主动探究的能力;同时,将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作为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我将“华夏族的形成”作为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华夏族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将“禅让制”的含义和特征作为难点,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政治文明的起源。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准备上课的时候讲述出来和老师同学交流分享。同时,各历史学习小组准备关于尧舜禅让的历史情景剧。而老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也在多方面地收集相关素材,完善教学构思和制作多媒体课件。
最终,形成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课前播放大合唱《黄帝颂》,由歌词导入。
一、炎帝和黄帝的传说(从古代地图上明确地理范围)
1、炎帝和黄帝的功绩(学生讲故事,教师归纳)
2、部落战争的传说(学生看书,讲故事,教师归纳)
3、华夏族的形成(学生归纳,教师出示示意图)
插入:“史海拾贝”,让学生了解“华夏”和“中国”的含义,揭示课前提出的问题。
播放:“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中一段视频:“华夏儿女对黄帝陵的祭拜”,学生回答祭拜先祖的意义,教师升华。
二、禅让的传说
学生表演:尧舜禅让的历史情景剧。
教师引导学生揭示禅让制的实质。
三、治水的传说
欣赏:《上下五千年》中的动画片“大禹治水”。
学生讨论回答:从治水的传说中所窥见的历史信息和从大禹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祖先的优秀品质。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心得与疑问:给学生留白,自由发言。
尾声共同聆听:播放陕西电视台《黄帝祭祖大典》系列节目中的一段视频:再一次朗诵《祭黄帝》,升华民族感情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其中,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理解“禅让”是一个难点。如何选择适当的形式开展有价值的教学活动,化难为易,是本课教学设计的一个重点。我选择了以学生模拟再现“尧舜禅让”的情景来突破这一难点。一是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孩子们对再现历史情景特别感兴趣,具有较高的热情;二是历史小组的成员在准备历史情景再现的时候不仅会自觉地去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并形成表演的脚本,同时还会有意识地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揣摩角色。因此,历史学习小组准备模拟再现“尧舜禅让”的过程实际上是各历史学习小组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
学生经过课前的准备,课堂上当能比较形象地展现“尧舜禅让”的历史情景。这一情景又能生成生动直观的“素材”,教师结合课文,以这个“素材”设问,然后,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分析,归纳,以突破和化解本课的难点。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心得与疑问部分:
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成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心得与疑问”这一环节,让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审视和总结自己在课堂中的所感所获和所思所惑。同时也是教师第一时间获得教学反馈并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自由天地。
在这一课里,教学过程中隐秘又明显地呈现了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古史传说与史实的区别和联系。说这个问题隐秘是因为教师并没有明确提出,意在期待学生能通过学习去主动发现;说这个问题明显是因为贯穿于教学内容的始终:从“讲述的传说”中看炎帝黄帝的功绩和了解华夏族的形成;从“再现的传说”中理解禅让的含义和特征;从“观看的传说”中感受大禹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先祖的精神品质。这整个过程都无疑明显地呈现出了古史传说与史实的区别和联系。在“心得与疑问”这一环节里面,要使这个重要的隐含的问题“亮”出来,若有学生主动提出来,固然可喜。若没有学生提出来,则教师可以作为对话中的一员提出来与学生共同探讨。
    在上这一课和平时的教学中,我深感,“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上好每一课都是需要自身付出努力和心血的,也要不断学习和吸收别人的长处,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由于我教学经验的不足,功底还不够扎实,所以在教学中也反应出了相关的问题,比如说:
1、我的教学机智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上课前叫学生将自己收集整理的资料拿出来时,并未逐一检查。上课时,有名学生在讲述阪泉之战的时候实则讲述的是涿鹿之战,我并没有及时的打断学生的讲述,没有及时的做出更正和强调。在课堂中学生的发言,我的点评还不够到位。
2、我的语言表达的生动丰富性不够。在本课的讲述中,我的形体语言、表情不够丰富,虽然教学设计中用多媒体在声音、图像、音乐等方面来进行了弥补,但是在我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加强自身在这方面的修养。
3、我对学生情绪的有效调动和课堂氛围的调控不够。上课一开始的时候,感觉学生略显拘束,而我并没有及时的调动起学生的热情来改变课堂的氛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1: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