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初中英语兴趣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08:00: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初中英语兴趣教学
英语组    黄海云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学习的催化剂,没有兴趣就没有求知欲。兴趣是中学生学好英语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学生对所学学科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随之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自觉地去学习。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一、  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
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引导的过程是为新内容的呈现搭桥、铺路的过程,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求知欲望,启发积极思维,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的过程。
“导入”作为热身,目的旨在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到即将要上的英语课堂上来,引入到英语学习的情境之中。它能使学生觉得英语不再是难学的学科,它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增强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有效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初中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排除学生理解新语言的障碍,为整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初中英语教学必须高度重视课堂导入,精心设计精彩纷呈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促进初中英语教学优质高效。
二、开展英语课外活动
这种活动是在学生自己组织,自愿参加,教师充当指导,顾问等情况下,着重丰富学生的课余英语生活,创造英语语言环境,培养创造兴趣,创新意识和创造才华。
开设英语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一些饶有趣味的活动,也是增强学生兴趣,巩固课堂知识的好方法。如:留课外作业时,留给他们一些英语谜语,填字游戏让他们猜,留一些简单的英语小诗让他们翻译;每天课前五分钟的值日生报告要求学生必须在课余时间准备一些小故事,小对话,名人名言;举办英文书法比赛,朗读比赛等,使学生们既有准备时的紧张,又领略到成功的快乐,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感到其乐无穷,而且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三、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技术,或录音机,或电视,或多媒体、把教材中单调的文字内容,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相结合的多媒体方式,形象、生动、逼真的展示出来,创设出更具直观性、感染力和挑战性的情境。使整个过程图文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使其主观上产生对新知识追求的动力。在教学中适当适时地运用现代电教媒体,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向学生介绍课本外,身边的内容,很轻易调动起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集视听于一体,使教师的讲解如虎添翼,学生学的如鱼得水,使主导与主体的作用发挥的恰到好处,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实现了愉快教学和成功教学的和谐统一。
据心理学家统计,视听结合识记效果更佳。因此,课堂中利用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英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图声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把课本中乏味的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了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强化了教学信息刺激的强度。这种信息所造成差异性的刺激会使学生有新鲜感、惊奇感和独特感,能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注意和感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个好的英语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英语课上成活泼有趣的言语技能课,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全面提高英语教与学的质量,努力提高英语的教学效果。
只有真正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跟学生做朋友,心心相通,学生才会愿意接近你、亲近你,才会乐意地去学习你所任教的科目。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总是努力去做到这一点。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目标设计以学生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即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13: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