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2004年,本人作为区自然教研员密切配合市小教部的教研工作,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努力提高广大自然教师的教学与教研水平,在全区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较圆满的完成了04年的工作任务。
现将2004年度的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 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政治素质。
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定期向党组织递交思想汇报,04年暑期参加了区教委举办的非党积极分子培训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并作好笔记,自愿订阅党员刊物,积极主动参加教委组织的各项活动,不断提高个人的政治素质。
二、 搞好教师培训,转变教师观念
自然学科的宗旨就是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求我们自然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核心”的新的自然学科教学观念。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举办了自然教师的全员培训和科学实验教师的培训。为老师们打印《科学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文献和文章。改变以往的教研员主讲的培训方式,以“参与式(活动式)学习”为主要培训形式,以具有“问题中心、自主探究、重在发现、发展能力”的特征的“做中学”探究式教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探究活动设计、课例解剖等方式展开研究,既有理论性,又突出了实用性,让教师感到非常受用。教师们根据版本和所教年级自主划分小组,确立一名小组负责人;一名记录员,每个小组提出2~3个在教学中存在的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并把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每个小组选出自己小组能解决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大家共同探讨。改变培训的形式旨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用新观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三、 注重对骨干教师和新教师的培养。
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待这个问题,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重点培养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学骨干,使其成为自然教学战线上的生力军。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及肯钻研的新教师参加省市级新课程培训。帮助教师订阅学科杂志《科学课》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定期听骨干教师的课,课后组织骨干教师座谈,由教师本人谈自己的教学思路及课后反思,共同探讨在教学中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并注重让骨干教师以点带面,使全区的自然教学水平有一个较明显的飞跃。在听课调研中,发现肯钻研的新教师,就追踪听课,课后教研员和教师一起分析思路及反思教学,使新教师快步成长。
四、以科研带教研,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
我区有六所学校参加国家、省、市级的科研课题,04年末《小学自然(科学)自主探究》科研课题接受验收。我区滨河路小学和矿工街小学在省科研课题研讨会上交流了各自学校的特色,受到与会领导及老师们的认可和好评。
教师们在几年的课题实验中,发现问题、搜集信息、整理信息,使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提高:设计思路——上观摩课——介绍经验——整理材料——形成终端实验报告。
为了全区能够顺利进行自然课的常规教学,我在每学年的培训中都安排观摩课,还组织举办研讨会,由骨干教师为全区自然教师作引路课,使教师们在常规课的基础上有发展,做到“保底不封顶”。
五、 2004年的成果
矿工街小学、滨河路小学在省课题研讨会中交流成果。
中华路小学承办市学科年会。
新华小学承办中央教科所举办的《科学》教材回访座谈会。
1、教师的成绩
滨河路小学郝春光老师在辽宁省首届“视频案例”评比活动中成绩优秀,被报送参加国家级评选。此视频案例在地方教育电视台多次播放。
矿工街小学吴翠萍在省优质课评选中获奖。
中华路小学宋莹老师在市优课评比中课例突出,在年会中一展风采。
西华园小学张继伟老师在市学具教学研讨会中所上的课获一等奖。
滨河路小学郝春光老师撰写的论文立意新颖,在年会中得以交流。
在04年里,自然学科获省优课8节、优秀论文5篇、优秀教学设计7篇。市优课7节、优秀论文8篇。
2、本人的成绩
撰写的论文在04年全国学科年会中获国家级优秀论文。
参加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科技教育》的编写,教材已出版发行,学生开始使用。
撰写的论文《关注发展 有的放矢》在国家级刊物《中国当代教育杂志》中发表。
参加省级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成绩合格,颁发合格证书。
在省级学科骨干培训中完成“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培训,颁发结业证书。
设计的自然课《保护大自然》在辽宁省创新教育优秀课评比中获省一等奖。
指导的自然课《日食和月食》在2004年度省小学优秀课评选活动中获指导奖。
指导的自然课《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在全市学具工作研讨会中获指导奖
六、 下学期的工作打算
1、继续开展扎实有效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培训。
事先征集教师的合理建议和好的提案。
2、继续加强对骨干教师的追踪调研,使骨干不断成熟,发挥作用。
3、分区域开展教研活动。调动不同地区自然教师的教研积极性,扩大自然教师展示自己的机会。
科学教研员:毕铁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