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26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交流文章 做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16 08:4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研论文 习总书记指出:“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名师出高徒,智慧就是力量。唯有智慧型教师才跟得上日新月异的形势,以渊博的学识和专业的水准奠定坚实的知识根底,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唤醒沉睡的潜能,点燃人生的梦想,塑造美好的心灵,坚定崇高的信念,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呢?

一、把握智慧的内涵特征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第斯多慧说,一个坏教师教学生真理,一个好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这些话语启迪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智者。作为智慧型语文教师,需要睿智、机智、理智、明智、大智和德智。

睿智──睿智表示一个人聪慧,见识超群,富有远见。一个睿智的教师,必须心智聪慧,见多识广,学识渊博,注重学习,自觉更新知识结构,具有引导学生发展的智力支撑。一个睿智的语文教师,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思维敏捷、观念先进,不能观念陈旧、思路混乱、逻辑混乱、思想陈腐。

机智──机智就是头脑聪明灵活,随机应变,急中生智。机智是良好的性情、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在紧急时刻快速反应的综合产物。机智灵活,足智多谋的教师,才能开发潜能,激活思维,启迪智慧,引导心灵。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教育关系和教育过程,机智的语文教师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化解矛盾,协调关系。

理智──理智就是一个人用以认识、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或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巴金在《家》中指出:“你的理智可以征服感情,我的理智则常被感情征服。”倡导以理服人,用理性的光芒去照亮黑暗的心灵。语文教师既要情感充沛,更应理智健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情绪的躁动、难言的苦恼,但不能随性而为,教师应该用理智去克制,用理性去引导。

明智──明智就是通达事理,有远见。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智的人,善于明辨事理,善于区分是非,善于择善而从;明智的人,善于识时务,观潮流,服从大局。面对课程改革的大潮,明智的教师是改革的出谋献策者、积极参与者、主动调适者。教育教学方式丰富多彩,采取哪种方式来处理师生关系、解决冲突和问题,反映出教师的明智程度。

大智──大智者,若愚也。大智者不若愚,往往有不尽的痛苦,往往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大智者,睿智者也;大智者,机智者也;大智者,理智者也;大智者,明智者也。大智者,不计一利之得失,不争一日之长短,不逞一时之英豪。作为一个大智的语文教师,必定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

德智──德智就是宽厚仁爱,有理有节,人性丰满。一个德智的人,慈祥、和蔼、平和。如果智慧是潺潺的流水,道德就是冰雪消融的源头;如果智慧是艳丽的花朵,道德就是大爱无言的大地。没有哪一种智慧可以失去道德的根源,也没有哪一种智慧的发挥可以超越道德的范畴。德智双修是教师素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相辅相成,正如《资治通鉴》中所述“才者,徳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智比才智更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守住德智的底线,才有可能将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充满了道德智慧,处理人际关系才能游刃有余;面对渴求知识的目光、出现问题的学生,充满关爱与呵护。

二、探究智慧的增长路径

智慧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知识的飞跃,实践的升华,经验的结晶。唯有多学习,多经历,才有丰富的智慧,惊人的机智。

读书长智慧──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书籍是智慧的源泉,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前沿书籍,可以提升学识层次和精神境界,保持思想活力,增长人生智慧,滋养浩然正气。阅读何晓文的《卓越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李跃的《教育第三眼》、黄蓉生的《教师职业道德新论》、窦桂梅的《我的教育视界》、薛法根的《做一个大写的教师》、李镇西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等教育专著,学会用宽广的视野看待当下的教育现实,思索教育的本质,完善自己的教师观、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观;阅读周一贯的《语文教学优课论》《教师教学写作360°》、孙双金的《美丽课堂》等学科教学专著,以跳出自己的小天地,了解同行的新动向,提升专业素养,成为行家里手;阅读莫言的《蓝色城堡》、李奋飞的《正义的底线》、许身健的《伟大的欺瞒》、田中和的《幸福地活着》等文学著作,提升文学素养和语言魅力;阅读《小说选刊》《读者》等时文报刊,以拓宽视野,活跃思想,丰富内涵,夯实底气,增添灵气;读少儿文学,以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的个性、思想、心理的成长变化,为自己的“童心”保鲜。

听课长智慧──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观摩课堂,是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观摩名师的课,首先考察教学观念和思想。教学观念和思想是风向标、指南针。光有思想,若无方法,如同只有目标而无帆船一样,只能望洋兴叹。其次,考察教学方法和技术。观摩名师在什么地方教,用什么方法教,这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不是雕虫小技,而是艺术的支撑。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术运用恰到好处,日益娴熟,就能成为教学艺术。然后,应当扬长避短。看名师的课,应该看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从不同角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学名师的教学,最怕贪多求全,不顾自我。与其鹦鹉学舌,不如找准自己擅长的方面,凸现出来。

实干长智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唯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尽职尽责,精益求精地备课、上课、辅导、评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然后默默无闻,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地总结得与失,成与败,优与劣。

游历长智慧──“读万卷书”,获得满腹经纶。“行万里路”,亲身躬行,认知水平会产生质的飞跃。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司马迁曾经遍游天下。教师应该外出走走,游览黄山、泰山等名山大川,游览长城、布达拉宫等名胜古迹,了解他乡的风土人情,既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修身养性。

写作长智慧──教研写作是一种追问,追问教育教学现象;是一种思考,分析、研究教育教学现象;是一种整合,归纳多种现象中的共性、个性;是一种挖掘,挖掘蕴含的问题与价值,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弄清联系;是一种提炼,通过实践探究理论,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剖析个案,体悟共性,总结规律;是一种回归,把个人的思考、见解或心得呈现出来,以便他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修正与提升。教研写作是教师快速成长的捷径,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沃土。静下心来,常写教学反思、教学叙事、案例分析、教学论文、实验报告、校园文学,甚至教学专著,必将拓展自己的精神疆域,改变职业状态和行走方式,丰厚教育思想、智慧和艺术,促使自己早日成为智慧型教师、名师。

三、彰显智慧的教学风采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彰显教学智慧,唤醒沉睡的潜能,释放燃烧的思想,迸发直抵心灵的力量,引领学生茁壮成长。

故作“糊涂”,聪明学生──郑板桥曾有“难得糊涂”一匾,其注云:“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是郑板桥先生历尽人间沧桑之后所选择的一种处世之道。“糊涂”是一种策略,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境界。在课堂上故作“糊涂”,并非真糊涂,而是教师在清明的心境之下故意“糊涂”,有意“装傻”,为的是把更多发现的机会、锻炼的机会、表现的机会让给学生。正是这些机会,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了实践和成长的平台,让我们发现某个孩子突然开窍了、聪明了、能干了、成熟了,这难道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吗?说到底,教师的使命,不仅在于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和方法,也不仅在于让学生懂得了多少规矩和人生哲理,更重要的是那藏在知识和规矩背后的东西──学生获得的成功、快乐、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种心智的觉醒和智慧的生长,有时更需要教师的故作“糊涂”,有意成全。比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一个学生突发奇想地提问:“老师,敌人明明知道红军要过大渡河,为什么事先不把桥炸掉呢?”对此,某教师故作“糊涂”,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以“敌人真是傻得出奇,如果把桥炸掉,不知要省多少事儿?”“泸定桥只剩几根铁链,红军为什么能飞跃天险,战胜敌人呢?”巧用两个“糊涂”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以此来拉近师生之间、生本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地突破难点,化解疑点,让学生获得探究成功的喜悦。这样故作“糊涂”,与其说是一种教学策略,不如说是一种教学境界,折射出的是教师丰厚的涵养和智慧的光芒。

有意“退让”,锻炼学生──五代高僧布袋和尚诗云:“手把秧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和尚借农人插秧情景,劝告人们为人处世不可只顾向前,有时候若能谦恭忍让、退步思量,往往能臻入海阔天空、柳暗花明的妙境。这首诗看似浅白,实则含蕴深刻,折射出的不仅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生存智慧。人生如此,教学亦然。著名教育专家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显示教师的聪明和才华,教育要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关键是放下自我。”教师“低姿态”进入,甚至采取“退让”“示弱”的策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退让”,是为了让学生前进;教师的“示弱”,是为了让学生“逞强”;教师的“不能”,是为了让学生“能”;教师的“不为”,是为了让学生“有为”。其慧心所在,都是为了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热情、斗志,激发学生能“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塑造自己,超越自己。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上课,善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直抵听者的心灵,给人以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启迪,艺术的享受。课堂上常常有于老师退让的声音:“听了她的朗读我都不敢读了”“我还是有点胆怯。这样吧,找个同学替我跟他比比。谁愿意?”……正因为有老师一次次的退让,才让学生有了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也让学生感受到了人格的尊重、心灵的关爱、情感的激发、智慧的启迪。这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课堂。

节外生枝,从容化解──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既要精心预设教学流程,又要面对突发状况或节外生枝。节外生枝就是学生没有按照教师预设的思路来学习、思考、探究,而出现了意外状况。节外生枝是一把双刃剑,既可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又要把握一个度,以尊重作者、尊重文本为前提,正如钱梦龙先生指出的那样:“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之间的契合点,才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否则,它可能使课堂教学丧失目的,误入歧途。”怎样才能挥舞好这把“双刃剑”呢?教师要有横生枝节的意识,最大可能的预见“意外”,将“意外”纳入预设视野,化“意外”为意料之中。教师既要深入研读文本,在解读文本时有个人的独到见解,又要博览群书,提高文化底蕴,以期身临“意外”之际,从容不迫,化“意外”为“不期而遇的精彩”。比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原来打算在引导学生感受到闰土的“聪明、机智、能干”之后,再抛出“闰土真的什么都比‘我’强吗”这一问题,以期能让学生能更全面、深刻、多元地感受人物形象。没想到,才刚刚开始研究闰土的那些“正面”特点时,一个学生却“横生枝节”,让预设的流程不得不提前进行!

师:同学们,闰土还有哪些过人之处呢?让大家继续寻找。

生(突然起立):老师,我觉得闰土其实也是一只井底之蛙!

师:噢,闰土也是井底之蛙,你能说说具体的理由吗?

在交流中,一个个富有个性的看法“粉墨登场”──

生:我觉得闰土虽然有自己的拿手绝活,如装弶捕鸟、看瓜刺猹等,但他刚到“我”家时,非常害羞,这说明他也有胆小的时候,远没有“我”落落大方。

师:你很善于发现,闰土刚到时是有点儿害羞,可能他没见过这样的大场面吧。

生:文中说他“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这说明他也有不少不知道的事情,就跟“我”叫不出那些鸟的名字是一样。

师:闰土知道的东西,跟他所生活的环境有关吧。

生:闰土也有他自己的盲点。

师:你能读出与众不同的感受,不简单。同学们,你们想给闰土什么建议呢?

生:闰土像“我”一样念点书,就会写字、算数。

生:“我”从小生活在城里,见过大场面,而闰土说不定听都没听说过,他也需要好好“补课”。

师:哦,叫闰土“补课”?这说法可真幽默!现在的我们,假如要了解更多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呢?

生:要多读课外书,利用网络查找资料。

师:闰土是不是井底之蛙,并不重要。怎样做才不会成为井底之蛙呢?同学们是否记得这样一句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面对课堂上生出的枝节,教师不要急躁,只要因势利导,顺学而导,紧扣文本,展开深度对话,自然能引出真知灼见,收到出人意料的惊喜。

耐心等待,花开灿烂──郭元祥教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指出:“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不需要越俎代庖。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等待,是一种关爱;等待,是一种呵护;等待,是一份扶持;等待,是一种激励;等待,是一种守望;等待,是一次飞跃;等待,是一种成长。课堂教学不能大踏步地行进,需要放慢脚步,需要善用等待片刻的智慧和艺术──常怀“等待”之念,常有“等待”之举,才能不断激活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呈现出迷人的风景,定会花开灿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新型玻璃》一课,指名女生读“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一句时把句子读破了。于老师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女生第二次读虽然流畅了一些,但还是把“被”字丢了。这名女生一连读了七遍,都没读正确。她很急,失去了信心,想坐下。就在这关键时刻,于老师抚摸着她的肩,说:“你深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在心里把这句话默读一篇,第八次准能读正确了。”果然,她这样做了,成功了,读得既正确又流利。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为她热烈地鼓掌。掌声差一点让她流下热泪。如果于老师在她念错了第七次之后,同意她坐下了,也许这个孩子再也拾不起这个“自信”。正值关键时刻,于老师那简朴却富有耐心的鼓励,给了她一次终生难忘的成功。这显然是一个智慧之举。这一教学行为的感人之处,不是因为它有超凡脱俗的技艺,而是源于耐心的等待,细心的呵护,质朴的关爱。

善用幽默,绽放异彩──德国演讲家海因·雷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被人接受。”我国幽默大师余光中先生说过:“一个真正幽默的心灵,不但会幽默他人,也会幽默自己;不但会嘲笑他人,也会释然自嘲。”一个性格开朗、幽默风趣的教师,不但能调侃他人,更应心胸开阔,有勇气笑谈自己的谬误和生活,使学生感觉老师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也是一个和自己一样有着挫折和失败的人。直面学生的问题,如果用幽默的方式来解决,不至于使学生陷入难堪的境地。课前的幽默,犹如一颗定心丸;课初的幽默,好比一个加油站;课中的幽默,仿佛一根点金棒;课终的幽默,如同一缕牵丝线。幽默诙谐的语言,绽放智慧的光彩。比如教学《珍珠鸟》一课,我正引导学生津津有味地品读“鸟趴肩头”一节,忽然发现一女生摆弄一张照片。我走过去,拿起照片看了看,随口问道:“这是谁啊?”女生回答:“张碧晨。”我随口追问:“张碧晨?哪个班的?”听了这话,同学们“哄”地一声大笑起来,我这才意识到,原来这是一张明星照。在这帮小粉丝面前,可丢了大脸!怎么办?大家的笑声渐渐小了,我对着照片说:“可悲啊,可悲我发未白,心却老了;眼未花,却有眼不识金镶玉。这位张碧晨想必是大碗吧,失敬失敬。这几年我只一味啃书,对文娱节目一直闭目塞听,所以竟与时代脱节了,今后定当改之!”然后,我转身,对着已经安静下来的学生说:“熊老师今后要猛补流行文化,这方面你们要多教我;但是,在传统文化知识学习方面,同学们也要加把劲啊!”一语飞度,含而不露地把话题又拉回到课堂学习上,让我从尴尬的境地从容脱身。一番自我解嘲,非但没有降低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反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点“错”成“金”,拨云见日──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再生资源。由于学生年龄小,受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在课堂上难免出现认知模糊、理解偏差等情况。对于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教师既要尊重他们的智慧,同时也要保持一份理性,切不可一味求新求异而误导了学生的价值观。纠错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当学生处于思维的分岔路口时,不妨“接住孩子抛来的球”,再巧妙地“把球踢给学生”,在充分展开错误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若能巧妙地化“误”为“悟”,点“错”成“金”,就会为学生“拨开云雾见明月”,为课堂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比如一教师执教《牛郎织女》的教学片段:

生:我认为牛郎也有点自私。他明明知道与织女通婚会触犯天条,还坚持与织女结为夫妻,最终酿成了悲剧。

生:我觉得牛郎并不是真的爱织女。如果他真的爱织女,就不会与她结为夫妻,而让她受到王母严厉的惩罚……

此时许多学生眼里充满了疑惑。

师:你们觉得牛郎与织女的婚姻生活幸福吗?

生埋头看书,很快找到“美满”一词,七嘴八舌地说起了牛郎织女婚姻生活的种种甜蜜。

师:追求这样美满的婚姻,是不是一种真爱?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吗?

生:牛郎织女能勇敢地追求幸福,追求自由,这没有过错,更不是自私。

师:可是,造成他们悲剧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

生:不合理的天条,不合理的制度。

当学生发出“牛郎也有点自私”“牛郎并不是真的爱织女”的质疑时,教者即时抓住这一错误资源,巧妙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度对话。正是这一回归,学生不仅分清了“真爱”与“自私”,而且对文中的人物有了更加准确、深刻的认识。

生成智慧,照亮人生──智慧关乎人生。“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在充满智慧的课堂上,教师要用一个智慧的生命去照亮许多智慧的生命,用一个智慧的心灵去唤醒许多智慧的心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着智慧的碰撞、情感的融合、心灵的交互、思想的交锋,让学生的思绪得以飞扬,灵感得以激发,智慧得以生长。比如教学《跳水》一课,为了启迪学生的智慧,可以这样设问引思:孩子为什么会走上最危险的横木?孩子遇到危险时水手们是怎么做的?除了让孩子跳水,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救孩子?然后谈谈学了这一课得到了什么启迪?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经过一番议论,大家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与人开玩笑要注意分寸,不要过头,以免产生不良后果;遭人嘲笑,伤了自尊时,千万不要赌气想不开,更不要做只顾眼前,不思后果的傻事;看到别人有危险时,不要袖手旁观,而要搭手相救;遭遇意外事故时,一定要临危不乱,急中生智,千方百计去化险为夷;一帆风顺也不全是好事,容易让人思想麻痹,丧失警惕,因而容易发生意外。像这样探究文本活跃了思维,增长了人生智慧,将照亮人生旅程。

成尚荣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智慧教育,从培养‘知识人’转变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智慧关乎人生。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学习、处世、生活的智慧。教师要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宝贵的经验和人生的智慧去唤醒沉睡的潜能,点燃人生的梦想,让学生获得创造的灵感、智慧的灵光,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拥有教学智慧,面对突发状况,才能淡定从容,随机应变,绽放出智慧的光芒,释放出燃烧的思想,产生直抵心灵的力量,引领学生茁壮成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7-16 08:44:01 | 只看该作者
做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
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 熊建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5 09:0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