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式》教学反思
海口海港学校政治组:李荣庚
2015年7月2日上午,我在学校上了一堂公开课,课题是选修3专题四的第4课《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式》,现根据课前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评议的情况,对本节课的得失反思如下。
一、本节课的亮点
1.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严谨,环环相扣,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本堂课在导入后设计了PPT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的环节,让学生带着目标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明确目标后让学生根据PPT出示的本节课知识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初步建构知识体系,理出疑难知识点。教师查看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讲授。在讲授过程结束后,又回归到课前设定的学习目标,并利用自学知识提纲进行课堂总结,这样环环相扣,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增进教学效益。
2.选用素材时效性强,能把课堂知识与时政热点紧密结合。
在导入中利用2014年11月11日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报道和领导人合影图片来导入新课,这是继2001年APEC领导人会议在上海召开以来第二次在中国召开,素材本身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又很贴近学生实际,一下子把似乎距离学生很远的国际组织拉到了身边,很容易吸引学生兴趣。在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部分,教材本身对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中发挥的作用和作出的贡献说得不是非常具体,但这又是很重要的内容,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延伸阅读《亚太经合组织的“中国缘”》的拓展环节,并利用教室的电脑直接链接到“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周”专题网站,引导学生进一步去了解APEC与中国,把课堂知识与时政热点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是对教材知识的有效补充,又能引导关注时政,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意识。
3.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效益较好。
独特的亚太经合组织方式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本节课的难点。教材中讲到亚太经合组织方式的特点是“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但学生很难一下子准确地理解这几个特性以及这些特性之间的关系。于是我用PPT展示了亚太经合组织的21个成员,并从北美到南美,从大洋洲到东南亚再到东亚依次简要介绍这些成员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诸领域的不同,政治上:APEC成员有的采取资本主义制度,有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有主权国家,也有地区经济;经济上:有发达成员,发展中成员,还有转型经济,发展水平各异;文化上:既有东方文明,也有西方文明,既有基督教国家,也有佛教国家;历史上: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也有现代崛起的工业国家。然后强调多样性是APEC的最大特点。并从这种差异出发,过渡到创造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的客观要求。紧接着结合教材90页的探究材料,逐一引导学生理解灵活性、渐进性、开放性。这样子学生理解起来就不难了,知识点就丰满了。在讲到这种独特性又体现在“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时也对这几个词的内涵做了简要的说明。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加上课堂的补充练习,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
1.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很多时候还是老师讲得多。
整堂课虽然在导入结束后设置了10分钟的自主学习环节,也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但从整个教学流程看,还是老师讲得多一些,学生说的少一些,被动接受知识的味道浓一些,自主探究和建构知识的活动少了些。所以传统教学的形式的约束多了一下,而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与体现少了一些。作为一堂关于国际组织的课,本节课在许多内容上是完全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来自主探究和建构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大胆创新,放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2.教学素材比较单一,不利于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
本节课在教学素材的选用上比较单一,除了文本,仅仅使用了两张图片素材,一张是APEC领导人在北京的合影,用于导入,另一张是APEC的标志,置于课题标题页,但并没有像教材设计的那样介绍这一标志蕴含的含义,所以这张图片仅仅具有装饰作用,而对整个教学没有多大效益。而除了文本和图片以外,音频、音像等资源也缺少。其实像这么重要的国际组织,每年都有许多伴随各级会议召开的新闻报道,这些资源的搜集应该不会太难,但由于备课时间太紧,思想上也不够重视,没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所以对教学素材的搜集和挖掘还不是十分理想,这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引起注意。
以上是我对本堂课的教学反思。人们常说,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差别之一是能否持之以恒地进行教学反思。我会以此作为自己不断成长的鞭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