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楼主 |
发表于 2015-7-13 09:29:37
|
只看该作者
教后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作品,与其说作品,还不如就简单地说它是一封信。
这封信被选进了我们教材的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整个这个单元的话题是“血与火的战争”,所以很多老师在写教案时总围绕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大讲特讲英法联军强占北京城火烧圆明园的罪恶行径。其实,我认为如果光从这个角度去挖掘文章,只是见其皮毛,而未品其肉质。
这篇文章产生的小背景就是巴特勒上尉在劫掠圆明园“凯旋”后,“征求”雨果的意见,虽未表明,但意图很明确,就是想让这位大文豪来为他们的“伟大胜利”捧场。想必,雨果在接到巴特勒上尉的通知时肯定内心颤了一下,因为他必须得选择,有道是,有选择就有矛盾。抒写自己的良知呢,还是为自己的政府歌功颂德呢?当然,作者选择的是前者,这是作者的伟大之处,也是这篇文章能够千古流传的原因之所在,更是我们今天学习这篇文章的价值之所在。基于此,笔者在备课时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用最近几天,各大新闻媒体吵得纷纷扬扬的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像中的马首拍卖一事导入,以激发学习兴趣。
在“感知、研读”环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同时思考:
1.雨果描述的被毁前的圆明园是什么样的?
2.雨果对侵略者的态度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主要用来了解我们的圆明园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为更好地回答第二个问题做铺垫。
我把整篇文章的教学重心放在了“领悟作者”一环节上,先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已知的雨果的相关资料,然后以“有人说,雨果是一位难能可贵的人道主义者”这句话为切入点,让学生结合课文思考,雨果的“难能可贵”体现在什么地方?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受这位大文豪的人格魅力。更能对我们的学生进行三维目标的教育。语文是人学,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不可忽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