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4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课教案和教学反思《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08:50: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5-7-13 11:03 编辑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8月13日至30日,第二十八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刚刚结束,大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了解到许多有关的新闻,二十多块闪亮的金牌,让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扬眉吐气,意气风发。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报纸,挑一篇你最喜欢的奥运新闻读给大家听听。(学生朗读新闻)
读后,大家能知道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安排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亲手撰写的《新闻两则》,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溃退  锐不可当  业已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三、研读反思
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看导语。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看主体。
四、品味语言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①“百万大军”“横渡”: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②“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③“渡至”:有横渡与到达的两层意思。
④“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
⑤“不料”:有嘲讽意味。
2、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磅礴大气。
2、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扫清字词,初步感知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篇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我们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自主探究,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二、检查作业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四、自主研讨
1、细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结果:河南基本解放。
2、理清新闻的结构:
①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② 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敌军南逃的背景、时间。
③ 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④ 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⑤ 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⑥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3、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
① 恢复的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② 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武装力量;
③ 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五、质疑反思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2、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同:主题——战争;
内容——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写法——叙议结合,语言精炼。
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礴;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
六、布置作业
1、做一回小小节目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08:50:30 | 只看该作者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二、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设计意图: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三、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四、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讨论后明确:
1、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2、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3、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4、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五、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1、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2、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3、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六、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08:51:00 | 只看该作者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新闻;
3、了解感悟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阶段的伟大气势,分析评价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
教学重难点
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3、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一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学生自读课文
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三、朗读课文
1、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讲台上复述。
2、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或对照教材也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四、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3、教师讲知识:
⑴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⑵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⑶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五、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报道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
六、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回顾。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整理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3、请结合上书用简短的话将这则消息复述出来。
结合复述讨论课后练习一,明确交代清楚要素是新闻真实性的需要。
二、学习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整体感知:
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2、思考品味:
全文共分为五个层次:
①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②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③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原因。
④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⑤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暗淡。
三、拓展延伸
1、思考题: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
阅读全文寻找证据,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2、感受新闻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例:比较下面两段话:
⑴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⑵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分析:上面两段话主要意思一样,但第1段表达较笼统。第2段中将“越过”改为“突破”,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是经过激烈的战斗才取得胜利的。“渡至”比“到达”的意思具体确切,说明人民解放军是从水路进军的。而第2段中的“24小时内”和“即已”则比“共”字更具体、更准确了,突出人民解放军渡江时间短、进军神速。第2段是毛泽东的原文,和第1段作比较,充分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和简明。
四、教师总结
1、《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五、提高巩固
从近期报纸上找一则你最喜欢的新闻进行分析,分别找出该则新闻的六要素、结构要素以及进行适当的点评,具体的阐述你喜欢它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08:51:20 | 只看该作者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近期的报纸。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
二、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三、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四、内容概括(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五、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指出记叙文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六、具体内容(主体)
指出记叙文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21日、23日
地点:西起九江,东至江阴
人物:中国人民解放军
事件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事件经过:20日夜──中路军渡江
21日下午5时起──西路军、东路军同时渡江
事件结果:渡江作战已奠定(锁定)胜局
七、分组阅读,讨论渡江时间、地点及战况
把学生分成中路军、东路军、西路军三组,阅读并讨论自己所在组的军队的渡江时间、地点及战况。
八、合作探究
思考: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九、归纳
有关新闻的知识: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第二课时
一、拓展延伸
根据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1、默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2、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
3、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
4、拿出报纸阅读,进一步认识新闻的结构、写法等方面的特点。
二、教师小结
1、《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简明准确,感情色彩鲜明。
2、标题──高度概括
导语──概括
主体──详细具体
三、作业设计
1、抄写并用下列词语造句。
绥靖    阻遏    业已    溃退    锐不可当
2、写一则校园新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08:51:49 | 只看该作者
教后记   讲授《新闻两则》时,在落实新闻内容的概括,以及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明确,尤其是导语的解析,以及新闻的语言品味,体会新闻的三大特点的过程中。知识点的落实在课后练习来看基本有效,但品味语言环节用时稍微快了点,学生没有多少时间深下心去思考,有些地方因时间关系,我做了代答,这个方面下次得注意。
因《新闻两则》是放在了战争题材的单元,所以还得落实战争主题。在设计教学时,我引用了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通过这个窗口,让学生充分感受毛泽东的胜利豪情,以及让学生体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珍惜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但因时间关系,没有很好的落实。
在我以往的教学中,也会偶尔出现时间安排不合理的情况,所以我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加强时间调控的能力。
另外,“知识是一个过程的结果,又是另一个过程的起点。”所以一定要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老师不要认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从而不敢放手,其实学生正是在经常的质疑中不断成长、成熟起来的,而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与碰撞,对老师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成长呢?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先生就永远无法体会成功的快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08:52:13 | 只看该作者
反思 学习《新闻两则》这篇课文中,我只是一个引导者,很多问题都是引导学生从课文里寻找答案,然后再让学生当堂完成相关练习题,加强理解记忆。

我先让学生通过课下预习解决生字词,课堂上加强训练,当堂完成《检测题》上的基础知识题目;重点讲解新闻的六要素、五部分和特点。

我让学生根据课后习题中的有关介绍,引导他们找出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五部分,在此基础上我补充了新闻特点,并且拿出当日报纸,让他们判断新闻标题和导语等简单知识点。由于是学生自己动脑子找到的知识点,所以当我给他们五分钟时间,找出课文里的六要素、五部分时,大多数学生都兴致高涨,很快就能及时反馈。尤其是当我讲到新闻背景时,很多学生都开始自己查找参考书,寻找相关知识。趁热打铁,我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检测题》中的《课内文段阅读》习题。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已经激发出来,很多学生都能动手做题。遇到不会的也很少有抄答案现象,而是主动询问同学或老师。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意识到,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一味的用看似高深的知识单纯的炫耀自己的学识,更要从简单入手,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语文并不困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少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多说多练,并且多动手加以强化训练,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08:52:30 | 只看该作者
《新闻两则》
《新闻两则》是毛泽东为著名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战所写的新闻。两则报道目光如炬、高屋建瓴,今天读来,那场惊心动魄、气吞山河的战争犹历历在目,令人荡气回肠。两则新闻在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为了让学生学习得主动,又不至于感到重复,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采取了“一带一”的策略,即重点讲读第一则,然后引导学生自学第二则。
我的总体设想是这样的: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方式与方法的建构,重视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并注意应用活动性教学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模拟经历,感受体验,增强对新闻这种文体的感性认知。同时注意以开放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主体意识和个性都得到了张扬。本节课中绝大多数的资料搜集、感悟体验、品味表达、联想反思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老师起到了导学的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的合作、交流、共享尤为重要。要达到这一要求,平等的对话是前提。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要实现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就必须鼓励他们每一个思想的火花,不轻易否定任何一次思维的过程。当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时,他们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情感去主动探究,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体验等目标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达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01:0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