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6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课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绿色蝈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16:55: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我们走进了今天的课堂。能不能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森林里各种小动物、昆虫的鸣叫声)这些昆虫隐藏在茂盛的草丛里、浓密的树叶里,欢快地歌唱。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小昆虫呢?看来,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去拜访这些朋友中的一位——绿色蝈蝈。(板书课题)
二、预习交流:
1、字词交流。
2、请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法布尔的情况交流一下。
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从小迷恋大自然。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整部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一版再版,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
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达尔文评价说: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他还被法国文学界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这些称号,对法布尔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3、谁能介绍一下绿色蝈蝈?(身体呈绿色或褐色,腹部较大,翅膀短,四肢强壮有力,善于跳跃。雄的前翅有发音器,能发出清脆的叫声。)
三、整体感知:
法布尔是怎样介绍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
1、速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
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声音特征、形体特征、食性等。
形体:漂亮、苗条、匀称。
叫声: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食性:喜欢吃蝉,爱吃甜食,偶尔也吃一点儿水果、青草。
居住特点:和睦共居。
3、小结蝈蝈在外形、叫声、食性等方面的特点。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得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四、质疑探究:
浏览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1、文中多次变换对蝈蝈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当蝈蝈捕蝉时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的时候称“蝉的屠夫”。作者这样变换称呼,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师:你分析得真好,的确是这样。作者将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开头作者是怎么引出蝈蝈的?这样写的好处。(开头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着。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样写别具匠心,富有情趣。)
3、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作为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应当要准确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能因自己的好恶进行取舍,这正是法布尔严谨的工作态度的体现。)
4、为什么作者要先写蝈蝈的叫声?(先写叫声——黑夜中的法布尔要确定自己身边有蝈蝈存在,首先是听到了蝈蝈的叫声,而不是看到了蝈蝈。所以,先写蝈蝈的叫声符合逻辑,使文章的走势显得自然而得体。)
五、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因为他非常喜爱绿色蝈蝈。因为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因为他善于观察和想象。
师小结:是的,他是抓住了声音、形态、食性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形象细致地介绍的。并且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了对昆虫生命的满腔尊重与热爱。
六、拓展延伸: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我们的感情一定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是小昆虫,而是可爱的小精灵,是我们的好朋友。就让我们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师小结: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奉献了一枚枚智慧之果。建议大家课后读一读《昆虫记》,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16:55:56 | 只看该作者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昆虫的世界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昆虫呢?有哪一位同学可以介绍一种你最熟悉的或者是你印象最深刻的昆虫给老师、同学们?你可以从昆虫的形态、生活习性、食物习性、更或者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进行介绍。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但是我发现大家在讲到昆虫的声音时都是用一两句话带过了。可能声音不好用文字表达。而且在讲到昆虫的习性时,也只能是泛泛而谈,为什么?因为大家没有深入地进行过研究,所以印象就很模糊。今天,我们将接触到一位伟大的昆虫学家,他热爱昆虫,对昆虫进行了几十年的孜孜不倦的研究,把一生都献给了昆虫事业他就是法布尔。同学们知道法布尔吗?
(若有学生知道,可由学生发言,师进行补充。)
法布尔是法国的著名昆虫学家,他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写了一部很有影响力的书——《昆虫的故事》。《昆虫的故事》原名《昆虫记》,这部书行文生动活泼,语言传神,内容多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很受青少年的喜爱。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因而黄亚治在翻涌对,把它改名为《昆虫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法布尔老人,一同走进蝈蝈这个神秘的昆虫世界。
二、学生朗读全文。
三、整体感知。
问: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四、教学具体过程。
方案一
1、学生找出文章中最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师:同学们都读了课文,课前老师也让大家预习了文章,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最初印象,说说这篇文章最让你们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一般,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选择第五自然段,认为蝈蝈捕蝉最有意思,最能吸引人。有一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食性,还有少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叫声。)
2、师: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捕蝉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是捕蝉的。
(1)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2)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和蝉的句子。
(3)小结。
师:这段文字为什么写得这么精彩?从中你可以学到什么东西?
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这么精彩,是因为:①用词准确。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生动、具体。③以情驭文,出自于作者对蝈蝈的一片喜爱之情。
3、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蝈蝈还有哪些食物习性。
师:蝈蝈除了喜欢吃蝉,还吃什么东西?吃东西时有什么习惯?
生:吃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也吃同类。当拥有共同食物时,蝈蝈一个一个进食。
4、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我们谈论了蝈蝈这么久,谁能告诉我,蝈蝈到底长得什么样?
生: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5、接方案二中关于蝈蝈声音部分的教学。
师:我们对于蝈蝈怎么能“只见其虫,不闻其声”?我们一起去听一听蝈蝈是怎么叫的。
方案二
1、师: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的叫声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的叫声的——
①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②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叫声的句子。
窃窃私语。(运用拟人)
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运用比喻)
暗哑、急促、清脆。(三个形容词,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蝈蝈叫声的认识)
③师:你认为蝈蝈的叫声还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④对比:蝈蝈的叫声与蝉的叫声对比(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2、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蝈蝈的叫声这么优美,蝈蝈的外貌如此漂亮优雅,到底蝈蝈吃东西时,是不是也如它的外表呢?
3、按方案一中关于蝈蝈捕蝉及蝈蝈的食物习性分进行学习。
五、整体把握作者的优秀品质及其对蝈蝈的思想感情。
1、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品质:热爱事业(野外观察与家庭观察相结合)
2、体会法布尔对蝈蝈的感情。
(1)热爱居多,但也不乏客观的评价。如指出蝈蝈也有怎么的一面。
(2)“以人性关照虫性,以人情关照虫情”,充满了对这种水生命的热爱。表现在对蝈蝈的称呼上:“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这蝉的屠夫”等。
称呼的作用: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六、总结。
总之,在这篇文章中,法布尔通过自己详尽的观察,用生动活泼的文字给我们介绍了蝈蝈这种可爱的昆虫。介绍了它的一些习性,如叫声、食物习性。详写了食物习性,对蝈蝈的叫声进行了略写。教会了我们这种昆虫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假如同学们对蝈蝈感兴趣,还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关于蝈蝈的资料。
七、布置作业。
这篇文章这么有趣,其实大自然中精彩的东西很多,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倾听中有所发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16:57:02 | 只看该作者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师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分成知识、能力、情感三个  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先展示教学目标、阅读指导,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鉴于本课生字词较多,又是初一学生,所以在字词检查上花了一定时间。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练习用较快速度速读课文,记住主要要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有目的地从各个方面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课堂实践也有效地证实了这一点。同时,我又想到本文的语言鉴赏也是一个重点,想在一节课内把这两个问题都讲清楚。结果,由于对时间的把握还不过充分、准确,导致对语言的鉴赏时间不够,草草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7-12 16:57:58 | 只看该作者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文章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文章既有对昆虫形象地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所以整篇文章很有情趣。这种写作形式在以前的课文中从未有过,如何让学生正确的感悟呢?唯有让他们走进书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执教《绿色蝈蝈》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体验文本的语言特色。一上课,我就引导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使学生充分了解蝈蝈习性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充分感受其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然后再次研读课文。

但《绿色蝈蝈》这一堂课总的来说上得不那么理想,我想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的原由吧:

一是不能因材施教,自己违反了教学最基本的规律,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殊不知再好的教学方法如果学生不能配合就是最蹩脚的,这是对我不深入了解学生的惩罚。

二是教材处理不科学,贪大图全,结果目标太大等于没有目标,这也与第一点教训息息相关,对学生不够了解导致目标确定不科学,以后得出一个教训就是:一堂课要稳打稳扎,不贪多求快,完成一个任务是一个,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三是心理素质不成熟,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强。上课一开始情绪还非常饱满,但一旦学生出现状况,课堂冷了场就开始乱了阵脚,虚荣心在作怪,结果越是怕出丑就越是出丑,不是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补救而是消积放弃,只求早点上完了事,这是对自己、对学生不负责的表现,也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由此可见,我自我调控能力还不强,更别说调动学生了。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是一个栏目的主持人,他会用多种方法去激活现场,带动观众,让整个节目跟着他的目标走,而绝不会让节目冷场。所以我离一个优秀教师的目标还差很远,今后得在这方面做个有心人,要千锤百炼。

  这堂失败的课于我是一面镜子,时刻提醒我差距在哪里,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2: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