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5-7-12 12:38:30
|
只看该作者
环节三:给花草树木下场雨
师:花草和大树渴了,请为他们下场雨吧。
请幼儿选择一种或几种材料,给花草树木下下雨。
(评析:通过为花草树木浇水这一环节,孩子知道了花草树木也需要水,以此来增强孩子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课后,也可以让孩子们用上这些降雨的材料为班级的自然角中的植物,浇浇水,同时来培养孩子的一种责任意识。)
(四)延伸活动
在区角中投放大量关于人工降雨的材料和图片,让幼儿继续研究,继续探索。
二、我的思考:
此次展示活动没有其他公开课前的无数次排练,活动效果却让人耳目一新,真正体现了让枯燥的科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孩子探索欲望这一亮点。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选材贴近幼儿生活,使科学活动生活化。
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是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一贯传统。教育内容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会使幼儿体验和感受到这些内容对自己和同伴的意义。因此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应还原于生活本色,创设出生活的、又是蕴涵科学的探索环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感受科学、发现科学问题。此次科学活动《人工降雨》就选择了生活中最常见,孩子也感兴趣的内容。“玩水”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用水来降雨对孩子来说又充满着新奇,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整个活动是开心而又轻松的。看来这样的活动才是受幼儿欢迎的,也就是说如果是幼儿真正喜欢的事物,他们做起来是很投入的,这也提醒我在以后的活动选择和设计中,不要只顾课本,应该更多的从幼儿的需要出发。
二、教学方法以游戏为主,使科学活动趣味化
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我们应创造适当的环境,使其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应多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幼儿的科学活动如果缺少了游戏,往往会显得枯燥、乏味,抽象、难懂。因此,在设计《人工降雨》这一科学活动时,老师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游戏的情节和内容使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一开始,老师就让幼儿用身体动作来模仿并区分下大雨和下小雨的不同,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接着通过请幼儿来当小小降雨师的游戏,鼓励幼儿大胆利用各种不同的材料,积极开展探索,在有趣的游戏中,幼儿探索出了各种不同的降雨方法。
三、教学形式以主动探索为主,使科学活动探究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是幼儿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必要途径。此次科学活动《人工降雨》,老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还为幼儿创设了自由、宽松的活动场景,引导幼儿按意愿选择材料进行主动探索,还鼓励幼儿选择多种材料探索不同的降雨方法。课上只看到孩子们一个个忙碌着,有的用吸管降小雨,有的用可乐瓶降中雨,有的用盆子降起了倾盆大雨,真可谓大雨、小雨降不停。在这一活动中孩子们充分动手动脑,主动探索科学现象,发现其中的乐趣和奥秘,体验了探究的过程,享受了探究的快乐。
总之,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开展科学教学活动,在科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幼儿的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索能力,采用游戏的方法,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并乐意讲诉自己的探索、发现及感受、获得成功体验,从而真正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水岸佳苑幼儿园 安丽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