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8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优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羚羊木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11 21:45: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3、情感目标: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关系。学会与他人、父母沟通。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教学准备】
学生:
1、课前请同学们在练笔里写写自己进入中学后在家庭中的变化,准备在班里交流。
2、课前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师:
1、查阅指导朗读的资料,教师参与分角色朗读。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中学已半个学期了,如春天的小树在慢慢长大,有的同学在练笔这样写:
(大屏幕投影出示,请作者读一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发育、长大。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过渡)是的,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
教师板书课题及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初步感知课文:
1、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2、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要感知课文,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自由回答问题并明确上述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加以肯定。
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
三、精读赏析
师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读后进行评价。
教师用大屏幕投影问题组: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2、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
(过渡)从大家的掌声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学们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发现、有感悟,进而有创作。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全班讨论对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2、文章结构顺序:
调整后不好。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四、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在悄悄地长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也许是“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唱出和谐的主旋律。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如果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样处理?
2、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
学生处理矛盾的方法有差异:有的学生非常冲动,甚至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有的则非常理智地考虑如何避免这样的矛盾出现。这时要因势利导,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钱和友谊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
五、作业
1、与父母一起读这篇课文并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一生。
2、想象“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7-11 21:46:15 | 只看该作者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3、情感目标: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关系。学会与他人、父母沟通。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教学准备】
学生:
1、课前请同学们在练笔里写写自己进入中学后在家庭中的变化,准备在班里交流。
2、课前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师:
1、查阅指导朗读的资料,教师参与分角色朗读。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悟读一篇文章
1、教者简述,快速导入。同学们!我相信大家对家庭和学校生活并不陌生,对发生在家里的一些事也一定熟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一篇反映家庭生活的小说,文章究竟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羚羊木雕》……(教师屏幕展示或板书课题)。
2、初步感知,概括大意。
①学生边读边勾画文中的生字词,再展开查字词典
比赛。如生字:怦、杈、攥;词:自作主张、形影不离、合二而一、满不在乎、仗义、怦怦等。
②提问: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让学生用“文章讲述了……的故事。”的句式说话,提示学生从多角度或由抽象到具体表述,教师屏幕展示或板书学生表达的内容,如:
a、文章讲述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故事。
b、文章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c、文章讲述了为一件工艺品而闹得一家人很不愉快的故事。
d、文章讲述了由一件羚羊木雕送了人而被迫要回的故事。
e、文章讲述了“我”把父母送给自己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父母要我去把它要回来的故事。
……
3、深入情节,总理思路。
①学生逐段速读,编写文段序号并标出文中回忆开始和结束的句子。
②提问:回忆部分从叙述方式的角度看属于哪种顺序?
(点拨:插叙,即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况)插叙这一内容有何作用?(交待故事的来龙去脉,或“我”送东西给万芳的原因等)。
③教师在上述提问的基础上简介小说的有关知识(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情节过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并提问:全文按情节可分几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前后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屏幕展示或板书。(1—16段故事的开端,写爸妈追查木雕的下落,17—25段故事的发展,插叙“我”同万芳的友谊,26—28段故事的高潮,写“我”被迫要回木雕)。
二、说读一些对话
1、提问:小说人物鲜明生动,那么文中写了哪些人物?(6人)学生寻读课文,用浪线划出人物的语言描写句。
2、提问:从这些对话的语句中,你认为这些人物有何特点?学生感知人物,并用“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妈妈、万芳、我是   的人”的句式说话,提示学生尽量用文中的词语或短句多角度表达,掌声鼓励,教师据此顺势点拨,屏幕展开或板书。
如:a、妈妈是一个严厉的人。(或重财轻义)
b、爸爸是一个冷酷的人。(或严肃、冷漠、重财轻义)
c、万芳妈是一个比较泼辣的人。(或性格粗暴)
d、奶奶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或深明情理、心地善良)
e、万芳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或仗义、纯真)
f、“我”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或重友情、纯洁)
三、品读一批词句
1、提问:文中有哪些叠词?有何表达作用?同学们用圈点标示,找一找,联系语境说一说。让学生用“表现了  。”的句式说话,学生各自拟写答案,举手发言,掌声鼓励,教师乘机提示,屏幕展示或板书,如:
怦怦:表现了我心情紧张。
紧紧:表现了妈妈一定要把事情弄清的神态。
静静:表现了爸爸的严肃与冷漠。
偷偷:表现了“我”的害怕与无奈。
嘿嘿:表现了万芳的爽直。
慢慢:表现了“我”心情沉重。
呆呆:表现了“我”心情难受,说不出话。
2、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探究”第三题,学生举手发言,教师乘势点拨,屏幕展示或板书。如:
a、“抗拒”比“拒绝”的语气更强调,表明爸爸的态度很坚决。
b、“逼”字形象地表明了“我”极不愿意向万芳讨回“木雕”的心理活动。
c、“努力”一词表明“我”失望之深和痛苦之深。
d、这里用“冷冷的”月光衬托“我”痛苦的心情。
四、演读一遍课文
1、角色分配:“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万芳的妈妈各一人,叙述部分由一人朗读。(学生自荐,如学生多,可由师生推荐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
2、朗读要求:①用普通话;②语气要适合人物特点;③声音响亮;④吐字清楚;⑤不错读;⑥不漏读;⑦停顿适当。
3、登台演读,掌声鼓励。
4、演读完毕,师生点评。
五、探读一组问题
1、展示问题,学生默读。
问:①用一盒糖去换回羚羊木雕,不也算是一种解决矛盾的好办法吗?为什么“我”却不愿意呢?
②文章结尾说:“这能全怪我吗?”应该怪谁?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处理?
③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是怎么处理的?
④你想对文中的爸爸、妈妈说点什么呢?
2、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针对问①让学生用“因为我认为______。”的句式。
针对问②用“应该怪因为______。”的句式表达。
针对问③用“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我是这么处的______。”的句式。
针对问④用“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   。”的句式为开头说几句话。(掌声鼓励)
3、学生互评,教师颁奖(奖品为贺卡等)。
4、要点归结,回扣全文。
a、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一个充满友爱的,少年的心灵世界,他们崇尚友谊,珍惜友情。
b、以爸爸为代表的成人世界里,家长们疼爱子女,却不懂得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在他们身上存在着较严重的重财轻义的思想行为,以致在成人和孩子间挖下了一条深深的“代沟”。
c、我们听到了孩子们在向家庭、学校和社会发出强列的呼声:给孩子一个广阔自由的天地,填平两代人之间的鸿沟!
【全课板书呈现】
悟读一篇文章——概括内容
说读一些对话——感知人物
品读一批词句——赏析妙要
演读一遍课文——体验情景
探读一组问题——凸现互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7-11 21:47:57 | 只看该作者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与反思
王灵政     江西省乐安县望仙学校
一、教材分析
本文写的是子女与父母的冲突,其中是非曲直很值得分析研究一番。教学本文,要让学生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意识到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我们怎样看待友谊,怎样看待物质利益,怎样更好的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怎样消除我们与父辈之间的隔膜。
二、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七(3)班学生语文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在朗读与发散思维能力方面尚有欠缺。希望通过本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要领,能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并能根据教师引导,发现课文所要揭示和表达的深层次问题,进而阐明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本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矛盾环环相扣。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符合人物个性。设计时只能有所取舍,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联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去体验人物思想感情,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从而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冲突,使自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
2.思考课文所要揭示和表达的深层次问题。
五、课前准备
学生
①课前请同学们在练笔时就“金钱与友谊”谈谈自己的看法。
②课前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师
①对课文进行多次阅读,品味文章内涵,形成自己的观点。
②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现在我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些金银珠宝,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有这样的选择呢?(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有什么不要有病,没什么不能没钱。没有人认为金钱很重要,金钱是万能的吗?
  (大屏幕投影出示学生的观点,请作者读一读)
“俗话说的好‘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在我看来,友谊是建起人类沟通的桥梁,友谊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友谊的重要性是金钱无法比拟的。”—— 王芙蓉
  “在人生当中,拥有几份真正的友谊,比拥有金钱更有意义。拥有友谊,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的朋友会来帮助你;拥有友谊,让你的生活更加快乐;拥有友谊,你的人生才会更加显现出自我价值。” —— 肖玉菲
  “如果你没有了金钱,你可以得到真心朋友的帮助,马克思年轻时就是靠朋友救济才度过难关的,不是还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千古名言吗?但是如果你没有了友谊,就算有金钱,也会感到很孤单。”—— 江涛
“友谊和金钱对我都很重要。没有友谊,生活将失去色彩,孤独和寂寞将始终缠绕着自己;没有金钱,就失去了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没有生存,何谈享受。”—— 刘婷婷
的确,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这足以表现友情无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的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羚羊木雕》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好,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张之路的《羚羊木雕》。
2.教师板书课题,并检查预习。
3.初步感知课文
①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板书)
②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③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样?
要感知课文内容,就要朗读,朗读有助于体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师鼓励学生对课文有主动的、独特的感受,随时加以肯定。
[教师小结]
《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把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冲突展示在我们面前,矛盾尖锐集中。文章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妈妈、爸爸、奶奶先后出场,人物的语言很有特色。这样巧妙的情节,精彩的语言,同学们一定要精读揣摩。
4.精读赏析
⑴学生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读后进行评价。
教师用大屏幕投影问题:
①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②文章结构顺序能否调整
(过渡)从大家的掌声和眼神里可以看出,同学们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里有兴趣哪里就有发现、有感悟,进而有创作。小组讨论谁读得好,好在那里,如果朗读中有不足,有什么不足?然后全班讨论。
全班讨论对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①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②文章结构顺序
调整后不好。在叙述这场家庭纠纷的时候插叙了我和万芳的友谊。这样写是对故事情节作必要的交待,能够吸引人,使故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
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在悄悄地长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也许是“剪不断,理还乱”,也许是唱出和谐的主旋律。
⑵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①礼物应不应该送?(分甲、乙展开辩论)
②贵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给朋友?
老师小结:
甲 该送:情比物重要
乙 不该送:父母送给自己的礼物怎么能回使友谊变得俗气。这对父母的不尊重。
答:“我”不是随便送,是送给好朋友,转送他人并不意味着“我”不珍惜父母的礼物。而是万芳特别喜欢(她也不是因为名贵而喜欢,而是造型别致,美观)这并不庸俗。
(过渡)我不知道木雕贵重而把它送给朋友,现在我知道了“贵重”,却要向朋友讨回(当然是被父母逼的)不就意味着与朋友的情谊不如木雕贵重吗?
这就引发出一个问题,贵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给朋友?到底是物重还是情重?
[小结]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试想连命都可以送,还有什么不可以送的啊?(江湖义气除外)当今社会有多少重情轻财,他们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为困难的下岗职工送去生活费,为失去父母的孩子资助学习费用,他们是最值得敬佩的人。
过渡: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对文章的主题已经有了鲜明的认识,那就是羚羊有价情谊无价,但现实毕竟是现实,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被人误解,内心很委屈的经历,说一说。
自由发言:
老师小结:人生活在这样世界里,不可避免的与人交往,理解显得尤为重要,父母与子女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同学们之间都需要理解,理解是永恒的话题。(出示)让我们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忧愁。
5.教师小结
学生处理矛盾的方法有差异:有的学生非常冲动,甚至以离家出走解决问题;有的则非常理智地考虑如何避免这样的矛盾出现。教师这时要因势利导,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钱和友谊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文中的矛盾冲突。
6.作业
想像“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景,模仿课文续写。
七、板书设计
                                                                      《羚羊木雕》
                                                                           张之路
        写了三件事:
        万芳和“我”换裤子──上星期
       “我”送羚羊木雕──昨天
        父母逼“我”要回木雕──今天

        妈妈(爸爸)  重财轻义(妈妈固执、生硬,爸爸老成持重)
       “我”           重义轻财
        奶奶           通情达理
        万芳           仗义理解
八、教学反思
教学形式活泼能抓住学生的特点,教学效果较好。最初的设计是让学生快速默读,然后集中讨论我与父母冲突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虽然学生也是积极参与讨论,但感觉他们与作品好像隔了一层纸,对人物感情的把握仍不透彻。改为全文分角色朗读之后,不仅是朗读的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文学的魅力中。因为朗读是化无声的书面文学为有声语言,能帮助学生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理解文学形象并受它感染。在朗读时,教师主动参与,读“妈妈”这个角色。读完后全班评议朗读者是否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心理。随着讨论的进行,同学们发言越来越积极,所有的同学都投入了这场家庭纠纷。“我”的委屈伤心;爸爸的圆滑世故;妈妈的着急严厉等等都在评议和争论中发现、理解、把握。从中我也深刻体会到,语文课一定要多让学生读,绝不能用教师的讲、大量的练、漫天的问代替学生的读、学生的感、学生的思!
这堂课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整个教学流程从“初步感知”到“精读赏析”,最后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反思”,给人以非常严谨的感觉。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既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让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验、发现。教学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与朗读相辅相成,教师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主动参与到分角色朗读课文中,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认真地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使学生从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另外,较好地把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优化了教学过程,优化了教学的时间结构,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7-11 21:48:29 | 只看该作者
教后记 这几天,我们班开始上《羚羊木雕》这一课。

首先,这一课是一篇纯粹的记叙文,文章的线条清晰,故事的内容也贴近学生生活。

因此,对于这一课,我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对文章的线条分析和价值的探讨上。



在文章线条分析上,我觉得通过分段归纳段意最能理解文章线条了。

但是我发现,学生在把握文章内容上有一个很大的错误:完全搞不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本文的重点是“我”找好朋友万芳要回羚羊木雕。

但是实际上,本文的重点是“我”也父母之间的激烈的争执和矛盾。

通过讲解,学生渐渐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也可以正确分段和归纳段意。



但是通过这次课堂上的讨论,我发现学生对于文章的中心还是不能很好的把握。

这一点从月考的阅读得分情况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反应。

很多学生在第一题归纳文章主要意思的时候,根本没有抓住文章的关键:文章写的一只海鸥母亲,而不是作者“我”。

很多学生的答案都停留在:“我”去了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有什么感想。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可能学生习惯了这种阅读方式:作者“我”干了什么事,有什么感想。

她们也许没有遇见过这种通过作者的眼睛看见别人的世界,别人的生活。



我想,通过以后的教材分析与讲解,加强学生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上训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7-11 21:49:11 | 只看该作者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勐来九年制中心校 卫 云

        《羚羊木雕》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将父亲送“我”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朋友万芳后,又被父母逼着要回来,引起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这是一件有关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事情,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很感兴趣。课文结构精致,情节曲折,且人物的神态、动作,尤其是语言十分贴近人物身份、个性。根据本文的特点,我选择了从人物入手的方式,将朗读、情节分析和主题的感悟作为此文主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将更大的自由给学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经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去体验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为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 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2. 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个性化语言为教学重点,以感知课文,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看法观点为教学难点。
在上述目标和内容的指导下,我还留意了以下几个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为让学生将课文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我设计这样的导入:现在你们是初中生,对许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主见。是不是有时候自己的看法和父母的看法不同导致与父母间的矛盾?你又是如何处理这一切的呢?(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经历,学生很感兴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讲述这样的故事。紧接着出示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 1 、文中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 2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3 、怎样才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学生很感兴趣,做的也很好。
        二、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融入课文,贴近人物,理解内容。语文教学提倡自主学习,而朗读应该说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所以,在教学中我把朗读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子上,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认为最适合的角色,进行朗读。然后让学生自评、互评,通过这种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认真,也很准地总结出了各个人物的语气和性格,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三、主题思想、作者创作意图的把握,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此事的一些看法,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四、情节结构的学习,让学生将自己这样的经历写出来,并将自己的写法和作者的写法进行比较,从中学习此文情节结构的巧妙。
        通过以上的各个环节,教学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做到了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从中也学会如何与父母沟通交流。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有部分学生在沟通、交流中不够文明,不耐心听别人把话说完就打岔,对这些问题我没有及时的指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得多注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7-11 21:50:11 | 只看该作者
《羚羊木雕》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语文的主要任务应从传授知识、训练能力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所以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要据此设计展开。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情感,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在本单元的几篇课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了亲情的丰富和多样,引起我们的共鸣。这是一篇选取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的文章,描写细致,中心突出,故事情节紧凑。本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的交往,少年的心灵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他们也疼爱自己的子女,但有时却忽视了子女的友谊,忽视了孩子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亲情,同时更加珍爱友情。

    “代沟”是现代中学生常常感到困惑的话题。“亲情”与“友情”发生矛盾也时有所闻。因此,本文所写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在当今社会日益强调个性张扬的环境里,如何看待亲情与友情,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如教材中的“我”与万芳的友谊、“我”与父母的冲突,确实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教师的眼光不能只局限在如何解决教材中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处理这些矛盾的某些必须坚持的原则,而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二、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3、过程与方法方面:学习并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1导入。

    2通过找课题信息,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这堂课一开头,我就为同学抛出了一个这样的思考题:“你从《羚羊木雕》这个标题中读到了哪些信息?”围绕这道题的争辩,学生自然读到“贵重”两字。作者传递这个信息,其意义非常之大,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这个信息展开的。为了更好地帮助同学思考,我有意错乱学生的直线思维,如果将“贵重”二字改为“普通、平常”,其效果会怎样呢?学生马上反映到,“贵重”两个字非常重要,不然就不会有下文中精彩的人物出场描写,也就不会有激烈的两对矛盾冲突,更不会激发学生对贵重物品与珍贵友谊的思考。我认为:我这道争辩题出得非常活,由“贵重”两个字,带动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3、品位语言,评价人物。在这个环节,我注重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学习方式上,强调“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能力培养上,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方式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并通过讨论的方式进行学法实践,从而感悟文中人物的刻画,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和全文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活动中穿插角色演读,并加以指导,让学生亲身体会一下人物的语言,例如妈妈的语言应是坚定而严厉的,“我”的语言中有省略号的部分应是支支吾吾的,而且声音应有些发抖,哭着喊出来的“不”字应是带哭腔的。

    4、深入探究。此环节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父母的?”——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完善好父母的形象,从文中父母的为人处世中学到处世的技巧;“你喜欢文中的万芳吗?”——教会学生怎样交友,怎么样的朋友才是好朋友;“平时,我们将如何才能避免这些尴尬的发生?”——就是引导学生要及时与父母交流,不要自作主张;“平常,你遇到过伤心事吗?你是如何处理的?”——联系自身的生活谈谈学完本文之后的感受。新课标下的现代文阅读教学特别注重完整的人的教育。

    5、作业:续写《羚羊木雕》。让学生学以致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并把读写结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7-11 21:50:35 | 只看该作者
教后记 《羚羊木雕》写“我”在没经父母同意的情况下,为了回报好朋友万芳的仗义相助,而把父亲从非洲带给我的礼物羚羊木雕转送给了万芳。父母知道了坚绝不同意,这样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实际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矛盾,所以结合课后习题“研讨与练习二”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话题是:“你如果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么处理?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谁知我话音刚落,就听一位同学脱口而出:“我去自杀。”此语一出,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当即就有几个学生大声说:“你脑子进了水吧?这么点小事都想不开。” 还有人大声指责他是懦夫。局面一时有点失控,我赶紧把学生引到正题上来,让他们陈述自己可能采取的做法。
下课后,我久久不能平静, “我去自杀”的话音始终萦绕在我耳边。一个刚跨进中学大门不久的十二三岁的小男孩,怎么一开口就想到了自杀呢?看当时他的回答,绝对不是开玩笑那么简单,我不由得陷入了深思。
近年来,中学生自杀的悲剧在我们身边连连发生。河西桐坡年仅十三岁的女中学生付某留下遗书后,从17层高楼纵身跳下,当场死亡。今年4月6日安徽安庆市某中学一位16岁的初二学生服毒自杀。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中学生自杀”,电脑能显示出几十万条信息。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公布的一项全国性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受不了老师的批评自杀、被老师怀疑谈恋爱自杀、考试名次靠后了自杀、和同学闹不和自杀、和父母闹矛盾自杀……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让人触目惊心,一个个花季生命的凋谢让人扼腕长叹。孩子们对人世间毫不留恋,让我们感到震惊和惋惜,中学生自杀事件为何屡屡发生?原因何在?当代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何如此脆弱?
学生自杀与学生自身性格、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关系。现在的中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是家里名副其实的“小皇帝”,他们承受了家人太多的宠爱,很多家长唯恐自己的“心肝宝贝”受丁点儿委屈,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另一方面,当今社会一直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制造了很多离异家庭,这些家庭往往给孩子以充足的物质支持,却忽视了中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情感支持。或着丰富的物质享受、在溺爱中长大起来的孩子,心理脆弱,依赖性强,他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对来自家长和学校的管束非常反感。他们过分强调自我的存在和感受,很少想过别人的感受,很少想过自己对父母、老师、学校,乃至于对社会也有一份责任。过分的溺爱使他们的挫折教育接近于空白,也养成他们自私偏执的性格,自然谈不上有承受挫折的能力。他们不了解生命的价值,不明白生活的意义,缺乏责任感、缺少理想和追求。而正值青春发育期的他们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便容易产生轻生念头,老师或父母甚至于同学任何不适当的言行,都会成为他们选择结束生命的导火索,从而酿成人生悲剧。真希望每个家长把物质的关爱转化为精神上的关爱,让家长做到当自己的孩子遇到疑难,鼓励他不要气馁,奋勇直前,遇到烦心事,耐心倾听并及时开导孩子。
学校是教会学生知识、塑造学生人格的圣地,但几十年一贯的应试教育,让学校只教给了学生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就是当前教育的真实写照。新课程改革也没能对此有多大撼动。何况我们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有很多矫枉过正的地方,如一味提倡赏识教育,充斥在教室里的都是一片赞美之辞。试想,一个成天在赞美声中长大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他能有多大的承受能力呢?因为中考高考的存在,学校 和老师不断给学生加压。没完没了的作业,没完没了的补习,没完没了的各种考试,简直让学生们喘不过气来。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恐惧,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过高的期望值,更让学生们的心理压力无限增大,引起他们的心理对抗。媒体铺天盖地的自杀报道让心智不成熟的中学生非常容易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捷径”。
一位教育家说过:“只有让孩子体验寒冷,体验孤独,才能让孩子在承受挫折的同时激发其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如果这个过程经常得到强化,孩子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战胜困难。”一个个如花生命的逝去,让我们倍感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必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责任对学生进行热爱人生、尊重生命的教育,有责任指导他们深入地具体地思考人生的种种问题,有责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增强他们承受挫折、战胜困难的能力。都有责任教育学生敢于正视自己性格中的弱点,教给他们纠正自己不良性格的方法和合理宣泄情感的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都有责任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宝贵性和严肃性,让他们明白自杀是懦夫的行为,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要珍爱生命,学会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勇敢地面对现实。媒体应对有关自杀的负面消息和信息进行筛选,多给学生提供积极乐观、引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食粮。
让每一个孩子都明白这样一个幸福的法则:并非只有幸福才让我们活得更好。虽然幸福的主要成分是快乐,但忧愁与遗憾也常常成为其组成部分。而且幸福只是人类生命中众多价值中的一个。同情、智慧、利他、见识、创造,甚至有时不幸,都会提升人类的素质。因为有时只有恶劣的境遇才能迫使我们承担起令人痛苦的蜕变过程。一个完整的人生,光有平平淡淡、无忧无虑并不足够。我们还需要经历痛苦和风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2: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