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0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期中考试测试卷(1—2单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9 22:0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单项(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下列诗句能体现自尊的是(     )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小张是外地转过来的新同学,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常因外地的口音而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和模仿。小张因此很苦恼。据此回答2-3小题
2、同学们的行为 (     )
①损害了小张的人格尊严 ②是不尊重小张的表现
③是不自尊的表现 ④是幽默的表现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假如你是小张的同桌,你应该(    )
A、学习小张的外地口音,以此取乐 B、和其他同学一起起哄
C、安慰、鼓励小张,帮他校正口音 D、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4、人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
A、有缺点和不足很正常,不用在意 B、有缺点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C、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D、为自己的缺点时时感到羞愧
5、 有助于自信者成功的心理品质包括(     )
①乐观 ②好奇 ③轻视 ④专注 ⑤激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6、 支撑信心最重要的杠杆是(     )
A、长处 B、成绩 C、实力 D、自尊
7、自己轻视自己,总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这种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消极心理是(      )
A、 高傲 B、孤僻 C、自卑 D、忌妒
8、自负与自卑是一对孪生子,二者都(     )

A、以他人为中心 B、对别人不尊重
C、以自我为中心 D、属积极的心理素质
9、针对“我们是否应当自立”这一主题,七年级(3)班的学生进行一次大讨论。以下是一些同    学的发言,你赞同谁的观点呢?(     )
A、张强:我特别想自立,凡事由自己做主,父母、老师都不能干预
B、李娜:我现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忧无虑的生活,何必要自立自讨苦吃
C、刘欢:我现在还未长大,需要大人的照顾与帮助,自立是18周岁以后的事
D、赵炎:自立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我们需要自立
10、关于自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自立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需要他人的任何帮助
B.从学会走路开始,我们就获得了身体的自立
C.当能够自己吃饭、穿衣时,我们就有了自立生活的体验
D.走上了工作岗位,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我们就获得了基本自立的人生
11、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要学会游泳,就必须在水中反复练习。这告诉我们(     )
A.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的前提是做到自立
B.要培养自立能力,就要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
C.告别依赖,就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D.梨子的味道很好吃,游泳有利于身体健康
12、初中生由于知识和阅历的局限,常常会对自己产生错误的判断,所以要努力避免(     )
A、听取他人的建议与批评 B、封闭自己,拒绝帮助
C、对同学产生错误的判断 D、敞开心扉,接受建议
13、所有自强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 (      )
A、都有不平凡的个人经历 B、为了人生的目标执著追求
C、家庭都不是很幸福 D、每个人的成长都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14、自强的航标,关键和捷径分别是(      )
A、战胜自我 理想 扬长避短 B、扬长避短 战胜自我 理想
C、理想 战胜自我 扬长避短 D、理想 扬长避短 战胜自我
15、下列词语,属于对自强品质的描述的有(   )
①开拓进取,奋发向上 ②努力学习,勇攀高峰③不怕困难,永不服输 ④志存高远,执着追求⑤自尊自爱,不卑不亢 ⑥能屈能伸,知难而退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⑥ C.②④⑤⑥ D.①②③⑤
16.厦门女孩林婕在出生8个月后被查出患有先天性脑瘫,但她并没有屈服于命运,在家人的帮助下顽强生活,奇迹般恢复了行走能力。凭借着不屈不挠,她完成大学学业,并能熟练使用电脑,如今已经找到了工作。这名自强不息的女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这事例告诉我们(      )
①自强是一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个性、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  ②自强是个人通向成功的阶梯    ③自强是战胜挫折超越自我的保证  ④自强能解决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7、人生难免有挫折,我们青少年对待挫折应该(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D、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18、歌曲《真心英雄》中“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句话说明(     )
A.挫折能教育人 B.挫折能磨炼人
C.挫折孕育着成功 D.挫折是把双刃剑
19、高中毕业生李华几次参加高考都因成绩不佳而名落孙山,后来他在家乡猪场、种果园、养奶牛、建鱼塘,兴办绿色企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民企业家。他这种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是(    )
A.合理宣泄 B.移情 C.目标升华 D.榜样激励
20、巴尔扎克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这句话告诉我们(  )
A.挫折对人有害无益 B.挫折具有两面性
C.挫折都造就强者 D.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二:材料题。(认真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40分)
21、一则故事:以前有一支旅行队,当一切置办齐全时,队长发现还缺少两样东西,于是他大声叫到:“我们还缺少一个犹太人和一条狗。”一个犹太人听到了,便回敬道:“我和你一起,不就齐全了吗?!”
(1)这个说明了什么?(2分)

                                                                                                                                               
(2)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是什么?(3分)



(3)我们应怎样真正做到尊重他人?(9分)



22、2013年1月15日晚,“我们的英雄——中国网事•梦之蓝感动2012”年度网络人物颁奖典礼在京闭幕。被誉为“中国版霍金”的残疾青年王?菁以“先天脑瘫却自强不息成博士,成果获国际学术界认可”的感人事迹获得此殊荣。
王?菁是一位脑瘫患者,他却以顽强的毅力,于2012年6月获得了吉林大学的博士学位。不仅如此,他的科研成果也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作为国内唯一受邀者,王?菁于2011年10月参加了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国际生物识别大会,成为该大会博士研究生论坛在全球邀请的10位有培养前途的博士研究生之一。
(1)王?菁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是什么?具备这样的品质对我们的成长有何重要意义?(6分)



(2)从王?菁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6分)



23、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生三劫”的经历:20多岁时因病左腿致残;30多岁时,花费了三年时间写成了数学论著被当时的“中央研究所”遗失,60多岁时,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错误指责。但他始终不放弃科学研究,始终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建设服务。
(1)面对挫折,有三种不同的态度。请把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6分)
态度结果
胆怯、懦弱


意志不坚定或容易满足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获得成功,实现生命价值,享受真正的人生
(2)人生难免有挫折,我们应怎样战胜挫折?(8分)



七年级政治下册期中考试答案
1-5 CCCCB 6-10 CCCDA
11-15 BBBCA 16-20 DDCBB
21、(1)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2)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3)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推己及人;善于欣赏、接纳他人;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情。
22、(1)坚强意志。坚强的意志是坚定人生目标的保障,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2)①要珍爱和善待生命,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生的希望,并通过不懈努力,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出光彩;②要培养承受挫折的健康心理和坚强意志,掌握克服挫折的有效方法,迎难而上,开拓进取。
23、(1)
态度结果

胆怯、懦弱一事无成
意志不坚定或容易满足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
意志坚强,有坚定信念 获得成功,实现生命价值,享受真正的人生
(2)方法1:要战胜挫折,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方法2:要正确地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办法。
     方法3:应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
     方法4:会自我疏导。①合理宣泄法。②移情法。③目标 升 华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4-23 12:40:09 | 只看该作者
还行,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09: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