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4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和答案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习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7 15:27: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堂同步训练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怀( 力( 彷徨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1)瞭              2)儒(          
     缭(                    孺(         
     燎(                    懦(         
3)悟(               4)徨(         
     捂(                    煌(         
     晤(                    惶(         
3.填上适当的词语,将下面的四字短语补充完整。
____手旁观      不知所_____          _____风顺
4.“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这“四书”指的是《        》《        》《        》《        
5.“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致知“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感悟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6.1自然段举的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7.2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道理?
8.5自然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社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9.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意义是什么?
10.作者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略。
2.略。
3.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一帆风顺
4.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5.推究事物的道理 获得知识
6.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通过消极的观察,而是要积极地动手栽种,研究竹子的生长过程和进行科学的观察。
7.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8.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属于举例论证。
9.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0.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袖手旁观,而是进行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7-7 15:27:56 | 只看该作者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习题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格物致知:                                              。
②袖手旁观:                                              。
③一帆风顺:                                              。
2.“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    )
A.《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B.《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C.《春秋》《论语》《孟子》《礼记》
D.《韩非子》《列子》《孟子》《庄子》
3.下列句子是单句的一项是(    )
A.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B.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C.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D.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4.下列短语结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国学生    自然科学   传统教育     社会环境
B.抽象思维    轻视实验   一帆风顺     没有准备
C.做研究     作主张      出主意      显微镜
D.经书里说    盲目接受   栽种竹子     袖手旁观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尽管他们怎么造谣、诽谤,铁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B.我虽然下决心学好数学,成绩总是提不高,老师也总是给我个别辅导。
C.有的同学,由于对语文无兴趣,因而对数学很爱好。
D.只要学习目的明确,只要肯刻苦努力并讲究学习方法,我们就能把学习搞好;否则,我们就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6.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    )
A.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B.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D.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7.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证明论点?
                                            
8.这三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的?
                                            
9.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吗?
                                            















参考答案
1.①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②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③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B 
3.A 
4.A 
5.D 
6.A 
7.采用了讲道理和举例子的论证方法。 
8.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首先论证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并不是作者所倡导的“格物致知”即实验,这一点必须讲明白,不然会引起人们的误会,以为作者老调重弹。为了把这点论述清楚,作者除了分析“格物致知”在中国的起源以论证它的真实目的外,还举了大学问家王阳明的例子,这就非常富有代表性,很有说明力。 
9.作者对王阳明先生的行为并不持批判态度,而只是以他的行为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相反他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7-7 15:28:30 | 只看该作者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习题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中    )家      
2.解释下列词语。
1)格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致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诚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正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袖手旁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帆风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化、文学常识填空。
1)课文的作者是______,美籍华裔_________学家,_________奖获得者。
2)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______》《______》两篇,和《______》《______》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______家主要经典。
3)王阳明,即______,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______代哲学家、教育家。
4.选词填空。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______,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______(探测 测量 观察)
2)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___________,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探讨 观察 测量)
3)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________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_____只靠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突破 进展 发明)
5.展开联想,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_________________
加分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  )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  )在个人行动上,我们(  )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②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子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用一句话概括文段中作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几千年前经书里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环境激变的今天有何指导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自己的学习或生活,写一段话,字数在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zhào rú páng huáng mò
2.(1)推究事物的道理。 2)获得知识。 3)真心。 4)思想端正。 5)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6)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3.(1)丁肇中 物理 诺贝尔 2)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3)王守仁
4.(1)观察 探测 2)测量 3)突破 进展
5.这道是开放性题目,只要联想合理、表述清楚即可。
6.(1)不管 或者
2)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3)道理论证
4)一是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二是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5)围绕勇于实践、培养实践能力,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来谈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8 01: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