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2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创设英语情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6 20: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同学往往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身手的。小同学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爱动”是小小朋友的天性。在生活与学习中,小朋友注意力的时间不易耐久,无意注意占优势。英语教学应顺应小朋友的生长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教促长,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让同学在动中学,学中乐,使同学能充溢乐趣地学习英语。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英语知识,在娱乐、游戏中学到身手。几年来,通过实践,我发现要想使小朋友真正的学好英语,用好英语,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与人交际的语言环境、学英语的兴趣疲乏,教材和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弊端等这些都是他们学习英语的拌脚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英语学习情境,是协助他们学好英语的营养剂。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同学只有在真实的言语情境或模拟情境中才干更好地组织思维,理解具体情境中所传送的信息和语言资料,触景生情,激发表达思想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设法创设情境是十分必要的。
1、教师设置情境,同学积极参与。首先,我在引入课题学习新知或在上课过程的环节上下功夫,创设一定的情境,启发同学感知语言的意义。如教“May I come in?”这个句子时,我首先请同学注意看和听。我走出教室,在教室门上敲几下,并注视全班同学,用请求的语气和想进来的手势说:“May I come in?”同学睁着眼睛,全神贯注,“老师在说什么呢?”我又重复做了两遍,这样同学就自然而然地听懂了句子的意思,且能把听到的句子“May I come in?”说出口。然后就小组练习,再上台扮演。这样把单调的教单词、句子的方法变为多彩的方式,激发同学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后进老师办公室,就会问:“May I come in?”使所学语言得到实际运用。兴趣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与滋润。
2、情境教学中不可忽视的背景知识教学。创设好的语境固然重要,但也必需加强在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是一门交际性语言,我们应该教会同学把英语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交流。因此,只有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背景知识,才干正确、恰当的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如我在教“let’s go shopping”时,我把教室安排成商店的情景,身临其境,在其间学习生词book shop, silk shop, clothes shop 等,在同学主动的提问和快乐的学习中,我们完成了课堂教学。
3、以情境促动语言与想像力。如同学在学习了现在进行时态,我试着与同学一起来想象正在发生在丛林里的事。同学们一起编故。小朋友的想象力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一节课下来,他们竟然编成了这样的故事。整理如下:It is a sunny day. In the forest, the birds are singing. A bird is swing. The giraffe is dancing. The rabbits are running. The monkey is jumping. The elephant is walking. The mouse is running. The cat is running. The cat is catching the mouse. The snake is eating a rabbit. The fish is swimming. The frog is singing.……
4、情境教学需要时常更换教学手段。让同学坚持新鲜感,是防止同学发生厌学心理的良方。假如教师长期不更换教学手段或形式,同学的学习兴致就不高,会感到索然无味,发生不爱上英语课的倾向。所以教师要有机利用挂图、录音机、录像、简笔画、歌曲、游戏、童谣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让同学带着欲望去学习,学完后心里还想着老师下节课会上什么新知识呢?这样教师的教学目的与效果就达到了。通过多种游艺化的教学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让小朋友们在说说、唱唱、玩玩中打好英语基础。
我认为,要让同学会说、敢说、多说、常说,养成爱说英语的良好习惯,就应该在英语课堂上渗透情境的教学方式,调动同学对英语自然的好奇心和充沛参与的积极性,使同学真正达到自然学英语、自然用英语的目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14: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