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5-7-5 00:39:20
|
只看该作者
三、评价手段多样化 注重有效激励
转变应试观念,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品德与社会课是集思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于一体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评价活动,要把评价结果和考试成绩相结合,多层面多角度评价学生的成长。评价的标准是多维的,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要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家长评价与社会评价结合起来;评价的手段是多样的,如观察记录、活动记录、调查报告、竞赛评比、成果展示以及设立成长档案等。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带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来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教学评价的实施过程中,既要有明确的目标又要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累教学智慧,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走出认识的迷谷。比如《我学会了尊重》这一课,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可能会发现一些和这个主题向背的现象,如在公交车上面对弱小无人让座等,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允许学生正视这种迷茫,然后引导学生发现更多的正面事例。
实施品德与社会的评价目的是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使他们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因此要注重评价的教育和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课堂中教师尊重、欣赏每一个学生;学生尊重、欣赏每一个同伴。教师、学生时时欣赏着生命的灿烂。这是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过程性学力评价的基础。课堂中进行学习过程性学力评价,教师要带着放大镜去寻找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去由衷赞赏每一位学生的优点,赞赏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使学生在教师的赞赏性评价中获得自信。可以经常使用激励性课堂用语,进行口头评价,如:“你是大家的榜样。”“你说得非常有道理,能说得更清楚吗?”“别急,再试试,你能行的。”使课堂形成一种积极的评价文化,使激励性、鼓励性评价成为习惯化行为,体现在对学生日常的、微小的行为关注上。口头评价时,特别注意保护“弱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评价语言的措辞上要非常谨慎,让他们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进步,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提倡即时口头评价与肢体评价相结合,点点头,摇摇头,拍拍肩膀,摸摸头,竖起大拇指,拍手鼓掌等,都能起到语言难于表达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提倡适当的物化评价,如以一颗小星星、一朵小红花等来肯定、激励学生。我们进行学习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鉴别学生优劣,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进行评价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导向和动力。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强调在评价过程中的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的主体,不仅有教师、同学和自己,还可以有家长和社会力量的参与。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才能对学生作出较全面的、准确的评价。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并不是固定的,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综合地运用这些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使其更加完善,以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我们应认识到新课程关注的是每一个儿童的成长,情感认知多于知识认知,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白几个道理这么简单,而是要让他们通过学习《品德与社会》课,转化为孩子们一种内在的社会倾动力,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作为一门紧密联系生活的课程,作为一门打破传统的课程,在如何搞好课堂教学的研究上还有广阔的天地,还大有作为,这需要我们大家共同进一步努力探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