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作文教学讲座材料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08-3-4 11:45
标题:
作文教学讲座材料
100%的学生喜欢习作,我们能做到吗?
引言
为什么要以这个题目与大家交流?
原因之一:现在能够做到让100%学生喜欢习作的班级几乎还找不到。从这多年来评选的特级教师中,我们也无法找到哪位特级教师公开说自己的学生100%的喜欢习作。
原因之二:中国学生是95%以上不喜欢写作,而美国学生是98%以上的学生喜欢写作。这个强烈的反差说明多年来我们进行的写作教学还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虽然绝对的100%不存在,但相对的100%这个成功性数据应该属于学校。
原因之三:正在读书的中小学生及以后的中国中小学生,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家送给学校一个100%,我们能否还给父母一个100%,这可是教育上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原因之四:我现在正在做苏教版小学教材的习作研究课题,我的课题题目就是《让100%使用苏教版的学生喜欢习作》。我正在全面进行这方面的研究,虽然成果还谈不上,但通过这一年多的实践,结合着我个人对写作的喜爱,感觉这条研究与实践之路越来越清晰,我对这个项目充满信心,当然也越来越发现我们的写作教学真的问题非常多,多的让人感觉到可怕。
原因之五:今天我们不研究这个问题,未来肯定有人研究这个命题。在这种反复思考下,我觉得与大家进行这个话题的交流肯定是非常有意思的。
正文
一、写作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1、写作之“假”根深蒂固
我们太懒惰了,央央大国习惯了,为了功名习惯了。大凡去掉这个习惯的,剩下的就是真的了。
我非常喜欢李白在四川那个墓碑上的那行字——真诗不死。我今年为孩子讲《长城与运河》开往就用“真诗不死”来引导,结果没有一个孩子不懂得这四个字的意义,他们说得非常棒!
但真的称得上真诗的诗人有几人,真的称得上真文章的有几人,打开当今之报刊杂志,称得上真文章的有几篇?
许多老师早已经明白这一点,但能够在课堂上捍卫“真”之地位者,在自己的习作课堂中维护“真”言者,用自己的行动每日与“真”相随者,又有几人?
翻看新华书店中出版的那些作文选,翻看现在学生类的习作杂志,翻看各个班级的学生作文本,“假”字到处都是,每每想到这一点,孩子被如此以假来折腾,心真的有种痛!
2、我们的学生不会研究
西方孩子喜欢写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去研究。而我们在这一点上,一直没有多大突破。有一个例子,可以充分说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专家是非常重视孩子这方面的素养,所以在国标本三年级的习作8中就安排了“研究”,虽然内容比较简单,但开了小学生研究的先河。但是实验下来,一些老师反映,这一做法不合适,孩子年龄太少,有难度,编写者接受了老师们的意见从2005年秋季开始,教材做了变动,把写“研究报告”的字眼去掉了,降低了难度。
这说明,我们的研究真正走进小学还是非常困难的。事实上,不让孩子研究起来,不让孩子与研究为友,真正的让全体学生喜欢习作,在习作上有着个性化的发展肯定是非常困难的。研究就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让孩子主动的发展。而我们拒绝这种非常简单的方式,非常有价值的学习方法,真的非常担心孩子在喜欢习作这条路上能走多远。
3、长期以来阅读对唤醒学生习作的破坏
这不是读写结合问题。这是生命唤醒问题。我们不要把简单的阅读中的习作引导当作读写结合,应该从生命的高度,从生命存在之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
举个例子,比如关于三年级下册《花瓣飘香》一课的教学,今年三月四日,凤凰语文举行了专门的网上备课。因为那天晚上我到徐州,没有参与,回来后我将所有的贴子读完了。我发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谈了一个晚上的这一课怎么教,居然没有人谈到这一课给予三年级孩子的写作智慧。这一课的写作智慧非常明显,课文的第十自然段是:“真是个民懂事的孩子”,而课文的这段话没有加引号,是作者心里想到的,不是那种口头表扬,是由衷的赞赏。因为由衷的赞赏,才有着“我”的第十一自然段的那些做法。
我个人一直认为,好文章全是一个人灵感的解读,也可以说是灵感的放大,而这一篇文章其实就是“真是个懂事的孩子”这个灵感句的放大,就是就这句话产生过程的一次回放。因为老师们没有看到这一点,最有价值的引导结果没有了,这篇课文就是那大家都清楚的阅读教学了。
而我们认真地研究每一篇文章,其实每篇文章都有着这个写作智慧,但阅读课放弃这个智慧,大量的时间进行着纯阅读教学,孩子哪还会有着写作的灵感唤醒?
另外,阅读教学对写作的随意放弃,听了许多人的阅读课,包括名流,很少有人想到阅读中还有着写作智慧。窦桂梅这样的大家,在自己的阅读中很少想着写作。阅读与写作两张皮呀!怎么可能塑造出完整的人?
4、来自教师方面的一些原因
(1)真正会引导学生写作的老师太少
这句话,我不是有意贬低语文老师,我是从自己亲身实践中发现的。我听了几节习作公开课,看了许多习作方面的教学设计,看了许多篇习作方面的研究文章。总的感觉就是真正会指导学生写作的老师太少了。
我想说一说关于课外阅读的指导。现在真正的能够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老师有几人?真正能就一本本书,指导孩子阅读的有几人?我们在书香校园建设上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上。有人会说,课外阅读只要学生捧起书读就行了,天天去读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理想的思考。事实上,大多数学生不会这么做,不能坚持去读。而如果老师会指导,会把书中的精彩与学生一共分享,学生爱书就容易了。朱永新教授推荐小学生读的100本书,我仅仅读了二十多本,说真的让我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非常困难,我根本不知道怎么指导,而我们又不可能事事都请专家来指导。在这条路上,我走的非常艰苦。方法当然也是简单的,就是大声读书给学生听,让学生做个听众。这种方法是很累的,我找不到好的方法,只能这样做。不过实验下来,孩子是非常喜欢的,孩子由此了喜欢上写作了。
而因为多年来没有听过如果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公开课,也不知道大多数的语文教师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而由此想到写作,其实同样如此。我们如果真的会指导学生了,会指导每位学生写作了,怎么可能还会有学生害怕习作呢?
而做一个高水平的写作指导者,不仅需要更多的理论来支持,关键需要老师有着一定的实践能力,有着唤醒孩子,促其进行可持续性写作的能力。
人的每一天都是不一样的。人的每一天都有精彩。但,大多数的老师在这方面的引导力度不够,导致孩子看到自己的一切。天天一个样,哪会有孩子的幸福与快乐?
告诉孩子:你的每一天都有精彩
我很想用这个话题给学生讲一两节课,并且在每学期的开学都要上,即把全体同学每个人有精彩进行展示分析,让孩子认识自己原来如此精彩,自己天天真的有精彩。我设想,假如从三年级开始,一直到六年级结束,如此的重复(形式重复,内容不重),学生不可能不重视,孩子不可能写不出自己的精彩。但是,我没有这种机会。我想如果老师有这一机会,这是非常有价值的指导。
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个小时,这24个小时都在运动着,不重复的信息,难道真的是“船过水无痕”吗?我不相信!那为什么我们好像天天经历这种“船过水无痕”呢?我想原因就在于我们缺少着重复式的每天精彩之引导。
睡着了,其实人还在创造着神奇呢!多少书是写梦的,多少小说就是因为梦,多少创造就是因为梦。梦就可以写的如此精彩,难道白天双眼看到的世界不存在精彩?我想答案是非常明确的。
那这节课如何设计?其实非常简单。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你们的精彩吧!
(可以用照片反映学生的精彩动作,可以用录音展示孩子一天中说的精彩,可以用对话展示几个人在一起的时光,可以用父母的回忆诉说孩子过去的世界,可以用孩子自己的话去说自己走过的路……)
一节课,把每个学生都展示一遍,引导他们欣赏着自己。让孩子们高兴高兴。
一节课,如果不能把全班同学展示完,那就用两节课来展示。
师:这是你们过去的精彩,今天的精彩请你们留心,请你们自己书写,明天的精彩会更多,保存下来一定会很美的。
师:我们就用“每天的精彩”作为我们一辈子的书名,天天来书写。
我想这样的重复着精彩,老师如此关爱着孩子的精彩,孩子肯定会主动奉献精彩。这只是简单的设计,因为具体的课堂还需要反复根据自己的学生进行设计。
写到这里,我也思考了自己。其实回想自己的过去,多少精彩永远也想不起来了。好多自我感觉很快乐的世界,头脑中早已经没有了印象。假如我自己早有这样的素质,现在肯定会更快活。所以,自己决定这一百天思考课题结束后,我要开始记录自己,寻找自己每天的精彩,并且在以后的岁月中坚持下去,哪怕一天只是一词,一个笑声,也要保留。
告诉孩子:你的每一天都有精彩。其实也是告诉自己每一天都有精彩。我们的每一天都不是重复的,我想精彩与每一天一样不会重复。
告诉孩子:你的每一天都有精彩。那是让孩子懂得享受自己的精彩,明白自己应该主动创造精彩。人虽然不能为精彩活着,但我们应该为自己积累精彩,因为精彩的到来不是随意的,当然也是不可能准确预约的,就是这种特性,精彩才是精彩!
(2)教师自身对写作的厌倦
大凡喜欢写作,经常写作,发表过许多作品的老师,往往最有感染力,在孩子的心目中留心的印象最深刻,从古至今,可以说这是一个规律。虽然孔子好像没有发表过作品,但我们阅读孔子传,大家会发现,孔子将《诗》、《书》、《礼》、《易》、《春秋》等重新编写成书,却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我们语文都是能言善辩之人,上课都是口若悬河,出口成章。但真正能够变成文字,变成文章,变成美文的,却很少很少。其实每位语文都能写出好文章,从语文老师的课堂表现,我从来不怀疑这句话。但事实并非如此。
教师对写作就没有真爱,大声叫喊着让学生写写写,孩子怎么可能从内心中喜欢?我读过一本关于美国展望学校的书,这所学校创办三十年,一直是美国非常有名气的学校。这所学校为什么有名气?学校每一学期,老师们都要在一起为每个孩子一篇万言评价文章。我读到这些文章后,口中冒出的话就是“奇迹,奇迹,世界奇迹”。当孩子们与学生父母看到这些万言书,你说孩子对写作还说不喜欢?
我们每个学期给学生留下的几十个字,或者说几百字,孩子还是左看右看,如果也有个万言之语,孩子还不跳着高声朗读?所以,我们自身写作的那种倦怠之心,也决定写作教学必然走向。
(3)当前有多少老师真心研究过习作教学?
从我身边的老师的研究情况来看,没有发现哪些老师真心研究过写作。我到过许多老师的家,看过许多老师家的藏书,关于写作教学理论方面的著作也不多。这也说明我们对写作教学的研究,真的是广泛性的缺乏。
可以这么说,我们不去真心的研究,想真正的提高写作教学质量,那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的手中没有详尽的写作理论,我们不去细读研究,并且运用于实践之中,写作教学质量不可能会有多大的提高。
我们不去全面的研究,我们就不可能知道叶圣陶、朱自清、吕叔湘、老舍、谢冰心、吴伯箫、张志公、韩作黎、朱作熙、蒋仲仁、刘国正、张定远、张寿康、黄光硕、沈蘅仲、于漪、周韫玉、章熊、龚肇兰、求是、刘朏朏(fěi,意思是新月开始发光)、高原等教育上的大家在写作方面的研究有哪些成就,就很难清楚当今我国中小学习作教学正在进行哪些有成效的教改实验,清楚哪些理论能够被我们借鉴,清楚自己在习作教学实践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就是每位老师要为自己编写一本作文教学理论书(其实其他方面的教学也应该如此),不是为了出版,而是为了自己的习作课堂。这本书是非常重要的。这本书也是非常容易编写的。特别是在这个时代(知识碎片时代,新知识体系完全以Internet搜索引擎来完成的时代),属于自己的这本书太容易编写了,网上这方面的资料多如牛毛,只不过我们老师没有行动罢了!如果我们老师早早行动起来,自己有着这样一本书,与那些没有这本书的教师相比,课堂肯定不一样。理想的习作课堂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编写的这本书来构建,我坚持这个观点的正确性与可行性、价值取向。
最近,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国际教师教育论坛上,有关专家透露了教育部正在制订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时间表。华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钟启泉教授说,按照新标准,现在的绝大多数老师都不合格。因为当前教师质量不能满足中国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一个无可讳言的事实。而教育部师范司司长管培俊在“师德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时也承认,教师队伍的素质关系着中国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而当前教师队伍的主要矛盾是质量问题。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所与新浪网教育频道举行了一次教师生存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4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这说明在现行的教育机制下,缺乏一个培育高质量教师的好氛围。在这样一个压力重重的环境了,教师又有多大提升自己“质量”的空间和动力呢?
其次,是由于目前我国师范生在大学接受的教师教育落后。当代社会要求教师尊重孩子的学习权,与学生平等地对话,要学会倾听。教师不单单是“教书匠”,还应该是学生的朋友,要引导学生学会与家长,与社会,还有与自己对话的能力。但是现在我们使用的仍是建国初期引进的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理论。该理论偏重书本知识,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强调老师在课堂上的控制,以及封闭式的教学方式。用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现在的中小学教学,制约着教师教育的质量。
引用这段资料,可以看出现在语文老师对写作什么样的“爱”,也可以看出现在的语文老师在写作的引领上有着哪些不足。老师不爱写作,想让学生天天写着,估计不会有什么效果。回忆我们以前的老师,大家都有着共识。哪位老师字写的非常棒,非常有特色,能把自己的这种特色天天呈现给学生,学生就会有着艺术性的享受,这个班肯定会产生在写字上有成就的人。我们许多人读过世界著名数学家吴文俊教授的成长史,他到大学三年级,还没有喜欢上数学。但就是因为大学三年级时一位武老师给他们上课,武老师的数学课神奇了,唤醒了吴文俊,从此一生与数学为友,创造上世界数学史上的奇迹。而对于引导全体学生喜欢写作这个课题来说,我一直认为实验者必须是一个热爱写作的老师,是一个天天写着,让孩子能够看到老师享受着写作快乐的老师,如果不具备这样的素养,这个课题肯定是难以成功的。所以,我的这个课题对老师的素养要求的非常高。有人会说,大多数的老师不可能这样,其实我个人一直认为,我们选择了语文教育,一定要确定自己写作的方向,一定要成为一个会写作的老师,因为没有这项素养,人家说我是语文老师,不真的不敢应这个名份。这就好比数学老师一样,如果自己不去做题,思考着一些趣题、难题,估计让学生信服,也是挺难的。像科学老师也是,一位科学老师在创新思维上一点也没有,在个人专利上从不思索,他如何引导学生动手,引导学生去探索、改造未知之世界?
老师真的应该爱上写作,应该是语文老师的基本素养,必备之素养,这不是过高的要求。有了这个素养,全体学生喜欢习作的目标才可能达到。
(4)老师为孩子准备了多少话题?
除了课内习作外,我们为孩子准备了多少个话题,我们的孩子会自动寻找自己喜欢的话题吗?
一是教材本身的话题认识不足:
这几年,我一直在观察着一些老师是如何对待教材提供的话题。整体来说,老师们对待教材比较草率,多少老师简单地看一看教材,将教材抽出个习作题目,在课堂上稍微引导一下,学生就开始写了。按部就班,缺少生机,缺少生命力。除非有公开课,或者评优课,才全面准备。又是课件,又是集体备课,又是反复演练……而这种做法,并没有让100%的学生喜欢习作的。面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好好地研究教材,用自己的智慧研究教材,是每位语文老师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熟悉整套小学习作教材,熟悉编者为学生提供了哪些话题,为什么要提出这些话题。
二是孩子缺少大的话题库,让学生天天读着,这些关键词,边读边想,学生肯定会有着许多想法。比如,我为学生提供两组关键词:第一组是人物的。比如,让学生天天读着这些外国优良作家的人名[当然中国也有许多作家可以列给学生],因为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他们,这就激发他们去阅读,在阅读中来写。这些人名是:
埃斯库罗斯、乔叟、伊索、西塞罗、阿奎那、亚里斯多芬尼斯、但丁、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巴尔扎特、狄威、薄伽丘、爱默生、巴尔克、伊拉斯谟、塞万提斯、福楼拜、歌德、严德尔、黑格尔、柏拉图、荷马、普克塔克、赫拉斯、卢梭、小凯撒、大约翰逊、康德、桑塔亚那、马基维利、莎士比亚、弥尔顿、斯宾诺莎、蒙田、斯威夫特、尼采、维吉尔、奥维德、伏尔泰、舍伍德?安德森、丹尼尔?笛福、W.H.奥顿、查理?狄更斯、简?奥斯丁、艾米丽?迪金森、塞缪尔?贝克特、约翰?多斯?帕索斯、布伦丹?贝汉、斐奥多?陀思妥耶夫斯基、威廉?布莱克、亚瑟?柯南?道尔、贝多尔特?布莱希特、迪奥多?德莱塞、夏洛蒂?勃兰特、亚力山大?仲马、爱米莉?勃兰特、劳伦斯?达雷尔、赛珍珠、乔治?艾略特、奥缪尔?勃特勃、T.S.艾略特、拜伦、威廉?福克纳、阿尔?加缪、费伯、约瑟?康拉德、菲茨杰拉德、罗伯特?弗洛斯特、纳巴科夫、高尔斯华绥、加斯特、尤金?奥尼尔、果戈理、奥威尔、高尔基、帕克、哈代、爱伦?坡、霍桑、庞德、海明威、普鲁斯特、海塞、奎因、雨果、兰德、赫胥黎、雷马克、欧文、罗素、詹姆斯、塞林格、乔尹斯、桑德堡、卡夫卡、萨罗扬、济滋、萨特、吉卜林、伯纳?消、凯斯特勒、雪尔仁尼琴、伦敦、斯泰因、朗费罗、斯蒂文森、洛威尔、托尔金、梅尔维尔、托尔斯泰、门肯、屠格涅夫、米勒、马克?吐温、芒罗、沃伦、沃德豪斯、韦尔斯、惠特曼、王尔德、华兹华斯、怀尔德、叶芝、田纳西?威廉、阿尔比、戈尔丁、莫里森、阿施莫夫、哈米特、奥茨、鲍德温、海因莱因、奥孔诺尔、巴恩、海勒、品钦、贝洛、海尔曼、罗斯、赫西、辛格、伯波特、柯金斯基、斯特格纳、契弗、劳里、斯托特、德利罗、梅勒、斯泰伦、德克斯特、巴拉姆德、厄普代克、唐利维、麦卡锡、沃尔克、加迪斯、麦卡勒斯、韦尔……
第二组是一些能激发学生的词语。这些词语与孩子的生活紧密相联,只要他们天天读着,回想到哪个词与今天的思考有着一点联系,那就将其写下来。这些词是:
童年、母爱、友谊、梦想、愿望、梦、爱、烦恼、教训、泪水、礼物、名字、离别、难忘、第一次、放假、我与书、考试、学习、教育、老师的心、语言、文字、个性、诚实、勇气、玩、宽容、毅力、习惯、沟通、钱、广告、足球、电话、网络、家乡、环保、人与动物、绿、门、风、云、粉笔、照片、路、雨、眼睛、美、生命、小与大、趣事、傻事、渴望、记忆、随想、等、盼、脾气、胆大、胆小、爱好、特长、叛逆、战胜自己、欣赏自己、责任、自立、自强、自豪、喝彩、长大的感觉、亲情、溺爱、爸爸、我爱我家、家庭趣闻、周末、生日、节日的家、压岁钱、孝亲敬长、代沟、做客、当家、学做家务活、风波、邻里之间、美丽的校园、怪老师、新老师、同学伙伴、男生、女生、师生情、同学情、难忘的一课、习作课、课间、分数、班会、竞选、值日、大扫除、升旗、课外天地、第二课堂、教师节、六一儿童节、家长会、游戏、比赛、运动会、春游、夏令营、读书、课本、课外读物、在生活中学语文、痴迷、好奇心、小制作、小实验、观察记录、小发明、独特的发现、探索、我爱科学、科技活动、爱祖国、团结互助、真诚、恒、坚强、幽默、聪明、机智、糊涂、勤奋、惜时、懒惰、骄傲、粗心、缺陷与缺点、节俭、浪费、助人为乐、快乐、赞美、悔恨、孤独、朋友、理解、误会、尊重、压力、竞争、对手、合作、交往、紧张、尴尬、委屈、感动、冲突、实践、尝试、希望、奋斗、挫折、困难、考验、失败、成功、经验、启示、经历、劳动、打工、当老板、自己的事自己做、“岗位”体验、变、新事新风、困惑、节日见闻、红绿灯下、路上的故事、宇宙奥秘、科学技术、教与学、克隆、机器人、电脑、家庭教育、素质教育、减负、珍惜生命之水、保护动物、爱护环境、我爱蓝天、地球、太阳、月亮、星星、彩虹、春、夏、秋、冬、早晨、黄昏、夜晚、雪、雾、山、河、湖、江、海、原野、城市、乡村、小院、秋游、公园、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海洋馆、乐场、大桥、寺庙、宝塔、园林、楼阁、长城、港澳台、名人故居、外国风光、联想、假如、童话王国、寓言故事、畅想未来、动物自诉、穿越时空隧道、外星人、宇宙、漫游太空、开发月球、奇遇、偶像、追星族、酷、时髦、时尚、手机、上网、电脑游戏、减肥、影视、神舟飞天、西部大开发、奥运……
三是有趣话题很难即时走进课堂
社会有趣的东西多着了,每天都会有着许多有趣的信息。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应该及时将这种资源带到课堂中来。因为这些优秀的资源能够唤醒孩子,能够引领孩子轻松地走起来。
比如我在一篇文章看到了“天堂与地狱”这个词,我就为学生上了一节《我心中的天堂与地狱》,孩子非常开心!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天堂”与“地狱”吗?看过“天堂”与“地狱”吗?在哪里看过的?
生:(齐)知道!
生:我在电视剧《西游记》中看到过“天堂”与“地狱”。
师:谁来说一说《西游记》中天堂与地狱是什么样子的?
生:天堂里有好多神仙,天堂里有许多好吃了,天堂里的人吃穿玩都好。
生:地狱里住着魔鬼,地狱里阴森森的,地狱让人好害怕。
师:(笑着说)看来同学们对天堂与地狱的理解真的很深刻。
(师用粉笔在黑板的中央画上一道竖线,把黑板均分成两半,并在左、右边分别写上“天堂”与“地狱”)
师: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想在“天堂”与“地狱”中写上什么东西?请每个同学们都到黑板前面来写。当一个同学写时,其他同学做好记录,并且不能写重复的东西。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要写的内容选择着不同颜色的粉笔来写)
(生思考后按照顺序分别把自己的东西写进“天堂”与“地狱”)
(同学们的热情特别高,看着天堂与地狱中的东西,想着自己的内心的天堂与地狱的世界,他们一会儿发出爽朗的笑声,一会儿了发出那种让发怵的哀叹)
学生在天堂上写着:
美丽的花园世界、山清水秀、好人才能去的地方、美好的世界、快快乐乐的地方、开心乐园、神仙居住的地方、那里有天伦之乐、人人都想到那里去、无心事的地方、不需要考试能快乐学习的地方、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好心人才可以去的地方、善良、有天使、优美、有趣世界、什么都有的欢乐大世界、幸福、愉快、温暖、天上人间……
学生在地狱上写着:
悲伤、痛苦、可怕、坏人才去的地方、整天考试的地方、邪恶、生气、恶心、难受、到处都是死人、病毒、爱看人家笑话的人去的地方、惊讶、残忍、恐怖、坏人的末日之地、阴凉、邪气、惨无人道、狠毒凶恶、头脑简单、四肢发展让人痛苦的人去的地方、不认真学习的人去的地方、做错事从不改正的人去的地方、监狱……
(学生们在天堂中用的粉笔可以说五颜六色,而在地狱中他们是那么一致地选择了白色。在天堂上,他们的字都是认真的书写,一笔一画,就是那些平常写字不认真的孩子今天也认真起来了。而那地狱中的字被写得乱七八糟)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天堂与地狱。
(我与学生一起读着学生们用文字创造出的一幅巨型画。读天堂这幅画,学生全是笑声,充满着喜爱之情,看得出他们也想真心拥抱天堂。但读到他们共同创造的地狱时,我与同学们说着那乱七八糟的字,一起想着那让人心烦的东西,每个同学都感觉到了那里的恶心、那里真得是让人讨厌)
师:同学们!刚才我与你们一起到“天堂”与“地狱”转了一圈,从你们的话语中,从你们的表情来看,知道大家没有一个想到“地狱”的,都想到“天堂”。这是多么好的想法呀!我们是不是真的能实现这美好的愿望吗?我们怎样才能实现这美好的愿望?
(同学们在静静地思考着)
生:我觉得应该努力学习才能走进天堂。
师:(板书:努力)你说得好,只要同学们都努力了,肯定能走进天堂。
生: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做坏事,比如不要偷人家东西、不要随地吐痰。
师:(板书:做人)其实你说得是做一个合格的人。是的,只有做一个合格的人,才能走进那美丽的天堂。
生:我觉得我们还应该帮助人,比如人家有困难时要帮助。
师:(板书:帮助)你说的真有意思!是的,你们现在还小,你们从现在到二十岁、三十岁、六十岁、八十岁……肯定会遇到许多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我们能有着帮助人的心,人家也会帮助我们。这是多么美的由帮助组成的世界,其实这个世界就是美丽的天堂。
生:我觉得班级里的一些同学不认真学习,与同学们吵架、不尊重老师,他们好像是在地狱里。
师:你说得观点太好了!是的,这些同学其实是走在地狱的路上,不过他们如果改了,一点点的改了,就是从地狱走上天堂。
生:高老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现在有没有人从天堂走到地狱的人?有没有从地狱走到天堂的人?
师: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刚刚学习过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你能从这篇课文的内容来体会吗?
生:假如公仪休接受了鲁国大夫送来的两条鲤鱼,就会从天堂走到地狱。
师:你说的非常好!其实同学们看电视、看新闻,你们发现很多人从天堂来到了地狱,以及从地狱来到天堂的人。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写、所说、所想写一篇《我心中的天堂与地狱》,相信每个同学写好这篇文章,写完后,我将把每个同学们的文章编写成一本小书印给大家,书名叫《我的天堂与地狱——四二班学生的心灵世界》。
(5)把习作降到课程标准上来
习作教学,我们一定要严格遵守课程标准中的规定,不要拔高要求。一定要以每一学段的习作标准来对待每位学生的文章。过去,老师们追求孩子的整体表达,看到学生用词华美等毫不迟疑地给了个优秀评价,其他文章自然沦为其它等级,笔者不是反对为个别学生评优,而是应该给符合课程标准的所有文章优秀。当然,长期以来,小学习作受到高考作文的影响,比如每年考试的满分作文的宣扬,影响着小学习作评价。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慎重,一定要回到课程标准上来。因为回到这个底线上来,全体学生才能喜爱写作,才能拥有写作技能。写作不是个别人的素养,应该是全体学生的素养。每一学段的习作,尤其要重视这一点,尤其要让每个学生享受到这个标准给自己习作成长带来的喜悦。再比如,这次语文课程标准只在第三年段规定了每次习作的时间与字数,是40分钟不少于400字。所以,对于第二年段来说,就有着许多自由,一是时间没有具体规定,二是字数没有具体规定。我们降到这一认识上,在评价学生习作是灵活多了。
苏教版教材的编委们在培训老师时特别强调这一点,要求老师一定要把过去头脑中存在的习作的教学标准改变,改变成了现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上来。如何做到这一点?
首先需要我们每位老师系统学习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的每一条规定,尤其对第二、三学段的习作要求,一定要一条条学习,一点点分析,彻底读透这些要求,明白这些要求具体指的什么,明白自己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体现这一切。不知道这些要求,我们的习作课堂肯定会走样。另外还有习作教学建议、习作教学评价也需要我们反复研读。如果我们阅读了关于语文教学资源方面的文字,也不要忘记,小学习作教学肯定离不开这些资源,因为离开资源的习作教学,那是很难很难的。
其次,建议老师们最好用自己大脑把课程标准的每一条的理解以文章方式写出来。课程标准中的几十条标准,其实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写出几十篇文章来,如果我们老师这么做,几十篇文章写出来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就深刻了,课程标准下的习作课堂就会出现了。而这一做法,目前还没有听说哪位老师这么做了,我想尊敬的读者,您读完这段文字后,可以尝试做一做,思考完后,你肯定会有许多收获。
把习作的要求降低到课程标准上来,是根据当前的习作课堂教学现状提出来的,因为当前的课堂的确问题很多,新教材实施这么多年了,根本没有读过标准的老师也很多。而我们心中有了标准,才知道我们应该做什么,做的怎么样,明白孩子如何发展才是科学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制定的这些条款,不是空洞的,都是经过反复研究,多种思考确定下来的。作为一线老师,必须认识到每一条的价值,理解课程标准中每一句存在的理由。达到这一步,全体学生肯定会喜欢上习作课的。
5、没有多少人认为写作是人的生命之本
皮亚杰观察记录自己的孩子十四年创造了发生认识论。你说中国有多少父母从孩子出生第一天起就开始记录着孩子表现的?假如,现代学生父母能天天记着,当孩子长大一点,认识字了,会写字了,这个孩子读着父母双手给他们留下的精彩,他们能不主动拿起笔写起来吗?
孩子没有上学前,发生过多少事,说过多少精彩的话语,做过多少惊天动地的事,但父母因为没有着写作是孩子生命中的组成部分,结果这些最能够利于引导孩子的资源就这样被丢掉了。现在好多父母说自己的孩子怎么不会写作呢?他们打电话给我,我首先问他们喜欢写作吗?我开玩笑说这也有遗传基因问题,然后我在问他们记录过自己的孩子没有,结果没有一人记录过,当我告诉他们记录的好处时,他们都后悔莫及。我想改变中国的写作,一定要从改变学生父母的写作素养开始,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这两年,马宇歌这个小姑娘的事迹许多媒体重点报道过,我们读这个小姑娘的成长历程,我们就会发现她的父母与大多数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他们会写作,他们对孩子的习作的关注是从孩子出生之时就进行了。他们记录着孩子言行,把孩子的创造推荐给媒体,所以有着幼儿园时就发表了许多作品,这就是父母记录唤醒孩子喜欢上写作的结果。
当然有人一定会提出,还有许多大器晚成者,家庭教育肯定没有的,后来成为作者的不也是很多吗?我想这是成人之后生存需要所逼。我这里也有这样的材料。中国的一位学生到美国读书,结果一部小说获得大奖。还要中国教科书之王称号的林语堂,他写文章,编书就是为了富有,没有想到这种生活所逼,也可以成为写作上的高手。
语言文字教学的“活性”目标是否达到,从习作最能读出来。语言文字是有生命的,是一个活的东西,是人类智慧的生命延续的标致。平时的教学如果过死,仅仅把其当作语言文字来教,不把“活性”还给孩子,让孩子真正明白这些“语词句段”原来真的非常美,是流动的永不停止的河流,是孕育无限生命的母亲,她让人不得不开动大脑去创造新的世界……
但,现在的语言文字教学缺少着这种“活性”。比如,苏教版四上习作4教学,要求学生在写“事”上,用上象声词。好多老师在教学中为孩子准备了许多象声词,好像这些象声词就能够唤醒学生把“事”写好。想通过这一次训练让孩子爱上象声词。事实真的会这样吗?我们读这个教材,大家都会发现,四年级的这次习作的由头却是一年级课文中出现的象声词。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想,假如一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就重视了这个词的“活性”,孩子们早就会注意大千世界的“声音”之美,在一年级的写话中,也会用上一些。在凤凰语文上对这一课进行网上集体备课,有的老师说,学生写不好,不像样子。从学生的这一实际来看第一学段的课文教学在活性上肯定是不足的。
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非常奇特的文字,学生能够活性的认识二三千字个字,应该说就能走世界了。老舍的著名小说《骆驼祥子》,全书107360字,只用了2413个不同的单字。但掌握二三千字的中国人很多,但为什么这些字没能让他们创造出一片神奇的世界出来?虽然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我从日本的著名作家、诺贝尔获奖者大江健三郎最近所说的话中感觉到“活字”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记者采访这位70岁的老人,问他今后的打算时说:“通过活字阅读话语的时代即将来临,人们将重新认识到文字原初的力量。因此就我个人而言,‘最后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我想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平时的每一节语文课,还有其他学科都不可忽视这种“文字原初的力量”,忽视“活字”的教学。
可以这么说,把语言文字原初的力量教给孩子了,孩子认识到每个字都是“活”的了,全体学生喜欢习作的目标肯定就能够达到。
6、孩子缺少每天阅读与写作的简单记录
我准备出版两本题为《今天,你读了吗?》《今天,你写了吗?》,让每个孩子从入学第一天开始记录,这个记录非常重要。
记录这个内容,一天两三分钟就够了。但这个系统工程没有多少人喜爱它。也没有多少老师与学生父母使用过它,不要小看这小小的记录本。它的功能非常强大!它一定能够唤醒孩子最大的喜爱!
7、每天没有固定的读写时间
在研究美国中小学的时间表中发现,每所中小学每天下午都有固定的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与一个小时的写作时间。阅读与写作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素养,而这个关系着人一生大发展的素养的形成,其实路径非常简单,就是天天有固定与阅读与写作的时间。但我们的中小学没有这个时间,没有哪所学校给学生这个时间组合。没有固定的时间,学生阅读的量、写作的量就难以保证,哲学上讲量变引起质变。我们让全体学生喜欢习作,没有量变的过程,想达到喜欢肯定是不可能的。
没有一天固定时间的阅读,学生对当天的资源或者过去的世界就不可能系统的获取,就容易让孩子对信息冷漠,对资源冷漠,而这种冷漠在当今的学校中是非常普遍的。而学生对此冷漠,写的时候就会应付,就不知说什么,就不知道创新为何物,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写……
当然,从现在改革的现状来看,一所学校真正的拥有着这样的阅读与写作时空的确是非常难的。我们清楚,犹太民族有着“嗜书的民族”之称,他们勤于阅读的之风,早就刮进了每个家庭之中。他们认为勤学是仅次于敬奉上帝的一种美德,认为学习与钻研是一种神圣的使命。所以,他们的每一天都在读,成为了世界上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民族。而我们的学生读的东西太少了,少的可怜。所以学生没有东西可写,写的东西连自己都不喜欢。
还给学生大量的阅读时空,让每个孩子真正读起来,天天读起来,每天都能够获得有价值的资源,在加上给学生固定的写作时间,那孩子就不会讨厌写作了。
8、真正的做,才能更具体的写
美国一研究机构说,10岁以前孩子应该做好32件事,并且告诫孩子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多做做。这32件是这样的:
(1)在河边草地上打滚。
(2)捏泥团。
(3)用面粉捏小玩意儿。
(4)采集青蛙卵。
(5)用花瓣制作香水。
(6)在窗台上种水芹。
(7)用硬纸板做面具。
(8)用沙子堆城堡。
(9)爬树。
(10)在院子挖个洞穴。
(11)用手和脚作画
(12)自己搞一次野餐。
(13)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
(14)用沙子“埋人”。
(15)做面包。
(16)堆雪人。
(17)创作一个泥雕。
(18)参加一次“探险”。
(19)在院子里露营。
(20)烘蛋糕。
(21)养小动物。
(22)采草莓。
(23)玩丢棍棒游戏。
(24)能认出5种鸟类。
(25)捉小虫子。
(26)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
(27)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
(28)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
(29)在公园找10种不同的叶子。
(30)种菜。
(31)为父母做早饭并送到床前。
(32)和人小小地打一架。
2005年上半年,这32件10岁孩子必做的事在全球发布后,引起了许多国家教育研究者的重视,他们纷纷研究这32件事,许多孩子父母也加入了思考队伍,理性的认识这32件事。结果让人惊讶,因为其中许多事,现在孩子做不了了,许多孩子父母以前是阻止孩子做,孩子已经长大了。
因为习作研究的需要,我反复阅读了这32件事。10岁孩子应该读三四年级了,这32件事可不是没有意义的事,应该是所有儿童都愿意做的事,特别在10岁之前。我们早就知道三四年级的孩子写起文章来不知写什么,教材中虽然有着好多话题,但仍然不能激发起学生写的兴趣。难道是孩子缺少着一些东西吗?难道孩子在以前没有做过什么事吗?不是这样的。现在的孩子看电视挺多的,看漫画、动画也是挺多的。但这一切反映出了一种缺失,即许多本来属于他们的事,成人没有认识到,孩子也就没有做。这32件事,其实集中起来思考,我们会发现这些内容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创新意识形成。假如孩子真的做过这些事,那孩子的兴奋点肯定有,写起来肯定就具体的。
所以,在与老师交流时,我认为把这32件事全部拿来放在课堂上,让孩子读,让孩子想,想他们曾经做过哪些事,怎么去做的,像过电影一样,在头脑中搜索已有的信息。然后引导他们去写不就容易了吗?而现在孩子写不出,因为这里面好多事他们没有做。所以,语文老师变得就无能为力了。
当前关于素质教育的大讨论,许多人把矛头指向了学生父母。其实从这一点来看,应该指向他们。这些事不可能在学校中来做,应该是在家庭中完成。如果这些事及更多的事,学生自主完成了,课堂上我们引导他们重新思考,32件事写出32篇文章来,肯定是可以的。事实好多事并不是一篇文章的事。因为一件事做下来,里面有许多东西在其中。
引导孩子多做事,父母放手让孩子多做事,不断地尝试,全体孩子喜欢习作就变得容易多了。父母在学生习作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丰富孩子的体验,孩子父母应该有着这个责任。
另外,还有一篇文章,可以更充分地说明,我们只有做起来,有着在自己独立的天地中做的经历,才能表达的更好。
美国著名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曾写过一篇题为《菜园》的美文,其中有这样一段:
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在自己家里一块不大不小的菜园里耕作,只需付出少量的劳动,就会赋予那几棵菜特别的风味,而你从菜农那里买来的菜一定找不到这样的好滋味。没有子女的男人如果想领略一下做父亲的喜悦,不妨种下一颗种子:随便一颗种子,南瓜、豆子、印第安玉米,哪怕区区一朵花、一棵杂草也好,亲手把它种下,从幼年到成熟,亲力亲为悉心照料。假如所种的东西不太多,你会对每棵蔬菜都有特别的兴趣。我的菜园就在住宅林荫道的两旁,大小恰到好处,只需每天早晨花一两个小时照料即可。可是我一天总要去看它十几次,充满爱心地注视着那些蔬菜儿女。没有参与过创造过程的人绝不可能分享和想像我心头的爱。斜坡上的豆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排新长出的豌豆,从土中探头向外窥视,刚好勾勒出一条嫰嫰的绿线——天下没有比这更迷人的景致。稍后几个星期,豆花怒放,引来了歌唱的小鸟,这些小小的、超凡脱俗的拜访者飞到我的蜜盏里来取食,我看了总是十分快乐。夏季无数的蜜蜂总是把自己埋在南瓜的黄花丛中,乐而忘返,也使我非常高兴,虽然我不知道它们的蜂房在哪里,也吃不到它们酿成的花蜜。我的菜园只是给予,而不求回报。我很高兴借助飘逝的微风播撒善行,因为我确信一定会有人从中受益。世人总是抱怨生活中的辛酸和苦涩,我相信天下从此会多一点蜜糖,减少一些苦涩。我的生活也因这蜜而更加甜美了。
说到夏季的南瓜,它们美丽多姿的形状实在值得一提。它们长得如瓮如瓶,有深有浅,瓜皮有带花纹的,也有一色的,变化无穷。人类的艺术从来没有创造过比这更优美的东西,雕刻家到南瓜田去看一看,一定可以临摹到不少东西。我菜园里的一百个南瓜,至少在我眼里,都值得用大理石雕刻,使之不可毁灭。假如上帝赐给我额外的黄金(不过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我一定要用它来做一套碗碟,或者用最精致的细瓷,做成我亲手种植出来的南瓜形状。这种碗碟拿出来盛菜,一定相得益彰。
9、孩子缺少一个特殊的公司理念——一定为自己开个公司
学生为什么讨厌写作?我想与自己的积累太少是相关的:
还是请大家读读下面文章吧!
法国的儒勒?凡尔纳是世界著名的科幻小说家,他的《海底两万里》、《神秘岛》等科幻小说,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曲折动人。
凡尔纳一生勤于笔耕,写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小说就有104部,从他35岁创作算起,到去世为止,平均每年要写3部。
对凡尔纳创作的多产和知识的渊博,许多人不能理解。有一天,一个决心要揭开这一秘密的记者去采访凡尔纳。凡尔纳弄清记者来意后,便微笑着把记者领进自己的工作室。小小的工作室里,除了一张写字台和一把椅子外,其他地方都被大柜子占据了。凡尔纳指着柜子对记者说:“喏,你问我为什么在短时间内写出那么多作品,因为我有一个‘写作公司’。”记者满腹疑云,他打开一个柜子,只见里面分门别类地放满了卡片,每张卡片上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从书报上摘录下来的科学技术资料。记者算了一下,仅这个柜子就大约有两万张卡片。可想而知摘录全部卡片需要花费多少精力啊!
从凡尔纳的做法中你懂得了什么?凡尔纳的“写作公司”是不是很诱人?当然,凡尔纳生产这么多的作品,是离不开他的“写作公司”的。实质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要想写出很多的文章,没有一个“写作公司”肯定是不行的,而如果成立了“写作公司”如果没有原料也是没有办法生产的。不知你们能否从这句话悟出其中蕴含的道理?
现在有很多学生一到习作课就感觉害怕,老师布置完训练题目,就摇头,找不到材料。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除了平时多多观察生活外,一定要像凡尔纳那样学会积累素材。因为知识像大海一样,浩瀚无垠,单凭大脑将看到过的东西全部记住那是很困难的,只要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天天将自己认为有用的材料记下来,再经常翻阅,进行提炼加工,充实到自己的文章中去,就一定能写出很多很多具体生动的文章。
每个同学所办的这个公司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因为任何一位大科学家、文学家等等都会有这样的公司,都是从这个公司中走出来的。这个公司不仅能使学生喜欢写文章,还能使你从中找到如何去创新,并能告诉你真正的爱好。而这个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采购员等等职务都由学生一人担当(由此可以看出你的职务是很大的!)。只要能根据自己的爱好持之以恒地去办属于自己的公司,按照公司每类职责去做好自己的事,如“董事长”今天该做什么?每天怎么去“采购”?每天怎样去开发“原料”并生产出“产品”?勤勤恳恳、孜孜不倦,每个人都会走向成功。
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能够引起我们的思考:
20世纪30年代中期,英国一位名叫雅各布的作家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其中详尽地描述了德国军队的组织结构,160多名部队指挥官的姓名和简历以及各个军区的情况,甚至还谈到了最新成立的装甲师。这些极端重要的军事机密,是怎样泄露出去的呢?希特勒勃然大怒,下令追查此事。德国情报机关将雅各布绑架到了柏林。当情报人员严厉地盘问他情报材料的来源时,雅各布的回答使德国人大为震惊:“我的全部材料都是从德国报纸上得来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雅各布长期搜集德国报刊上发表的所有军事及军情的消息报导,做成卡片,进行细致的分析,就连丧葬讣告或结婚启事之类也不放过。于是,从一则简短的讣告中,他得知驻纽伦堡的德军某师团的指挥官是某某将军;在一条关于结婚的新闻里,他又发现新郎是一个少校军衔的信号军官,而他的岳父则是某地的上校指挥官……这样的材料越来越多,雅各布组成了一幅德国军队组织状况的清晰图画,而这幅图画与实情情况竟然相差无几。
当然,从哲学上讲,雅各布使用了归纳法。但从写作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成功(或者说取得某项成果),其实根据自己的阅读举将自己的阅读到东西不断地搜集起来,灵感会让人收获别人收获不到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Internet时代给每个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关键是我们每个人要有着这种收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
其实这也告诉我们对待资源不能冷漠。
资源冷漠这条路最好不要走,最重要的资源没有多少及时走进到教师及学生的文章中,那是非常可惜的。
(1)神舟五号、六号的停课收看
(2)陈省身数学大师、王选院士的去世
(3)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
(4)跳出教育看教育,其实就是利用资源看教育,利用资源思考教育
资源的随意放弃,师生是很难喜欢上文章的。
10、人们都会说“坚持”,但最能做到的是“坚持”
写作其实就是坚持去写的问题,天天写,不断地写,“喜欢”一词的意义才能显现出来。几年写一篇,怎么也不能与“喜欢”联系上。
我曾看到这样一个美丽的故事:
一对新婚夫妇,妻子的一篇论文获奖。丈夫为了对妻子表示祝贺,亲自下厨烧了几个拿手菜,小两口点上蜡烛,共饮了一瓶葡萄酒。过了一段时间,那种喜悦之情在妻子的心中渐渐变淡了。一天,妻子一走进家门,就见桌子摆满了她平时特别爱吃的菜肴,又摆上了蜡烛和美酒。妻子有些奇怪,忙问丈夫今天是什么日子,丈夫微笑着说:“今天是你论文获奖一月纪念日!”妻子一听笑得差点儿趴下:“你这是怎么了,那么一点事你还没完没了,一月、二月、三月、半年、一年……难道就这样一直搞下去?”
丈夫却一本正经地说:“当然要一直搞下去,知道吗?这叫‘拉长幸福’!直到你写出第二篇佳作……”
读到这则故事,我的第一感觉是:他的确是一个有创意的丈夫,那个幸福的女人可真是幸运。他们经营幸福的技巧,给人太多的启迪。仔细想来,每个人的一生,都应该好好地经营,幸福能够拉长,人生全靠经营。每一个明媚的日子,每一个温馨的时刻,每一点成功的喜悦,每一步跋涉的记忆……每一点每一滴,都可以经过人创意地经营,变成人生的经典。
我继续想着这个故事,感觉到天天进行着教育反思,天天写一点自己当天的智慧,其实就是自己在拉长幸福,是自己在催促自己成长,在催促自己,庆贺自己每一天的成功。我一直想进行教育反思,书写教育随笔的创意太好了,她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教育幸福路。
所以,阅读完这个故事,我越来越明白,教育反思与教育随笔是我们自己在拉长幸福。愿每位老师都拥有着这份天天能够拉长的幸福。
二、关于学生课内习作与课外习作的问题
(一)看一看苏教版关于课内习作的安排
哪些内容为课内习作?
应该说每一单元的习作应该是课内习作,苏教版从第二学段开始安排,至第三学段结束,共58次。
这四年的每册习作次数是:
三上8次,三下8次,四上7次,四下7次,五上7次,五下7次,六上7次,六下7次
另外,从三年级开始,还在多篇课文及练习中直接用“写”(不是写字,而是写片断等)安排的内容,也应该属于课内习作,四年共安排80次:
三上安排了9次:
1、练习三:学用字词句的第三题:“请选择上面一种植物,说说它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2、练习四:学用字词句的第三题:“能为你的画配上两句诗吗?可以引用名家的诗句,也可以自己写。”
3、练习四还有“说说写写”,即让学生学习写留言条。
4、《“东方之珠”》一课的第四题: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
5、《石榴》一课的第五题:品尝一种水果,并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6、练习五的学用字词句的第三条: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别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别称?先讲给同学们听听,再写下来。
7、《航天飞机》第四题:根据课文内容,为航天飞机写一段自我介绍。
8、《孙中山破陋习》课文第五题:什么叫“陋习”?问问周围的老人,以前生活中还有哪些练习?把你了解到的写下来。
9、练习八安排了一次“说说写写”,引导学生写请假条。
三下安排了9次:
1、《长城和运河》第四题:观察课文中万里长城或者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写一段话。
2、《庐山的云雾》第五题: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
3、《微笑着承受一切》第五题:你敬佩桑兰吗?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然后写几句话表达你的敬佩之情。
4、《雪儿》第五小题:默读第四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述“我”和雪儿告别时的情景。
5、练习六的处处留心:这个小没加标点,你能读吗?试试看。
6、练习六这一单元安排了一次“想想做做”:按要求调查、填表,然后向大家口头汇报调查结果,并说说你对学校今后弛化的建议。
7、《恐龙》一课的第五题:搜集有关恐龙的图片,模型及文字资料,在班级展示。再把你最喜欢的恐龙介绍给大家。
8、练习七的处处留心中的第三题:用几句话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但不要写出花名),让同学们猜猜它是什么花。
9、练习八的处处留心的第二小题:你是喜欢“三人小伙伴”呢,还是喜欢“三个小和尚”?为什么?用几句话写下你的想法。不会写的字可以查字典。
四上安排了:10次
1、第三课《古诗两首》的第五题: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2、《秋天》一课的第四题:选择诗歌中所描绘的一种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将描绘这种景象的诗句写成一段话。
3、练习一“处处留心”的第三题:“小芳参观动物园后写了一篇日记,她对其中的一段总感到不大满意。你能帮她改一改吗?”
4、《虎门销烟》一课的第四题: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写一段话。
5、练习二的第二题:写出你家的地址和走法,并画一张示意图,要让老师很容易就能找到你的家。
6、《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的第五题: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7、《明天的太阳城》一课的第五题:明天的新型城市——太阳城,可真是一个美妙的世界。请你联系课文内容,以“游太阳城”为话题,写一篇想象日记。
8、练习五学用字词句第二小题:“你觉得小主人会怎么说,将小主人的话补下来。”
9、《诚实与信任》一课第四题: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诚实与信任”作题目?想想看,还能换个题目吗?
10、第八单元的《古诗两首》第五题: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将《江雪》想象成一幅画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四下安排了14次:
1、第一单元的《古诗两首》第四题:诵读《春日偶成》,细细体会诗人春游的快乐。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2、练习一处处留心:第三小题:观察下面这幅图写一段话。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太阳、闹钟、小鸟”写得更生动些?写好了,再有声有色地诵读一下。
3、《人类的“老师”》第五题: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文字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
4、练习二的处处留心第一题:爸爸带小芳坐了一次磁悬浮列车。下面是小芳跟爸爸的对话。先读读,再加上标点。
5、练习二还安排了一次“说说写写”,根据提供的《受骗以后》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6、《三顾茅庐》一课的第五题: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7、《鸟语》一课第四题:仔细观察一种你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
8、《天鹅的故事》第五题:你在生活中,或在电影、电视中,看见过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9、练习五处处留心的第二小题:选一种你喜欢的,抓住特点创作一则谜语。第三小题:让爸爸、妈妈猜猜你创作的谜语。
10、《特殊的葬礼》一课第五题:在葬礼上,菲格雷特总统的讲演饱含着深情,动人心弦。请你根据课文内容,试着写写这篇演说辞。
11、《沙漠中的绿洲》中的第五题:仔细观察题头的照片,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课文中的词语可供选用。
12、《云雀的心愿》一课的第五小题: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先有条理地说说,再写下来。
13、练习六:处处留心第三小题:大家来开动脑筋,帮助小芳编顺口溜,看谁编得最合理,编得最有意思。
14、《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第五题:“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
五上安排12次:
1、第一单元《古诗两首》中的第4题:体会《访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
2、练习一的语文与生活第1小题:读读下面的诗句,你能模仿这两节续写下去吗?看谁续写得多,续写得好。
3、《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的第3小题: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
4、练习三中的“诵读与感悟”:你可以在第四小节后续写几节,如“河流的幸福……”、“蜜蜂的幸福,……”、“小鸟的幸福,……”、“我的幸福,……”等等,将自己续写的部分跟原作连在一起诵读,感觉怎么样?
5、《在大海中永生》一课的第5小题,搜集邓小平爷爷的一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6、《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的第4小题:请你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
7、《莫高窟》一课的第4小题:给这篇课文写段落提纲。
8、练习五,语文与生活的第二小题:《莫高窟》一课,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写得很具体,你能模仿课文的写法,将家乡的某处自然景物(或名胜古迹)写具体吗?
9、《诺贝尔》一课的第4题: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10、《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的第4小题:写一篇读后感。
11、《清平乐?村居》一课的第5小题: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12、学与做(1):有关姓名的习作:
下面两个题目:任选一个你感兴趣的来写:
(1)你的大名叫什么?小名叫什么?是谁给你起的?为什么给你起这个名字?在名字的背后是不是还有一些故事?我们就以“说名道姓”为题写一篇作文,怎么样?
(2)一天,小灵通乘飞机去“无名国”旅游。一上飞机,小灵通就向空姐打听:“我们去的地方为什么叫‘无名国’呢?”空姐笑着说:“说来有趣,这个国家的人全都叫一个名字——无名氏,所以这个国家就叫‘无名国’了。”……请以“小灵通漫游‘无名国’”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看谁的想象最奇特,写得最有趣。
五下安排了8次:
1、《早》一课的第4题:学习第3自然段,写一个你熟悉的处所。
2、练习一:语文与生活第二小题:这几则字谜,你猜对了吗?它们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第一则是用了形象化的描述;第二则是用了“转转盘”的方法,巧妙地借用了偏旁表义的造字规律;第三、四两则,都是一半描写字形,一半影射字义,编字谜当然还有一些别的方法。可能你会说,这样的字谜我也会编。好,不妨试试,从下面几个字中,任选一个来创作字谜,也可以选别的字。
①哭②休③盯、灯、钉、叮④笔⑤众
第三小题:创作好了,同学之间相互猜猜,并请他们提提意见。
3、《梦圆飞天》一课的第4小题: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神舟号”飞船的信息?将你搜集的信息整理一下,与同学交流。
4、练习四,语文与生活第三小题:给小芳的这篇日记加上标点符号。
5、《月光启蒙》一课的第4小题:你的家乡有民歌童谣吗?收集几首读给同学听听。
6、《谈礼貌》一课的第3小题:选择一个能说明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7、学和做(2)小小调查:
任选一个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并将结果用文字或图表等形式反映出来。
(1)家庭要注意改掉不良的用水习惯(如洗脸或刷牙时,一直让水流着等),就能节水70%左右,调查一下,家庭还有哪些浪费水的不良习惯?
(2)农田灌溉时,经土渠输送,沿途损失的水量一般要占到输水量的50%-60%。怎样才能提高水的利用率,减少水的浪费呢?可以访问有经验的农民或水利技术人员。
(3)自行设计一个有关节水的调查研究方案。
8、学和做(2)编写公益广告
下面是几条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读一读,再试着自编几条。
六上安排了9次[统计的是送审本]:
1、《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的第五小题:仿照这首诗的第2至第6节续写几句,以抒发你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爱之链》一课的第三小题: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3、练习三语文与生活:引导学生修改作文草稿。
4、练习四语文与生活:第三小题:你们那个地方有这一类的俗语吗?搜集几条,跟同学们交流交流。
5、第五单元的《古诗两首》第四小题:展开想象,说说《望天门山》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然后把它写下来。
6、《给家乡孩子的信》一课的第三小题:读巴金爷爷的信,你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
7、练习六的语文与生活:第三小题:你能试着补充相声中省略掉的内容吗?
8、《学与问》一课的第3小题:搜集一个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与同学交流。
9、学和做(3):读报和剪报
六下安排了9次[统计的是送审本]:
1、练习一的“语文与生活”中的第三小题:你的房间里一定有许多你喜爱的东西,什么玩具啦,储蓄罐啦,小书柜啦……你在上学的路上,一定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事物,如车辆啦,红绿灯啦,花啦,草啦……你能把这些事情写一写,让它们活起来,跟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吗?写完后读一读,是不是觉得很有趣?
2、《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的第三小题:展开想象,说一说40年后,美穗子和她的全家专程前来看望聂将军时的情景。有兴趣的可以写下来。
3、《词两首》一课的第四题:想象《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4、《螳螂捕蝉》一课的第五小题:根据课文的内容,合作编演一出简单的课本剧。
5、练习五的“语文与生活”的第二小题:皇甫东打算开个超市,请你帮他起个新颖而又有意思的店名。起个什么店名好呢?谈谈你的创意。
6、《广玉兰》一课的第四小题: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用一段话写出它的特点。
7、《莫泊桑拜师》一课的第四小题:观察课间十分钟同学们的活动,抓住特点写一段话。
8、《理想的风筝》一课的第三小题:课文中有许多地方写得细腻感人,试找出几处读一读,并写下你的感受。
9、《学和做(4)》:我的成长册。
苏教版安排了习作的次数共138次。孩子写完了这138次,应该说对习作有着一定的感觉,也应该能够喜欢上习作。这138次的习作质量如何保证?应该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应该关注的。事实上,不管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应该关注这件事。
(二)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课内习作?
从当前的小学习作教学来看,我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课内习作,而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一种习作,这一形式是否科学值得我们研究。
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课内习作,对课外习作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如果从标准上来看,我们应该做好这个底线,应该让我们的孩子最起码的喜欢上课内习作,课内习作的质要保证。但我们的学生不喜欢习作,恰恰就是从不喜欢课内习作开始的,这是为什么呢?
我个人研究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我们老师没有真正研究什么是课内习作,因为我们没有反复研究这个词,没有从“课内习作”的角度设计任何一课,这种没有课内习作之思维的习作课,可想而知孩子怎么可能喜欢上习作课?
课内习作应该是教师引导唤醒、学生草稿、修改、誊写、批改、讲评等等这些环节全部在课内完成的。但事实是这样吗?每位语文老师可以反思自己多年来的习作课堂,看看有几次习作,这些属于课内习作的环节全部在课堂内完成的?比如,语文老师有个共识,说自己许多时间用在批改作文上,写批语上。这些在课堂之外的工作的确是我们中小学教师的烦恼,并且还在一直使用着的“烦恼”。事实上,就是因为这种批改,使得孩子害怕了习作。这种延迟评价,没有带来孩子对习作的喜欢,却滋生了孩子的许多无所谓。有人会说就那么两节课能够完成这些任务吗?这些环节可以全部体现吗?通过我个人的实验,可以达得到,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每一个环节。对于课内习作来说,关键是减少我们无所谓的指导,关键是孩子写过后如何修改,关键是我们用什么简单的方式在课堂中评价全体学生的这一次习作。在指导方面,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简洁明了,二分钟结束;在修改上,我的方法也是非常简单,就是让学生大声读自己的作品,用上十分钟的时间读自己的作品。10分钟的朗读,我可以听五六位同学的,其实这五六个学生的评价我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评价基本成型。大声读完后,孩子自动修改其实也就完成了,誊写起来也就快了。孩子一边誊写,我一边巡视,简单地完成一些同学的评价,其实就是用上优与星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激励性评价。两节课完成了习作,下课后孩子可以尽情地玩了,他们不会再有那种毫无价值的等待。
2、我们对学生的文章质的要求太高了。因为我们的期望值太高,导致学生不能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话去写。多少老师喜欢那些“美文”,喜欢那下不是课程标准规定下的美文。因为这种喜欢,所以在课堂上总会用这种喜欢来引导,就是因为这种错误的引导,使得学生不敢下笔,这就浪费了许多时间。孩子距离美文的距离太远了!他们不敢跳,因为怎么跳也难以摘到那个苹果,这就是当前习作课堂的非常大的错误点!这也说明我们的老师根本没有真正的研究课程标准,不知道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习作有什么样的要求。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很具体的,是非常明确的。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说得多清楚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根据生活需要,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来写就行了!”
3、没有对整个的十二年的写作目标及要求做基本的思考。肯定有老师这么说,我只不过是名小学语文老师,我把小学阶段的了解就行了。我也非常理解这种认识,如果我们真正吃透了小学阶段的这些要求,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当然在我们吃透了六年的习作要求,如果在空闲之余研究一下第四学段的,及高中阶段的要求。我觉得小学语文老师的思维一定能够打开,更有利于我们把前三个阶段的任务完成好。在此,我将十二年的书面表达的要求放在这里,大家可以看一看,想一想,整体地思考是不是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开展课内习作教学?
第一学段的要求: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第二学段的要求: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第三学段的要求: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第四学段的要求: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我想大家都十分清楚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总目标是从五个方面“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来介绍的,在这五个内容中不像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那样表述。在具体的要求上,是从必修与选修上,各从两个方面表述,一是阅读与鉴赏,二是表达与交流。
这是必修课程“表达与交流”方面的要求: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植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5.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6.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7.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8.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
9.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朗诵文学作品,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在选修课上的要求分别是:
在“诗歌与散文”的选修上提出:“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在“小说与戏剧”的选修上提出:“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剧本,相互交流”;在“新闻与传记”的选修上提出:“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对资料进行核实、筛选、提炼,尝试新闻、通讯的写作。”、“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在“语言文字应用”的选修上提出:“阅读应用文,能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能根据需要,按照有关格式和要求,写作应用文,力求准确、简明、得体。在学写应用文的过程中,培养对事负责、与人合作的精神和严谨细致的作风。”在“文化论著研读”的选修上没有对写作提出具体的要求。
在“表达与交流”上提出了如下的建议: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也可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应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也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学习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
(三)课外习作的现状是怎样的?
孩子对课内习作的讨厌,其实直接影响了课堂之外的写作。关于素质教育的讨论,大家都清楚一句话:“什么是素质教育?把学校所学的东西全部忘掉,剩下的就是素质教育。”其实这句话同样适合于我们对学生写作素养评价与签定。学生是否养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写作素养?是否真正爱上了写作?其实把课内写作全部训练后,让他们忘记之后,能够天天写起来了,根据自己的兴趣写起来,这就说明这个人已经拥有了写作素养,已经会用写作之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心灵世界。
因为课内习作变成了课外习作没有引起老师足够的重视,使得孩子没有足够的独立自主的写的时间,课外习作其实只成了极少人的专利,从全国来看,课外真正写起来了的,屈指可数!
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日记写作,孩子真正发自内心写起日记,天天写着日记的学生有几人?全国性的数据我们难以准确的表达,其实我们身边学生是否拥有这一素养,语文老师应该是非常清楚的。可以这么说,一个班级能有一二个人坚持写下去的,就算不错了!多少学生是三分钟热度?
全国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早就说过,如果一个人能够坚持写十年,一天写上个千字文,一定能够成功。朱教授还根据自己的这种理想观,创办了以这一理想为主题的“保险公司”,并且欢迎全国各地的师生为投保,目前没有一人来投保。这说明什么?说明人难以坚持,难以天天做某一件事。
课外习作,只要孩子天天写了,真正的喜欢写作才会出现。课外习作,课程标准没有要求。这种自主写作的引导,科学引导,需要做的事看似很多,其实是非常简单,关键是战胜自己,让自己真正的天天写。
我自己研究这个课题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觉,课外写作是多么的重要,这是一个还没有进行着实验的课题,甚至没有人敢去实验的课题。
(四)如何真正地完成课内习作之任务?
1、读懂所有的课内习作教材,并且针对每一篇为自己设计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方案来。关于这个问题,我已经做及即将做的三件事:一是把苏教版小学习作教材全部以千字文的方式分析一遍;二是以整册形式研究习作;三是为每一次习作搞个教学设计,做出一本像样的书来[第三件事,我正在与网上朋友一起做]。
2005年底,我已经将苏教版的习作教材以千字形式写完了。对于我个人来说,对整套习作教材也不熟悉,在过去的教学中往往也只是重视一课课的思考研究,每一次习作训练在整个学段、整个小学六年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并不清楚。而做了这个课题,才感觉到这样对待教材肯定不能完成这个课题既定的任务,“让100%的学生喜欢习作”也只能是一句口号,让人笑谈的口号。为此,我开始了教材的阅读,一天读一次习作,一天写上千字解读文章,利用两个月的时间把整套习作教材读完了。
2005年8月的《人民教育》发表了第二件事;
这里简单说一说第二件事怎么做?
大多数的学生害怕作文,让作文教学变得难了,可以这么说,对于我国中小学老师来说,谁能突破这道防线,谁能创造出一条让100%学生喜欢写作的引导之路,谁一定是了不起的功臣。西方文学家认为,文学为“人学”,得出这个哲学问题,其实源自古希腊神话“斯芬克斯”的形象。对于希腊神话中的斯芬克斯之谜,是世界各国都熟悉的一个故事。斯芬克斯有美女的头,狮子的身,她蹲在一座悬岩上面,要求过路的人猜一个谜,猜中了,她就自杀,猜不中,就要给她吞吃。她已经吞吃了许多人。这一天,俄狄浦斯爬上了斯芬克斯所蹲踞的悬岩,斯芬克斯问他:“在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两只脚走路,晚间三只脚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的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候,正在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这是什么?”俄狄浦斯听了这个谜语,好像全不觉得为难:“这是人呀!”他回答说,“在生命的早晨,人是软弱而无助的孩子,他用两脚两手爬行;在生命的当年,他成为壮年,用两脚走路;但到了老年,临到生命的迟暮,他需要扶持,因此拄着杖,作为第三只脚。”听了俄狄浦斯的回答,斯芬克斯失败了,于是不得不从悬崖上跳下摔死。西方文学家从这则神话中认识到“人学”,沿着“人学”之路探讨,为中小学生找到一条写作训练方式,那就是张扬自我,在写作始终不忘记“我”的存在,找到“我”、认识“我”、天天用好“我”。由此,写作变得简单了,变成了每个人都能有的生存技能。这个“我”的全部解读、多元解读就是斯芬克斯写作之谜的谜底。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与西方的这种认识有着显著的不同,“代人立言”的写作之风千年盛行,所以假、大、空的文章,迎合人的文章,成为了学校“永不消失的电波”。大量的调查,让人惊讶!95%的中小学生不喜欢写作! “写作教学必须改革”的号角,其实早已经吹响,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依据《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上有了重大突破,用“我”这个谜底编写教材,指导教师遵循学生写作的需要引导全体学生爱上写作。下面,综合分析三年级上的习作教材、以模块思维整体设计,让全体学生走好习作教学的第一步、第一学期。
(1)教材文本解读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学段安排“写话”、第二学段、第三学段安排“习作”,第四学段安排“写作”。从课程标准来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习作教学上用的时间最长,当然作用也最大。苏教版第二、三年段的习作教材编写,也就本着这个重点而编排。苏教版习作教材打破过去的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模式,全方位转移至话题作文,让孩子用好“我”能说、会说、能写、爱写。
学生的习作能力是通过四年八个学期的训练完成的。四年期间,习作能力可以用“15条规定来概括”,即第二学段习作的8条规定、第三学段的7条规定。三年级第一学期,又是习作教学的第一学期,是第一学段写话向习作教学的过度期,所以这一阶段的教材编写、课堂教学非常重要。如果教材编不好,不能符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将意味着学生一接触习作就丧失了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国标本苏教版三年级上习作教材已经定型,我们从哪些方面来理解这些内容呢?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有着8条要求。这是整个第二学段的要求。而第二学段的习作教材并非按照“一次习作解决一个问题或者重点遵循某个要求”的方式编写,而是综合8条内容,螺旋上升,最终达到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规定。而这8条规定中的“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等在每次习作教材中都有明显体现。
一是写自己做过的事。每位读三年级的孩子,一定动手做过许多事,肯定能够写出来。习作一,编者用每位儿童都能懂的话语给出作文的“定义”,并引导学生轻松把自己“试着”做过的事(起床、洗脸、刷牙、打电脑、招待客人、和小朋友玩……)写下来。其实,苏教版一年级的第一篇课文是《人有两个宝》(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第一次习作引导学生想自己的做,用自己的手来写做过的事。不就是引导学生懂得习作就是一种创造吗?首篇课文与首次习作呼映相联,学生一定能够快乐享受习作带来的创造之乐,也一定会产生习作的那种兴奋。
二是写现在的自己。习作二是《我的自画像》,自己画自己,自己写自己。其实我们观察学生写作的全过程,你会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写作过程中没有兴奋点。而这一次习作,孩子们特别兴奋,对着镜子画自己,多快乐呀!自己怎么画就怎么写,画好、写好还要张贴在黑板上,全班同学都兴奋地跳了起来,这种幽默给予孩子的习作兴奋,肯定能让学生喜欢上写作。
三是写合作自己的兴趣喜爱。习作三,编者为学生提供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有树的黑白线条画,很明显这幅画缺少好多东西,用孩子的眼光他们也会发现这些缺少,比如画中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缺少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看到这些,想到这些,话题不就有了吗?学生是习作的主人,他们会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会把自己的喜爱加到这幅画中,如此孩子的习作兴奋点就自动产生了。而这幅画,是编者与学生共同完成的,老师引导着,让学生站在编者的肩上行走,写上自己为什么要加上这些动物,不就是让孩子的兴趣得以更充分的展现吗?不是让学生在习作中享受自己的发展吗?
四是写自己玩中发现。任何一个孩子都喜欢玩,因为玩属于孩子。在教室里做得久的孩子更喜欢玩,更喜欢出去。秋天当然是一个玩的季节,比春天更有玩的东西,因为秋天的世界有着果实累累,有着更多的颜色,有着更多迷人……习作四,就是让孩子主动走出校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然后选择一处景色写下来。孩子的眼睛是非常亮的,他们发现到的世界与成人不同,因为是他们的发现,所以他们会高兴地叫起来,会默不作声的收藏,会邀请同伴来观看……习作的兴奋点在玩中产生,写起来自然轻松、快乐。
五是用积累、资料习作。习作五,是让学生通过查资料的方式为自己喜爱的动物设计名片。以前的作文教学,很少有人重视资料的正确使用。有些老师甚至认为把一些材料直接用到文章中属于抄袭,其实借助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学会使用资料,明白自己手中资料或者以后所获得的资料如何使用。
六是写自己喜欢的。这是一种爱,这是一种感恩,这是一种引导学生用文字来感恩,这是引导学生与自己的喜欢对话。习作六、习作七就是引导学生写用第一人称写写小小说明文、编童话、编故事。这也是孩子愿意做的开心事。
七是写研究报告。孩子背诵了很多诗句,这些诗句出自哪首诗?谁写的?哪个朝代的?这些诗句什么意思?通过自己的研究,结果是怎样的?三年级上册教材,已经用过两次了,调查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这次习作,他们非常兴奋,原因就在于他们喜欢“研究”一词。我们不要以为孩子小,孩子不少,他们渴望着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西方的许多国家来说,研究报告这种写作方式实际是从孩子上小学一年就开始了,就引导他们走进图书馆去读书研究。
三年级上册的习作教材,主要是由这八次习作组成。当然并非仅仅的这八次就能让全体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规定。教材编者非常重视一些小练笔,引导学生以“小曲要天天哼”的思维来习作。比如,多篇课文学习后有小练笔,在第14课《东方之珠》课文教学后,要求学生仿照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在学用字词句中有小练笔,练习4的“学用字词句”中有这样一题“能为你的画配上两句诗吗?可以引用名家的诗句,也可以自己写”,练习五“学用字词句”中有这样一题“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别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别称?先讲给同学们听听,再写下来”;而8次口语交际其实也与习作练笔有着联系。当然,在研讨教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8次习作均为学生习作训练的起点,也就是说每一次习作结束,不是一种完结,都是一种唤醒,即唤醒孩子沿着这个起点奔跑,因为自己的世界太丰富了,自己要做的事太多了,世界许多东西需要我们去研究、发现。如果学生能从八次习作训练及多次小练笔中,获得这个灵感,习作起步训练的任务就完成了。学生对习作的兴奋感就会自动延续。
(2)学情分析
关于三年级学生的情况分析,大多数老师有着极其普遍的思维,即孩子太小,孩子缺少生活经验,并且认为这是学生害怕写作的原因。在写作教学研究中,引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写作源自生活”。想到这些,我个人认为,这是成人以成人之思维看待孩子的表现,通过笔者的研究,感觉这种认识、这种片面理解,才是学生害怕写作的重要原因。孩子不缺少生活,孩子不小,三年级的孩子就是三年级的孩子,怎么能说其小呢?所以,笔者认为,第学期的习作教学,我们首先要打破传统的认识。教材的编排、教材的内容选择,其实充分肯定了孩子的生活经验与孩子的年龄是相匹配的,根本不存在生活经验的缺少。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什么?我们可以从苏教版四册教材来寻找。一是识字与写字:苏教版编排了1428个字让学生认识,会写的字是958个字。我们常说,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孩子认识了这么多的字,就是在自己的头脑中储存了接近1500幅画,这么多的画,孩子有了这么多的画,我们还能说他们缺少生活吗?二是阅读:仅仅课文就学习了84篇。笔者常说,每篇文章都是一个起点,每篇文章都会有精彩走进学生的心灵,每篇文章都会给学生留下冲动,每篇文章都会把学生的那扇窗打开。84次找开,84个起点,学生肯定早已经奔跑,从这一点,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孩子的生活是丰富的。三是写话:主要安排在“学用字词句”(这也是第一学段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共30次;四是口语交际:共30次。两年30次的写话与口语交际,内容肯定是相当广泛,一定涉及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在这么多次的对话中,“生活”一词肯定不再陌生。另外,教材还安排了30次读读背背,有成语、儿歌、古诗、名言警句。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三年级孩子不缺少生活,他们知道的世界不少,大脑中储存的信息不少。其实,这一切的组合,老师巧妙的引导,让孩子有着习作兴奋点,每位学生自然会生成许多文章。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用“不知哪片云彩会落雨”来引导老师重视孩子的生活积累。孩子们有了这么多,到了三年级应该有着滋润禾苗的雨水降落。
现在好多学校非常重视孩子的写话,比如我校一二年级学生,每周都有三节专门的读写课,也就是有独立的写话时间。一个学年下来,每位学生最少写了100篇自己的话。我们还引导孩子父母将其自己孩子的写话装订成“书”。有着写话的成就感,对于习作的爱,也会变得简单。
三年级的学生,还缺少什么?笔者认为,一是缺少思考,二是缺少兴奋,三是缺少对自己的认识。低年级所学的内容相对来说简单,需要孩子独立思考的地方很少。而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同样也不复杂,现在三年级的阅读教学,学生读了很多遍,教师设计一些问题,学生读读课文就能够解答,几乎不需要多少属于三年级学生的深入思考。阅读教学中的这种状况必然影响着习作,因为习作是离不开思考的,尤其是用自己的大脑深入一点思考(笔者将其称作属于三年级学生习作模块的深入思考)。在兴奋方面,三年级的学生缺得很多。低年级的训练,不会把“兴奋”纳入到课堂,因为孩子本身好玩、好动,老师要有专门的组织教学,抑制孩子那种不属于课堂学习的兴奋。所以到了三年级,大多数学生在这种长时间的抑制下兴奋点少多了。笔者认为,兴奋点少了,习作教学也变的难了,因为只有产生了兴奋,那种爱才会随之“爆发”式的产生。什么样的信息能够让三年级学生兴奋起来?是有意义的素材还是有意思的素材?当然答案应该是有意思。但是,我国各个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文上,多数是“有意义的内容”,严重缺少“有意思的内容”。可以说,阅读教材中的有意思内容太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奋产生。没有兴奋,其实就是没有热爱,就不会产生对习作的那种爱。所以,在这一点上,苏教版在习作教材的编排上,还是特别重视“有意思”,让他们在“有意思”中兴奋起来。关于缺少对自己的认识,这也是三年级学生非常典型的问题。不仅仅是孩子,我们许多成人也存在着“把写作游离于‘我’之外”的意识,认为写作不是自己的需要,认为写作是人的一种附庸。其实世界上任何一部世界名著,任何一篇美文,都在写着“我”,或用着“我”来写。所以,三年级语文老师应该认识到孩子的这种缺陷,应该引导他们全方位地认识“自己的存在”,初步认识“自己的价值”,让“我”飞翔于每篇文章之中,达到这一点,任何害怕都不复存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三年级是非常关键的时期,会出现马鞍型变化。即小学低年级成绩好的学生可能会变差,成绩中下等的学生会变好。因为这个年龄段是孩子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初步转变期,转变正常,思考能力就正常,反映在习作训练上就是表达有序、交流无障碍、能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能自我修改。所以,在这个时期,要对那些转变不正常的孩子有着特别引导,比如多提供具体场景、图片、鼓励他们说起来,慢慢地写起来,不要求快,不要求语句多么精彩,只要求他们一步步地写起来,真实就行。这样就能让全体学生喜爱习作了。
(3)教学目标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习作的总的目标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是迄今为止国家对小学到初中阶段写作教学目标定位最低,要求最简单、最明确的表述。中小学写作教学是打基础的习作阶段,定位过高,贪大求全,是不利学生入门的。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定位,最值得注意的特点是重基础,小而实。抓住最基本的写作要素,制定最起码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起码的写作技能:一是对习作内容只要求“具体明确”;二是对语言运用只要求“文从字顺”;三是对表达技巧只要求根据“日常”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这就是说,只需具备最基本的认识基本功、语文基本功、应对基本功,不设任何多余的限制障碍,不提任何盲目拔高的要求。另外,还有三点值得我们关注:一是重情感态度,把懂得为什么而作,对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放在首位;二是重过程,强调学生自我的观察、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重视取材、构思、起草、加工修改等环节;三是提倡自主写作、减少束缚,鼓励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
(4)整体构思与习作课堂设计
对于三年级习作,我个人认为要“开好头、走好路、收好尾”。“开好头”就是第一次习作要站在整个小学四年习作教学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写好这次习作。“走好路”就是以后的每一次习作都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每位学生产生习作的兴奋点,让学生走好。因为一步走不好,必然影响以后的教学。比如习作二《我的自画像》,如果这一课孩子的兴奋点没有产生,孩子不愿意画,不愿意写自己,肯定影响三年级下及四、五年级的习作因为三年级下的习作二就是为同学、老师、父母画像,并写成小文章。像习作五为动物设计名片,如果这次习作查资料的问题没有让学生产生查的兴趣,感受到设计的快乐,肯定影响三年级下册习作5查找每年节日资料,并介绍节日的习作。所以,开始走好每一条路,成功走起来,以后的路才能走得更好,才能享受到路中的一切幸福。“收好尾”就是三年级下最后一次教学,因为这是一篇研究报告,这个尾如果没有收好,“研究”一词没有成为孩子的所爱,让全体学生爱上习作肯定大打折扣。
三年级上册的八次习作各自有着独特的功能,应该说每一次习作都要让全体学生达到要求。下面,我就头与尾的两次习作说说怎么设计教学,才能让学生顺利度过习作教学的第一学期。
三上第一次习作:《今天我们写作文啦!——习作一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写作文啦!请同学们跟着我大声说两遍“今天我们写作文啦!”
生:(齐说)
师:(出示一首诗)如果你认为自己被打败/不错/你一定会被打败/如果你认为自己未被打败/你就不会被打败/如果你希望胜利/却又胜不了/可以肯定的/你一定不会胜利/生活的战斗并不一定/由强壮或速度快的人获胜/但最后获胜的/一定是自信必然胜利的人。
(因为这首诗,是我三年级就让学生背诵的,所以学生会大声背起来)
师:我们马上要开始写作文啦,想想写作文,想想这首诗,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要有信心把文章写好!
生:我不怕写作文!
生:我一字能写好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习作自信心有着具体的要求。这首诗,整个三年级阶段每天都要用心背诵的,因为重复是一种美丽,重复是一种强刺激,重复是一种唤醒。这一设计,就是让孩子从一开始就不畏惧习作]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二年级“出版”的写话集,再次翻看一下。
(学生翻开自己的写话集,有的学生轻松读起了自己的“书”)
师:其实你们每个人这本“书”中的内容,就是作文。
[师出示教材中的一段话:“写作文并不难,只要你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有好多同学上学期的写话,就已经是作文了”]
[用孩子已有的世界,引入作文,孩子们自会得意洋洋,自然感觉到今天的习作并非新玩意,二年级自己已经做了。与学生原有状态建立联系,就是自动降低习作门槛,让学生一走进习作大门,就感觉到轻松、快乐]
[老师出示教材中的一段话:“今天我们就来试一试。写什么呢?起床啦,洗脸啦,刷牙啦,打电脑啦,执行客人啦,和小朋友一起玩啦……什么都可以写。”]
师:你知道“什么都可以写”是什么意思?
生:只要自己做过的事都可以写。
生:只要自己看到过的东西都可以写。
生:我与爸妈在一起玩,也可以写。
…………
师:哪些同学愿意写自己的起床?自己的洗脸?自己的刷牙?……
(学生举手,分组讨论怎么去写,老师也选择几组参与讨论。)
(教师参与“起床组”讨论)
师:你们准备怎么写起床?
生:我以前是妈妈帮助我的,现在是自己起床。
生:我起床可慢了,妈妈老是在那里叫。
生:我起床时,先是一脚把被踢开,然后一件件穿衣服。
生:夏天起床,穿的衣服少,起床最快,冬天最麻烦。
……
师:你们可以把这些都写入自己的文章吧。现在想不想写?那就赶紧写起笔来写。
[在讨论中,孩子的习作兴奋点最容易被激发,一旦出现兴奋点,老师应该立即引导他们写起来。]
[同学们开始写了,我也在讲台前写了起来]
[老师在课堂中已经习惯了巡视,老师说同学们可以写了,老师随机也就走了下去,左看看写的是什么,右看看写的是什么,不时还指手画脚,让学生马上改掉。看似这是一种非常负责的教学行为,其实这是干扰学生习作的表现。笔者认为,学生进行独立书写状态时,他们需要“静”,不需要任何人、甚至拒绝任何外面信息。但长时间以来,老师们并没有给学生真“静”。此时,老师最好与学生同写。如果老师不愿意写,在讲台前休息也比巡视强。所以,在模块备课中,笔者强调这个环节不可忽视]
[十五分钟的时间,孩子们就写好了近一百多字的文章]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所写的就是草稿(板书),那么就大声读自己“草稿”,自己先读,然后读给同桌听,也可以同桌互换读。
[学生们读着自己的文章]
[师选择三篇文章大声朗读,并且也把自己所写的文章读一读。]
师:我想读了这几遍后,一定会发现一些小问题,那就改过来吧。
[生自改文章]
师:写自己做过的事多快乐呀!我想同学们肯定想把自己的快乐保存下来。最后,请同学们把文章誊清写到作文薄上。在誊写之前,请同学们看看课本,看看以前的三年级小朋友钱鑫、朱梦月是怎么誊写的。
[学生看书后,清楚自己该如何誊写]
最后一个单元:《从此做个研究生!——习作八教学设计》
[课前阅读设计]
三年级习作增加了研究报告,应该说是中国小学语文习作教材的一大创新与创新,这不仅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自由表达之要求,最重要的是反映出写作的核心训练内容——学会研究,而从国外小学母语教育的大量实验来看,研究报告其实比任何一个文体都好写。但对于中国小学生来说,这可是第一次,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教这一内容也是第一次。从前面两年的实验来看,一些老师对这一内容理解不透,并且认为这一内容超出课程标准要求,甚至有人认为这根本不适应小学来写,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习作训练并没有激发起学生习作的兴奋点,研究的魅力当然也就难以真正的体现。因为这是前七次课程改革的小学语文教材所没有的,为了让全体学生有着研究的信心,爱上研究,所以本次习作教学之前,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资料让学生阅读。
资料一:1997年高刚写的一篇题为《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这篇文章应该说在我国非常有影响,有多家报刊杂志转载过。本文讲述了他9岁儿子如何写研究报告的。他的儿子一入学就开始写《中国的昨天和今天》,接着研究《我怎么看人类文化》,还有一系列的研究报告。
资料二: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的片断。片断内容是黄全愈的儿子在小学二年级是怎么研究“蓝鲸”、“卡通画”的。
资料三:10岁学生高冀写的纪实作品——《“留学”瑞典》。文中讲述着这位小留学生是如何研究的?
资料四:澳大利亚小学生是如何研究的?比如三年级的学生就开始研究了“埃及金字塔”、“人的心脏”、“国家的管理研究”等。
[学生只要读完一遍上述材料,他们一定会感兴趣,因为四篇资料的主人公与他们年龄相似。这其实也是给孩子的研究信心。]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习作8”。
[一位小朋友有感情的读,我与其他同学边看边听边想]
师: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一读习作8,读完后想一想这次习作要求与上课前读过的那四段资料有相似之处吗?
(生静静地阅读后,小组可以先互相说一说,然后举手回答)
生:我发现都是写“研究报告”。
生:我发现他们都在研究。
…………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四篇文章写在外国读书的中国小朋友从小学一二年级起就开始写研究报告了,这次习作中的那篇范文说我们的小朋友也开始写研究报告了。(老师板书:研究报告)
师:你们能说出这五篇文章有哪些不同吗?小组间讨论讨论,可以在纸上列出一些不同。
[生讨论并列出一些不同]
生:研究的内容不一样,那四篇文章中介绍的小朋友研究了好多东西,比如文化、蓝鲸、中国、人的心脏,而这次习作研究的是诗句。
师:你感觉研究“文化”、中国、人的心脏难,还是研究诗句难?
生:从这四篇文章及习作八中的内容来看,都不难。
师:看来你的信心真足。
生:我觉得在外国读书的那些小朋友的难,而诗句较容易。
师:看来你今天一定能写好这篇文章,一定能研究好诗句。
生:在外国读书的小朋友研究的内容很大,不是小问题,而诗句其实是个小问题。
师:你认为诗句的研究是个小问题,看来你一定能够把这个小问题解决好。
…………
师:读过这些材料后,你认为研究报告哪些地方最重要,不能少?
[因为这个问题较难,他们可能不知如何下手?同学们先是静了一会,然后主动讲了起来]
生:我认为应该查资料。
生:没有资料就没有办法研究。
生:我觉得应该父母帮忙,没有父母的帮忙,恐怕难以研究好。
生:要到图书馆去借书。
生:老师要为学生推荐一些书。
生:从书中找到答案以后要写成文章。
生:写研究报告的时间很长,要多看书。
…………
[同学们说得非常认真,事实上大多数的同学都找到答案,那就是要多读书,多搜集资料。]
师:写研究报告,首先要知道自己研究什么?然后通过借书、阅读、思考去研究。答案找到后,问题研究了,当然就要把研究报告写出来。如果没有研究出来,没有找到答案,其实也可以把自己的寻找过程写出来,也是很有意思的,当然请大人帮助,也许能够更好的解决。对于一个问题,的确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写研究报告肯定与以前所写的文章不一样,一二两节课就能完成,研究报告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今天,请同学把自己会背的古诗拿出来,自己选择一句诗想办法研究研究。因为每位都背了许多诗,一定能够研究好。有的诗虽然大家会背也理解诗句的意思,但关于诗的东西还多着呢,不信你们研究后就知道自己的东西太少了。
[给学生一个星期的时间研究并写出报告。我也跟学生一样,研究几句,与他们比一比]
2、老师可以把每一次习作当作项目来做,并且引导学生以项目的意识来思考习作,就利于任务的完成。[项目的主动研究性特点,能够促使学生写起来]
建国以来我们的中小学生做项目的真少
“项目”意识的缺乏,必然导致孩子对习作的厌倦,我们现在的每次习作肯定没有项目意识,就是“作文”,就是老师所谓的导一导,学生写一写,老师读一读,改一改,评一评,最后学生看一看分,一次结束下次再来。哪有老师,哪有学生把每一次写作当作项目来认识的。我一直说,苏教版的66次习作安排,其实就是66个项目,假如我们都是以项目的思维来对待每一次习作,孩子怎么可能不喜欢?
三年级上册最后一次习作,我想每位老师都清楚上个学期发生了变化,将原来的“研究报告”四个字去掉。其实这是中国多套小学语文教材中唯一一套在三年级就让学生搞研究报告的。但去年宣告流产,为什么?因为使用这一教材的老师们普遍反映难度太大,学生做不来。其实这是最简单的习作,结果变成了难度最大,我一直想不通,这个难度最大老师是怎么得出来的?[就给现在好多老师在凤凰语文网上发贴说低年级识字量多了,不知这个多是怎么得来的?]本来用研究报告来唤醒孩子简单习作,快乐习作,说着开始做着项目习作,不是被学生忘掉,而是一线老师毁掉,多么的可惜!
大家非常清楚,我们的学生不喜欢写作,其实就是因为不会做项目。不会做项目危害有多大?从现在大学生就业观念,寻找不到工作可以看出。美国及西方一些国家的创业理念远远大于我们,这一思维怎么来的?就是因为从一年级开始就开始做项目了。比如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我们都可以看出来,一二年级的孩子是如何搞研究的。是如何从项目中自然会习作的。
比如三年级下册习作三就以可以用“发现”之项目来引导学生学习
从此用文章保存自己的发现
——苏教版国标本三下习作3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用好自己的眼睛”是非常重要的事。
2、初步感受用文章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引领学生走进“发现”之路,感受书写“发现”是好玩、有趣而富有价值的。
一、话题引入
师:请同学们自读一遍习作3,看看这次习作哪个词最亮?
(生读习作3)
生:“发现”一词最亮。
师:你们发现的很准。这次就是以“发现”为话题,让我们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为什么这样引入习作呢?我习惯于直接阅读引入,让孩子直接奔至话题之中,自主寻找到关键词,以让这个词尽快在孩子头脑中索绕。实践证明,这利于在下一步的思考中产生习作灵感]
二、假想引领
[话题作文是孩子喜欢的,但激发学生写好话题需要多方面的引领。本次习作引领,采用假想的方式,让孩子初步认识人的眼睛存在一定要好好的使用]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哈哈,每位同学今天是不是都带来了一双眼睛)!对了,还有几位小朋友还戴着眼镜,你们为什么要戴眼睛呢?
生:看得清楚。
生:因为近视了,戴上眼镜会看的更清楚。
师:人与许多动物都有眼睛,有的动物是单眼,还有好多动物是复眼呢,你们说眼睛有什么用呢?
生;看东西呀!
[在实践中,学生都说眼睛是看东西的。这是非常高度的概括,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回答的概括]
师:你们眼睛看到多少东西了?
生:太多了!
师:看到的东西有哪些是重复的吗?有哪些是不重复的?
(生回答)
[这是一个开放题,是让孩子搜索自己的过去,为后面的习作做好准备]
师:其实这就是你们的发现。
师:我想在写发现前,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我们是盲人,会遇到哪些问题。可以把眼睛长时间的闭上静静地想,然后以“假如我是盲人”为题写几个句子组成的小诗。
[生想并开始写诗]
[这是本次习作的热身练习。这将有利于孩子产生“发现”之灵感,正确对待自己的每一次发现,切实懂得眼睛的价值并用好自己的眼睛]
三、激情习作
师:睁开我们的双眼,大家书写着自己的假设,肯定会感受到“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从来到世界的那一天起,第一次睁开眼睛,就开始了眼睛的旅程,这窗窗户的打开,让我们享受到了世界的缤纷,看到了世界万物的不同,我想此时此刻的你们肯定在飞速寻找自己的发现,重新从自己的大脑中调取近十年来自己在这个美丽大世界中的信息。信息是不是越来越清晰,是不是越来越美了?请你们拿起笔,在草稿纸上快速书写吧。
(生开始激情书写自己的发现,时间20分钟)
[孩子有了诗的习作,其实已经进入书写“发现”的临战状态,此时老师应该顺水推舟。所以采用激情语言,让孩子打开自己的历史画册,文字自然就如泉涌一般]
[再者,我在孩子进入习作状态后,就立即停止了引导,并且停止课堂的巡视,让课堂静悄悄,决不干扰孩子。而我会在讲桌上与学生同写发现。有人说,对于差生来说,怎么办?我往往是在上这课之前,就给这些孩子提前辅导了]
四、交流发现
师:请同学们多多欣赏自己的发现。一定多读几遍,高声朗读自己的“发现”,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
[给学生近十分钟的时间朗读自己的文章,就是自己读,自己听]
[学生高声朗读自己的作品,其实是非常好的自我修改文章的方式。多年来,我们的习作课堂没有这个过程。许多老师感觉到批改学生文章非常辛苦。我想如果习作有了这个环节,我们的批改习作就不苦了,因为孩子通过大声朗读,许多毛病改掉了,文章相对来说比较好了,批改不就自然转变成了欣赏?累的心里自然不就没有多少了吗?]
师:同桌或者寻找自己的朋友,交流各自的发现。
(学生互相交流)
师:同学们想不想听听老师的“发现”,请你们帮助老师修改。
(师读自己的“发现”,让学生说老师的“发现”)
师:请同学们开始誊写文章吧。
[习作进入到这一步,就可以转向正式誊写阶段。学生誊写,老师可以巡视看看一些学生的文章,帮助修改部分内容]
师:同学们誊写完后,为自己的文章做出评价,为自己写个等第。同桌或者朋友间互换打个等第。
[课堂进行到这一步,学生自评、互评结束,其实老师对这一次的习作批改也变得简单了。哪些需要细评的,哪些不需要老师再评的,应该说很清楚了]
五、让发现成为习惯
师:今天同学们写了自己的发现。其实我们的每天都会有着许多发现。如果我们能够从今天起,每天用文字记录自己当天一个发现,一年就能够记录365个,这可是一本很厚很厚的书。如果坚持三年、五年、十年,一辈子,你肯定是发现大王。当然人人都能够做这个“发现大王”,关键要“坚持”,这就是“让发现成为我们的习惯”。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习作教材特别重视学生的发现。可以这么说,所有的习作话题都与发现有关,都与思考有关。这次专门的引导,等于给学生开个好头。在教学中,我深深地感觉到,开好这个头对孩子的一生有用。所以,把“让发现成为习惯”作为本次习作引导的关键,激发学生记录好自己,保存好自己的发现]
3、要引导每个孩子把自己全部的课内习作作品放在一起,让他们学会自己欣赏自己的作品。[这是一本很厚的书,是学生自己写的书。一本厚厚地书,孩子们真正拥有了,他们还会说自己不喜欢写作文?这件事,中国没有多少学校去做呀!]
我在凤凰语文网上发了个“写作应从写书始”的专题讨论。我说:中小学写作的问题的确非常多,语文老师都能数出一二。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学生对写作热爱程度总的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所以,好多“作文大革命”的呼声起来越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深感责任之重大。到底什么样的理念,什么的操作行动能够改变?自以为从小学开始引导学生写书能够改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写书,我提出以下想法,并开始付出实践:
(1)写作应该从写书开始
关于语文教学的“整体——部分——整体”之理论,语文老师是熟知的,因为小学语文教学法一书中有着专门的论述。但想来想去,感觉现在的写作教学模式是一篇一篇的教学方式,即每次写一篇文章,因为文题是不同的,好像并不关联。整个中小学阶段,其实就是靠着这一篇篇文章的书写来养成的写作素养的。这条路走了很多年了,这条路在新课程标准的教材中没有多大变化。这条路是不是科学的?是否需要变革?
我个人认为,这种一篇篇的习作模式其实是对两个“整体”的忽略,就是因为这种忽略,孩子们才难以爱上写作。我个人是怎么解释这两个整体的?第一个整体,是整本书,即引导学生写整本书,第二整体还是整本书,还是引导学生写整本书。有人会说,中间的部分的价值体现是什么呢?这种价值,其实就是因为有了第一整体的重视,第一个整体的训练,其价值的才会存在,孩子才感觉到写作是一种快乐,而这一训练的快乐获得,才能让后面的整体有着变得更美,学生才能产生写作的成就感。
只抓部分的教学,忽略两个整体的写作教学,看来一定要改。
(2)写作应该从读整本书开始
现在学生对作文选还是非常爱的,我也看过一些老师在学生考试前让学生背景几十篇规范的作文,以换来高分。这样的教学,如果学生能喜欢上写作,可以说是教育上的奇迹。如果孩子自己能天天读着整本书,老师也经常为学生大声读读整本书,一定能够唤醒孩子写起来。读整书本的时间远远超过读小文章,大声读整本书所用的时间肯定非常多,也就是说读整本书本身需要的耐性,需要坚持就有利于学生写起来。就是因为这种耐性与坚持的存在,才真正唤醒学生写的意识,就是因为整本书的那种思考感觉,丰富的内涵,才真正唤醒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去写……通过我过去两年的大声读书给学生听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引领学生天天读了,大声读一本本书了,孩子爱上写作,那是非常简单的事。这种引导是一种无声的引导,孩子们会暗自给自己较劲,主动写起来的。
当然,教师为学生读整本书,其实是一项重大的工程。但当前,我们许多老师不会指导学生读整本书,就是这种非常现实的原因,使得学生在写上变得越来越难。如果引导学生读整本书?我的设想是:
一是师生同读,津津有味地读是一种指导
二是教师大声为学生朗读,是一种指导
三是教师把自己的读书随笔呈现给学生是一种指导
四是为孩子设计并促进可持续性地记录自己的每天阅读是指导
五是能定期为孩子开读书讲座是指导
六是凭借孩子的兴趣开列书单是指导
(3)古人背整本书的做法值得思考
我们传统的母语教育是从背诵整本书开始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都是一本本书。背这些书有什么用?识字、写文、治天下……
现在的中小学生背诵的是什么?还会有哪所学校引导学生去背诵一本本书?背那小美文、小片断,怎么可能让孩子爱上写作?所以,我个人认为,让孩子背诵一些整本书,还是需要研究的。只要头脑中有几本书垫底,爱上写作是不要商量的。有人会说,这会增加学生负担的。我个人认为,我们在选择这种方式指导学生写作时,一定要正确认识“负担”之意。我一直非常欣赏苏霍姆林斯基的“减轻学生负担”的观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减轻学生的负担,就要让学生读超过课本四至五倍量的内容。其实引导学生背诵整本书的意思也就在这里。这就背不是硬背,而是引导学生多读书。孩子们被老师引导到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就没有什么负担可言了。爱上写作也难不到哪里。
(4)许多国家的学生写作是从写书开始的
美国的小学生一入学,学生是在图书馆度过,并且引导学生写第一本书,即《我的一家》,按照图书馆书的模式去做书、写书。现在的日本写作教材,不再像我们现在的教材那样编写,他们一个学期就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以书的形式来写。
有人会说,孩子这么小,能写什么书?有人会说,文章还不能写,还能写书,真是笑话,爬还不会能跑吗?对于这些疑问,我只是说,这些人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原因非常简单,就是他们根本不理解孩子,不知道孩子世界,是在用成人写书的思维结果、标准来衡量孩子,出发点的本身就是不正确,所以会有这些疑问。别把书看得多神秘,书的写法非常多,有图无文字的书有之,全文字的书有之,图多字少的书有之,图文参半的书有之,图少字多的书有之,多读书看到好文收集起来编成书的有之,孩子一定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写,我们应该相信孩子有着这种成熟心理。
(5)中国无书式的语文教材的确应该改
阅读多套新课程标准版小学、中学语文教材,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编者重视这个问题。其实选择一册或者几册书用这样的方式编写教材,可以让孩子轻松地度过人生非常有意义的写作历程。最近我在四年级进行了写《我的一家人》写书教学,没有一个学生不愿意写的,我说你们如果把这本书写好了,写其他文章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并且我引导他们要让自己的父母写序,多读给父母听,让他们提意见,帮助修改。我说,一定要天天写一点,坚持一年,你们这本书一定非常有意思。我相信,两个学期后,我教的三个班,一定能够拿出114本《我的一家人》书来。
(6)教师你会指导学生写书吗?
我想这个问题是简单的,也是复杂的。因为从现实来看,从师情来看,多数老师并非有过写书的尝试,所以对这项工程有种心里的抵触,自己不为,当然也就很难让孩子们也去为,甚至根本不知如何指导学生去为。因此,我个人认为,老师也应该思考这个问题。我个人也一直想,老师写写书也是简单的事,我们自己尝试这种简单之中的快乐后,自然也就引导学生去写。
每位老师对书的结构与组成不是陌生的,但因为我们读这么多年的书,也没有哪位老师指导过我们,所以我们也不想用这种方法去引导学生。当然我用这个题目作文,目的只是一种唤醒,既唤醒我自己去做此,也唤醒我的学生去为之。
我们老师如果齐声说,我会指导学生写书,那当然是非常美的情境。写作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这种指导是不能缺少写书的指导的。有了写书的指导,才能让每位学生爱上写作。
(7)写书传达给学生的是一种责任
我们都会有这种发现——孩子的写作上比作家厉害,他们写完就交给老师了,不管老师怎么要求他们去修改,事实上他们还是没有用心修改。但写书就不是这样。我这三个班学生现在都在写书,我每节课会随意拿着三四个学生的本子,直接读他们的部分文章,原文读,不作任何修改,这种方式非常好,他们自改的水平高多了。最近读来,发觉他们不再随意,而是用心写着,自己改着,并且还调动了父母、爷爷、奶奶参与。我想这是一种责任的教育,是让他们懂得写作其实是培养他们的责任,对自己与对他人的那种负责感。而这种负责感的培养,通过一本书的写作来训练,必然会有好收成,必然让孩子们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每一次劳动。
(8)如何指导学生写书?
我用百度搜索“如何指导小学生写书?”,找到相关网页3,630篇,但我看了许多篇,没有一篇真正谈这个话题的文章。难道指导学生写书真的不需要?难道这个话题是完全错误的?难道这件事不能很好地做下去,不值得做下去?这些问题看来值得我们思考。我也非常欢迎各位朋友一起来思考这件事,一起来讨论这些问题。因为我的心中一直认为,这种做法是非常好的,我坚信我的观点。当然要让这个观点成为教育教学行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这不是一句儿戏性语言。所以,指导学生写书的确需要我们深思,我本人是在实践中摸索着。
第一,指导学生编目录。比如,我让学生先设计自己从哪些方面写“我的一家”。学生会说写自己、爸爸、妈妈等,当然也有人说可不可以写自己家猫与狗写进去,我说当然可以了。所以这种指导孩子感觉到先列个目录是重要的,当他们列出一个目录后,自然感觉到要一篇篇完成才行。因为学生是第一次写书,目录的编写肯定有问题,但这种问题,我并不指出,让他们编多少写多少,写的过程中肯定会有灵感产生,然后再改再写。
第二,在他们感觉写不出什么时,通过讨论提供方法。比如孩子写自己的爸爸,往往像以前那样写一篇文章,这样写肯定有问题,一是写不长,二是写不出有意思的东西来。所以,面对这样的文章,必须认真指导。比如让他们多次访谈自己的爸爸,设计好题目去访谈,这样文章就变得有味了,书就有内容了。当然也可以引导孩子创造一种冲突,与爸爸产生一种交锋,这样也能让文章变得有意思。这里面的方法非常多。在实践中,一定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许多。
第三,就是如何让他们捕捉更多的景来写书。孩子写书往往点很集中,因此在指导中,我让他们放开,把全家人放在不同的环境中来写,放在不同的区域来写,这一切其实非常好办,那就是让孩子回家研究家庭里的照片,因为那里的世界相当精彩。
第四,关于序等的撰写。在指导中,我要求孩子请自己的爸、妈等来写。当然我也可以给他们写。
另外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指导,比如写完后的“出版”、“交流”等。
(9)写书能给孩子人生中最伟大的成就感
一本书不是一日写成,是一个人用大量的心血写成的。人生就是那么几十年,一年写上一本,也不过几十本,当然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这种每年写一本的思维,这个人肯定是非常了不起的。当然从整个世界来看,这样的人是不多的。
今天,我们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后,把这个理念告诉学生后,虽然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一年都写上一本,假如一个班中能够有一个人这样,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了不起的贡献。所以,我们每位老师可以从这方面来引领学生,争取创造出班级中的这个一人或者数人。
写书不一定要公开式出版,因为公开出版那是有难度的,但学生们把自己每年的书装订起来,其实意义与公开出版是相似的。
这一成就思维走入每一个班级,要求我们每位老师要坚定信念有着这样的思维。
大家一起行动,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结果。当然,我也会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空宣传着这一方法的好处。
(10)写书需要重复式的鼓励
其实“坚持”是一个习惯,事实上人人也都有坚持,对于写书式教学来说,更需要坚持。这种“坚持”我个人认为,需要重复式的鼓励。重复是一种幸福,特别是重复式鼓励。
孩子每写一篇,我们不要忙着看,我们给予孩子的就是鼓励,鼓励多了,与孩子在玩中写得到的真诚鼓励,孩子怎么可能放弃写书的事?
所以,在研究这个问题上,重复式鼓励,也是我们必须用的,必须思考的。何为重复式鼓励?重复式鼓励就是对学生每天的写,给予一种关爱式的、聊天式的、清晰成长式的语言激励,而这种鼓励决不是单纯的表扬,也不是虚假式的夸赞。这里提醒鼓励孩子写作中,千万不要给予不必要的物质刺激。
(11)写书能够解决现在的读写不平衡问题
现在的习作中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会读书,读了很多书的学生却不怎么会写文章,写的文章让老师不满意。针对这种现象,我个人认为:一是我们老师应该把习作的要求降到课程标准中来,二是用写书的方式可以解决。因为在读书时,我们缺少着这些书是怎么写的引导。我个人认为这种引导非常重要。这种引导能够唤醒学生的习作意识,能够给学生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
(12)同题成书的教学思考
什么是同题成书?就是每次学生写同题作文,把全班学生的习作结集成书的教学方法。这是多年以来,我们许多老师没有做的事。其实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早已经习惯了批一本本作文,批完以后,讲评一下,就结束了。其实,我们再做一件事,习作肯定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这一步就是那么简单,把学生再次修改的文章结集成书。
对于条件好的学生来说,可以让他们打印下来。一次习作,每篇三四百字,全班40多人,这本小书一万五六千字,印成每人一本收藏起来非常有意思。如果学校条件不成熟,可以把每次学生的习作让学生重新抄写一下,老师装订好放在班级里也行。我们不要认为这是增加学生负担的做法,实践表明,学生乐于做这件事。这也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3)写书是非常好玩的习作
写书,一字能让学生感觉到写作的快乐与轻松。父母的出行可以入文,父母的吵架可以入文,妈妈打麻将可以入文,妈妈对奶奶的爱可以入文,爸爸的成长历程可以入文,听妈妈讲述自己的一个个故事可以入文,家里的那只小狗可以入文,家里的那车可以入文,吃啃德鸡可以入文,与爸爸的争吵可以入文……这是写“我的一家”。如果写“校园”东西更多了。如果让学生写“星空”这么多的星星,学生不会没有语言来叙述。如果学生写“六年小学生活”,六年学了这么多的书,这么多老师教他们,认识这么多的同学,怎么可能没有话可写?
在实践中,我一边读着学生的书,一边用着“好玩”激励着他们,一边与学生聊天式的谈下一步怎么写,“好玩”便成为了写作的代名词。
4、给自己天天思考课内习作、课外习作教学问题的一个计划。也就是说,天天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有了思考,我们就会有着新的想法,把新的想法带入自己的课堂,就会有着孩子真正的变化。我觉得这一行动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我们运用好写一方式,我们的孩子不会说自己不喜欢写作。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经常要求自己坚持这么做着。经过自己的天天思考,我收获到了许多东西。特别是关于写作问题。我寻找到许多许多老师没有使用过的方法,没有研究过的问题。其实我们每一位老师能够坚持这么做,肯定比我的收获更多。
三、一些习作教学研究中的小思维
1、以过去课文作为习作的由头
研究苏教版国标本四上第四单元习作四是这样的:
同学们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鲁班和橹板》这篇课文吗?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这时,一群鸭子‘嘎嘎’叫着,‘扑通扑通’跳下水。”这里的“嘎嘎”、“扑通扑通”都是象声词,人们读了就有如闻其声的感觉。在日常生活中你都听过什么声音?能不能通过一件事的叙述,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个象声词?也可以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合理想象,写三两段内容不相关的话,每段话用上几个象声词。
研究这一次习作训练,我想到了什么呢?
孩子在整个小学阶段,其实背诵了许多课文,但随着年级的增高,过去的文章自然而然的放弃了。张庆老师说,积累非常重要,特别是积累词语及有关文章,不要以为它们没有用,不知哪片云彩会下雨。其实我们在教学本年级时,翻翻学习已经学得的文章,抽其部分文章把其作为习作训练的由头,学生自然会感觉到习作原来如此简单。我想,在学生所背诵积累的东西还没有完全主动下雨的时候,我们来点人工降雨,也是一种美。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以前所学的文章,给学生一次人工降雨的美,让他们感受到写作原来真的很简单。
其实,我们在研究整套苏教版语文教材,也会发现好多文章其实是非常好的。好的文章低年级学生读有着低年级孩子的收获,中年级学生来读,收获肯定于低年级学生有不同。这也许就是美文的真正价值所在。如果我们把这些美文,教完了也就结束了。语文的功能其实也就自然缩小了,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所以,我个人认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熟知全套教材,这样就能在孩子整个小学阶段的习作上运筹帷幄。
比如,苏教版的第一篇课文是《人有两个宝》(人与人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苏教版用这首陶行知的诗开课文之篇,我觉得用意非常好,其实这是告诉师生学生学习任何课文都不要忘记使用双手与大脑,因为使用好了双手与大脑才能有创造。事实上,我们许多, 老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个学期,我在四年三个班进行实验,没有一个学生能够想起第一课文是什么?(我是用你们还记得学的第一课文是什么吗?其实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的。我没有变化角度问,因为用个的确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诱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当我背诵给学生听时,他们恍然大悟。我继续问:“你们已经四年级了,学了这么多文章,也做过许多事。双手与大脑都用过,我想请大家想一想,自己这三四年年来,是怎么运用自己的大脑的,是怎么运用自己的双手的,是怎么运用自己的眼睛的,是怎么运用自己的耳朵的,是怎么运用自己的嘴巴的?……请你们分别以运用自己的大脑、双手、眼睛、脚、耳朵、嘴巴等写写自己的创造。”一个星期下来,每位学生都交来了六篇文章,欣赏着他们的创造,感觉到重新用用过去所学,真的有着许多习作的话题。
再比如,我以《七颗钻石》为由头进行了又一次习作教学实践,效果非常好!这是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大熊星座传说文章,文章本身很美。我为什么要用这个三年级下册的文章来引导学生习作呢?问题就在于这篇文章中有个“星座”两字,问题就在于,每个同学都知道自己的星座。那每位同学是否知道自己星座的故事?我与三个班部分同学有过交流,没有一个同学能讲述自己星座的传说故事。而我上网一查,88个星座有66个有美丽的传说。我把这66篇传说故事下载,有的故事很长,有的故事很短,总之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星座写起文章来。“列夫?托尔斯泰就能写,你们也能写。如果自己只知道自己星座,不能永远记住自己的这个星座的传说故事,那肯定也是非常丢人出丑的事哟!”我用这句话激励学生。学生读着我发给他们的简短的传说故事,想着列夫?托尔斯泰是怎么写的,你别说,他们很快交出了一份让自己非常满意的答案。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终身记住这次习作;我相信,他们同样能够终身记住《七颗钻石》这篇文章。
适合学生如此习作的已经学过的文章太多了,只要我们有这个心思,全班同学一定会有兴趣地写起来。
2、创立流水帐体让学生大胆地写
下面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两篇日记,从这两篇日记中,我读到了真实。
1945年4月7日
早晨起来,吃过早点,进城去,想买一个面包。走了几家面包店,都没有。后来终于在拥挤之余在一家买到了。天空里盘旋着英美的侦察机。吃过午饭,又来了警报,就出去向那Pilzkeller(培植蘑菇的山洞)跑……一直等到5点多,觉得不会再有什么事情了,才慢慢回家。刚坐下不久,就听到飞机声,赶快向楼下跑,终于跑到那Pilzkeller。仍然是一批批炸弹向城里丢。我们所怕的Grossangriff(大攻击)终于来了。好久以后,外面静下来。我们出来,看到西城车站一带大火,浓烟直升入天空。8点前回到家来。吃过晚饭,在黑暗里坐了半天,心里极度不安,像热锅上的蚂蚁,终于还是带了东西,上山到那Pilzkeller去。
1945年4月8日
Keller里非常冷,围了毯子,坐在那里,只是睡不着。我心里很奇怪,为什么有这样许多人在里面,而且接二连三地往里挤。后来听说,党部已经布告,妇孺都要离开哥廷根。我心里一惊,当然更不会再睡着了。好歹盼到天明,仓促回家吃了点东西,往Keller里搬了一批书,又回去。远处炮声响得厉害。Keller里已经乱成一团。有的说,德国军队要守哥城;有的说,哥城预备投降。蓦地城里响起了五分钟长的警笛,我心里又一惊,自己的命运同哥城的命运,就要在短期内决定了,炮声也觉得挨近了。Keller前面仓皇跑着德国打散的军队。隔了好久,外面忽然静下来。有的人出去看,已经看到美国坦克车。里面更乱了,谁都不敢出来,怕美国兵开枪。结果我同一位德国太太出来,找到一个美国兵,告诉他这情形。回去通知大家,才陆续出来。我心里很高兴,自己不能制止自己了,跑到一个坦克车前面,同美国兵聊起来。我忘记了这还是战争状态,炮口对着我。回到家已经3点了。……不久以纲带了太太同小孩子来。他们的房子被美国兵占据了。同他们谈了谈,心里乱成一团,又快乐,又兴奋,说不出应该怎么样。哥廷根就这样被解放了。
国学大师都能记流水帐,为什么我们学生就不能记?看看许多作家的随笔,例如孙犁,似乎不少是写流水账,却又那么充满真情实感,平淡中透出精彩,孙犁就是这样。由此,我想起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位经济学家从一对夫妻那里花几十万元买来几十本流水帐。这对夫妻从建国那天起每天记录下了自己所买的菜,自己的收入与支出等。就是这个流水帐使得这位经济学家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制定出了非常科学的数据,据说我们每年GDP的增长确定在7%-8%,离不开几十本流水帐反映出的百姓消费,离不开百姓关于物价变化的真实记录。因为坚持几十年如一日记流水帐的人十几亿人口并不多。
我从小学开始,我的语文老师与许多语文老师一样是反对我们写流水帐的。所以,我们不敢写,只有按照老师提供的写作形式来写作。我想学生害怕写作,与这一点也是相关的。所以,我们要改变这种认识。孩子记下来,真实的记下了,就非常好,我们不要指责,如果孩子们能每天记了,小学阶段每天坚持了,一定也会爱上写作。
3、以“我”为中心全面解读,激发习作兴趣
这个学期,我在研究有关写作理论及有关文学著作上,我越来越感觉,写作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字“我”。孩子认识“我”,学生会使用“我”,孩子会创造着“我”,孩子会有着“勤劳”的“我”,孩子们就会拥有写作素养。我本学期的习作与写话引导全部是从“我”开始。而这一点,我也是得益于对苏教版国标版中话题作文的设计。我已经有了全套苏教版国标本教材,虽然五六年级的是送审本,但从整个的编写体系来看,都是从“我”出发而引导学生习作的。而这一点,我们过去没有重视这一点,没有从放大“我”的角度去做,所以,教学中学生感觉到写作的累,感觉到写作的无奈,感觉到写作真的没有意思。
苏教版语文教材在写作上特别强调孩子的需要。其实这种需要属于“我”。因此,在习作训练中,我们充分地让学生去思考“我”,放大“我”,最终,我们就能够找到“我”的存在,“我”的乐趣,当然写作的灵感也就从此而出现。
比如三上的七次习作:
第一次: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学习写作文了。写作文并不难,只要你把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今天我们就来试一试。写什么呢?起床啦,洗脸啦,刷牙啦,打电脑啦,招待客人啦,和小朋友一起玩啦……什么都可以写。
[读这段文章,我们可以发现写文章其实是简单的,从“我”开始就行了。]
第二次:一天,杜小虎对着镜子给自己画像。画好了,又写了篇作文,题目是《我的自画像》,接下来就是这篇文章。文后的引导文为:看了杜小虎的自画像和作文,你们是不是也动心了?大家也给自己画一张像,画好以后,征求一下同学们的意见,然后写一篇作文……
[我想,这次习作写“我”是非常明显的,每位师生都可以看得到]
第三次:请仔细观察上面这幅图。请你在图中添上几种动物(画或贴都行),天上、地上、水中都可以添,然后给整幅图涂上颜色。看着这幅有你参加绘制的图画,心里一定很高兴吧?想不想把它写成一篇很有趣的作文?……
[孩子参与了,图中就会有孩子的东西,写图还是“我”]
第四次:秋天,天高云淡,凉爽宜人。请你走出校园,到公园里去,到田野去,观察迷人的秋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然后选择一处景色写下来。
[看似写景,没有“我”的参与,怎么能发现的景色?还是写“我”]
第五次:同学们对动物一定很感兴趣。请选取一种你喜欢的动物,为它设计一张名片。……
[为动物设计名片,那是因为“我”对这个动物感兴趣。同样写着“我”]
第六次:文具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学习伙伴,它们毫无怨言地为大家服务。这次作文,我们就来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文具,看谁能把文具的特点和用途写清楚。
[写自己天天用的文具,喜欢的文具。同样是写“我”]
第七次:同学们从小就喜欢玩具,尤其是动物玩具。不少人还一边摆玩具,一边编故事呢……请把你喜爱的玩具带到学校里来,摆一摆,玩一玩,再编一个童话故事。先把故事大意讲给同学听,然后写下来……
[我的玩具,我来摆,我来玩,我来编,我来讲,最后我来写,真得离不开我]
其实我们对整个的苏教版的每一次习作进行分析,都能发现到“我”的存在,这个“我”应该让学生清醒地认识,让学生真的“参与”。因为没有“我”的真正参与,任何文章也写不好。
4、“全优式”写话、习作评价
只要孩子们写了,我的评价都是优。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欺骗学生。其实不是欺骗,而是对学生所作劳动的最基本的肯定。他们写了一句话,也比不写的强。当然学生还是存在差异的。如何体现出差异,如何缩短差异,那就是在优后加星,明明白白地让学生感觉到星的价值。
比如我为小学二年级上读写课。第一次写话,我说写二三行就行,学生全都笑了。他们五六分钟就写完了。我批改后全是优,他们非常开心。还说写话原来就这么简单。一节课,剩下的时间当然让他们自由支配,想玩我与他们一起玩,想说我与他们一起说,想读书我与他们一起读。第二次习作,我说小朋友们,看看能不能比上一次习作多一两行?小朋友们齐说“行”。第二次习作全班小朋友真得多了两行。第三次习作,小朋友们主动问我,这次要写几行?我说随你的便,想写几行就写几行吧。自由让他们真正有了自由。第三次写话,他们都过半页纸了。第四次习作就是半页多,第五次习作就要有一页了。当然那个星也就越加越多了。第六次习作,有几个小朋友居然写了两页多,我翻看后,就给他们写了五个星。他们开心极了,小朋友结果一下明白了“高老师喜欢人写多。”就这样,我带的三个班二年级的学生任何一次习作都能写上一页纸。写二三页纸的小朋友也逐渐增多。但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小朋友说累了,感觉到写作不高兴。
用“优加多个星”的方式,引领学生爱上习作,真的挺好。
5、习作是学生该做的事
学生不喜欢习作其实就是自己该做的事没有做好。而从大量的实践来看,学生好像肯定不知道这句非常简单的话,所以习作中表现出了不耐烦,而其他方面的作业也有相类似的表现。所以,我个人认为把“习作是学生该做的事”这句话告别每一个孩子,是需要的,也是必需的。
习作的确是学生该做的事。因为这关系到孩子未来生活的有效、质量。在21世纪,一个不会写作的人,会遇到什么问题,人生将会出现哪些前所未有的障碍,我想这个问题只有孩子自己来解答了。美国人把写作作为人生存的第一技能,比阅读技能还重要,真的让人不可思议!但反复想一想,他们的如此认识,决不是凭空捏造,是经过反复的比较研究而得出的结论,而这个结论得以公布,立即得到了全民的认可,这说明大家清楚这一技能的真正价值在哪里。但,我们对于写作的真正价值的认识还是相当不全面的。所以,从西方的一些书中可以看出,孩子们早已经明白写作是自己该做的事。
如果孩子从第一次习作起就明白了这个道理,知道这是自己应该做的,必须做的,我想他们一定能够做好。这不是逼着孩子去做。因为孩子欠下的债太多,写作就是一种还债。从出生到第一次习作,孩子从父母等家庭成员、教师、图书中获取的财富是非常多的,这其实就是自己欠下的债务,如果不还债,那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人,而用自己的笔来写,来表达,来诉说,其实是最佳还债方式。我想,在习作教学中,我们把这个基本的道理告诉孩子,相信孩子会明白。有人认为,让这些三四年级的孩子接受这些大道理,是不是太早了?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说,学习犹如薰锅屋,天天在锅屋做饭做菜,屋肯定能够薰黑。我觉得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从第一次开始就去薰孩子,他们肯定会变得色彩纷呈。
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其实就是让孩子接受创新。虽然小学阶段将写作定位在写话与习作上,也就是重心在“习”上,但这个“习”的过程,就是创造创新的前期工程。我们应该看到这是此工程的最重要阶段,没有这个工程段的创造创新,未来的创造创新不可能一下子落到孩子那里,这是不现实的!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写作是一个大工程,是靠自己来创造的工程,是一种非常有品味的工程。这个工程会让自己那个“小家”有着一定的精神追求,也会让社会上的许多人有着一种憧憬。过去,我们总认为写作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作家,其实不是这样的。特别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写作是解读这个复杂社会的,作家只是这个复杂中的一小部分。另外,人是相当复杂的,写作作为人学,解读自己,解读复杂的自己,那会让自己的复杂变得清晰一些,那会自己在复杂社会上行走更稳当一些,那会让自己在复杂社会上更有条理……不要小看写作,其作用大的呢!三言两语无法表达。
习作是孩子该做的事,自己连这件事都不愿意做,都不喜欢做,他的其它喜欢也就容易虚化,也就无法得到科学化的发展。哪项专利不需要用文字来解说?哪项专利不需要用图表等数据信息来诠释?离开写作,喜欢肯定走不多远。
6、孩子应该什么时间写作?
我这里有两张时间表:
一是我国一小学的时间表
7:20 学生到校
7:20—7:50 早读课
7:50 早操
8:10—8:50 第一节课(语文和数学)
9:00—9:40 第二节课(语文、数学或者英语)
9:40—9:55 课间餐
9:55—10:35 第三节课(语文、数学或者英语)
10:45—10:50 眼操
10:50—11:30 第四节课(科学、艺术等课)
11:30—14:00 学生中餐及午间休息
14:00—14:40 第五节课(计算机、艺术、体育等课)
14:50—14:55 眼操
14:55—15:35 第六节课(自习、品德与生活等)
15:45—16:25 第七节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
16:25—17:00 学生体育活动
17:00 放学
美国一所小学校的时间表
8:45 孩子们准备一天的学习
9:00 写日记,小组分组,写作研习会
9:20 数学
10:15 SAVE反暴力项目
11:00 教师准备时间(孩子们上体育、计算机和科学课)
11:45 午餐
12:35 静读时间
12:55 (星期一)家庭作业包
(星期二—星期三)阅读/语言艺术是从12:55—13:15
(星期五)数学策略包,五步数学问题,数学期刊
13:35 阅读/语言艺术
14:15 社会科/地理
14:35 准备下课
星期五早上有一个拼写测试和一个数学速度训练
星期五下午14:00—14:35是自由活动时间
[以后的时间,全属于学生自由生活学习]
两张时间表,放在一起,我们会发现许多东西:
第一,我们对写作并不重视,美国的中小学每一天的学习其实是从日记开始,是从回忆昨天的生活开始的。我们的日记教育往往放在晚上,放在回家作业。经过一天的劳累,其实日记等就自然流于形式,孩子怎么可能喜欢呢?但当前我们的写作中的这种时间观,我个人认为应该改一改了。
第二,我们每天上课的时间非常长,给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太少了。没有真正的自由,其实就不会有孩子的高素养。现在的素质教育大讨论,还没有哪位专家对课程表进行研究并发表意见的。把每个国家的课程表放在一起比较研究,我们一定能够会发现这里面的学问很多。
第三,每天其实只要二十分钟写一写,就足够了。而我们每天并没有给学生固定的写作时间。二十分钟能写多少字,能写多少东西?我想我们每位老师都能够算出来。天天坚持孩子喜欢写作不就容易了吗?
第四,关于阅读问题。我们下午没有阅读,我们早晨有早读。两个时间读的内容肯定是千差万别的。早读只能读课本,其实有种考试而读的感觉。下午读或者晚读,就可以轻松休闲阅读了。那是终身阅读,为生命之美的追求而读。
通过这张时间表,我们还可以看出,让孩子回想着昨天,比直接写今天更有味道。写昨天,会让孩子明确什么是有价值的信息,认识自己的头脑中保存着什么。这不是说今天不需要写。
所以,我一直认为,中国小学的课程表应该改了,应该改成适合孩子终身发展的课程表,改成让孩子喜欢阅读与写作的课程表。
7、让大人为自己的孩子写一本书
如果从建国算起,中国的大人们真正为自己的孩子写过一本书的,估计很少很少。孩子从出生到上学、工作,这个漫长的过程,许多父母都伴随着孩子走过,如果用一本十来万字的书来记录自己的孩子,应该说不成任何问题,如果说我国99%的学生父母没有这么做,这个估计性数据应该说不会错误吧!
我看到美国一些中小学校的做法,即学校建议学生父母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尝试一下,让他每天讲一个故事,大人替他把这个故事写成一本书,他可以配合自己的故事画上一幅插图。第二天,孩子与父母一起把昨天的故事重读一遍,这样也有利于根据他的故事建立起一个词汇库,因为这些词汇对于他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经过实验后,老师们普遍认为:“简直难以置信,学生为自己的书讲故事是那么有趣!”
这是美国的做法。也许有人说,中国的学生父母做不来。是的,许多家庭的父母做不来,比如识字不多,自己的事务多根本没有时间,或有的父母认为,这种做根本没有什么意义,赶不上考个高分……我不想反驳这些言论。我只想愿意实验的学生父母、学校老师能够做起来,特别是鼓动那些学历较高的学生父母能够做起来,这一做法的作用在哪里,只有做的人,只有跟踪孩子一辈子,才会有真正说服人的力量。而不做的,不做就反驳的,肯定无法体会到这一价值。包括我本人,我至今没有为我的女儿写过书,偶尔写的也只是信或者日记等,所以我就无法体会到这一做法的真正好处,也无法想像这本书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有多大。
但,看了一些成功案例,让我坚信这一做法是有价值的,是能够改变许多人的。美国的中小学老师把这种写作命名为“家庭互动书写”,并且说这是实践性非常强的新思想。这一做法,直接的好处也非常明显,孩子讲故事的能力提高了,思维变得有序了,更能理性的使用语言进行创造了。我想这恰恰就是当前习作教育所缺少的。
我们不要小看这个做法,这一做法虽然不可能在全班推行,但我们完全可以选定几位学生父母进行实验。这本书不一定要出版,但完全可以装订成册,自制几本收藏。
让全体学生喜欢习作的方法很多很多,我们不断的寻找肯定能够找到属于每个孩子的方法。这一方法肯定能够改变一些学生,能够让一些学生爱上写作。我相信以这一方式为起点,继续寻找,继续思考,全体学生喜欢上写作,肯定是能够达到的。引导学生写书,让学生从小会写书,不是为了培养作家,关键是让孩子拥有写作的大思考,让孩子更好的品尝写作这坛美酒,去欣赏自己这本大书,去创造自己这本大书。
8、让每一次习作成功
我在苏教版三上第一次习作教材分析建议中提出:“一定要让每个孩子的每一次习作成功”。因为第一次习作应该让每位学生轻松、快乐的成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来第一次习作安排就是一次快乐的安排,就是一次非常简单的叙述。
如何让学生每一次习作都成功?这不仅是教学理念的问题,这也是展示我们语文老师实力的问题。所以,老师一定要在一次次的习作上下功夫,千万别让一个学生从每次习作中溜走。
有人说,提出这个要求是不是太高了。其实这个要求并不高,因为语文课程标准属于每个学生的标准,教材属于每一个学生的教材,习作属于每一个学生的习作。如果我们忽视了一个,就是这个孩子没有了写作素养,这个100%的后果太严重了。所以,我们不得不想尽办法,让每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走向成功。
作为《习作教学的100条建议》这本拙著,用这个题目作为最后一条建议,其旨是给予我及所有小学语文教育界的朋友一个目标,即使由于特殊原因达不到100%的目标,但我们应该想办法逼近这个100%。我们每一步都能科学行走,我们的每一步都能够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我们的每一步行走都有着清晰的目标,相信每一次习作成功是可能的。
让100%的学生喜欢的目标能否完成,其实就是每一次习作的成功。而这里所说的成功,其实就是达标,即达到课程标准的规定。因此,请老师一定放下担子,放下那种文质兼美的担子,放下每个人写出美的担子。如果我们放下了担子,以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学生的习作,其实达到这一目标,是可行的。
这条建议,也告诫自己每一次习作不能草率,必须严谨从事,必须把每个学生装在心中,必须把每个学生的习作当作一件大事来看待。而一次成功,需要付出许多努力,孩子们如果不能主动付出,肯定是难以成功。所以,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在习作指导中一定要让孩子付出,让他们有兴趣的付出,让他们高兴轻松的付出,这是不可少的。一次次习作,就像一幢幢大楼,从选址、投资、勘测、设计、施工、装饰、居住等都需要做许多事,都有着一定的程序,每一次习作如果能够引领学生发现到这一科学之程序,让他们依据程序运行自己,相信孩子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到习作给予他们的快乐。
习作教学的方法是非常多的,每一个方法都会带领一批孩子喜欢上写作,我们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探求,根据学生的需要探究,100%的孩子喜欢上写作的目标肯定能够完成。
让每一次习作都能成功,是我们的一种坚守!
让每一次习作都能成功,是我们共同的方向!
让每一次习作都能成功,是我们不断地思考!
让每一次习作都能成功,是我们合作的结果!
让每一次习作都能成功,是我们快乐的追求!
9、每个人都要用好自己的“E型因子”
(1)“E型因子”中的“E”是英语energy 的第一个字母,“活力、能量”的意思。
(2)“E型因子”可以说是生活中的一些事,能激发人们的活力和欲望,能使人们兴奋和冲动,还能使人们充满活力。
(3)教师与学生分别为自己的每一年的活力、发展列个清单,这有利于写作。因为做完这些事本身就是一些好文章。
这是一位英国女性为自己的21岁开列的清单:
①有能力轻松支付每月的水、电费账单;
②拥有自己的公寓房间;
③有辆汽车,养只小狗;
④每年到希腊玩一趟;
⑤成为一位母亲;
⑥有一些很好的朋友;
⑦对别人有所帮助。
10、“多欠债、勤还债”这条路非常美
著名数学吴文俊在回忆陈省身时说了许多话,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发人深身。
吴文俊是陈省身的学生,吴文俊有这样的一段话,说的非常好。
我反复思考这句话,感觉这句话特别适合于现在的学校,所以我用这段话写了两篇文章,一是从教师写的,一是从管理角度写的,我们如果有了“还债”意识,专业成长的速度肯定能够加快。
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在追忆世界数学大师陈省身时有这样一段话:
“先生让我到图书馆看书,就‘不闻不问’了。直到一年后,突然有天找我,叫我‘还债’,我当时莫名其妙,我又没有欠谁的钱,还什么债?陈先生解释说,你看了那么多人家的研究成果,吸收了人家的东西,就是欠人家的债,现在你自己也得做出东西来,还给别人。”
我在教师进修学校工作期间,曾经对3500名小学管理者、教师进行“阅读教育著作多少本”进行调查,85%以上的被调查者读教育著作不到一本,读十本以上的不足3%。就是这种读书情况,都不欠人家什么东西,自然就不需要什么还债。
一所学校中,大凡读书多、写文章多、敢于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实践的老师,其实就具备了这种还债意识,在不断地思考中,自然也就创造出了自己的世界,自然在教育教学中就会有着自己的特色。一所学校的领导如果用这种简单的方法来组织老师如此工作,这所学校肯定就会在这种简单之中形成有影响的办学特色,但运用这种理念来管理的学校也是很少的。学校领导怎么逼着教师有债?一是想尽办法建设好学校图书馆,为老师订阅一些报刊杂志。笔者曾经到好多学校看过,有的学校订阅的教育报刊杂志少的可怜,新书基本没有。新课程改革已经三年多了,书架上还找不到新课程方面的书籍。二是应该在8小时工作时间内,给教师阅读的时间,如果做到这一点,老师自然必须还债。三是有计划规定每位老师每学期的必读书目,学校条件允许也可以以装备老师家庭图书馆的方式送书给老师,这样老师肯定就得读了,债自然就会还了。
现在谈论教师专业成长的话题非常多,但能从还债的角度来论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并不多。所以,我认为,把还债意识引到教师专业成长上来,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因为教师心中有了债,自然会想法设法去还债。教师自身为自己找这样的债,其实是在激活自己的智慧。每位老师都是智慧之人,但如果不读、不做出自己的东西来,这种智慧其实就是沉睡的表现,而有了债,每个人的智慧就会真正成为智慧。笔者认为,管理者应该把“债”之意识引入到教师专业成长中来。
众所周知,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无债之人,也就是说人人都欠债。这个债是怎么欠的?我们应该欠什么样的债?不应该欠什么样的债?我们应该怎样欠债?我们应该怎样还债?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反复研究。
“还债”就是创造,就是用他人已有的成果,创造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对于老师来说,“还债”就是用更多的教育教学等理论及他人的实践,书写更美的篇章,引导每位学生创造出绚丽的个性世界。对于学校管理来说,“还债”就是创造出学校的品味。
欠债就是读书,还债就是写作创造。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