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23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有所向,一往无前—《将进酒》授课反思教学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25 00:4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心有所向,一往无前—《将进酒》授课反思教学案
参加学校“六环节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大赛,是一个难得的深入学习的机会和汇报交流的平台,为此本人做了认真的准备,从文本研读,学情分析,教案设计到目标确定,学案制定,教法敲定,乃至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均作了相应的思考。
一、目标的确定
本人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三单元的《将进酒》为授课文本。该单元以“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为主线,要求体会诗歌的声韵。这在诗歌的学习中,要求的层次是较高的,学习的难度是较大的,尤其是吟诵出诗文的情感,已经成为学生,乃至老师的一个盲点,因此我确定的学习目标之一就是“读出情感”(情感)。学习诗歌要学会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更要学习表达情感的能力,落实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落脚在语言表达的运用之中,因此我的第二个学习目标是“写出情感”(艺术手法)。
两个目标就是两个问题:如何读出情感,如何写出情感。这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计划通过诵读练习和情感表达手法的分析训练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学案的制定
学案的制定以全体学生的普遍提高为基点,同时兼顾个体更高的发展要求。目的是希望从课前的预习入手,让课堂真正属于每一位同学,防止课堂上出现以活跃个体的繁荣掩盖沉默群体的冷寂,造成“贫富差距拉大”,或者“存而不在”的“多余人”。
具体学案设计如下:
                        ————学生版

一、学习目标:
(一)因声求气,吟诵诗韵,体会作品跌宕起伏,豪迈奔放的情感特点。
(二)细读诗文,学习作者(用夸张)抒发豪迈之情的方法。
二、预习任务:“五个一”
(一)读一遍(字音、音韵、节奏)——注音:
将(  )进酒  呼儿将(  )出换美酒  朝(  ) 金樽(   ) 烹(   )羊宰牛
岑夫子(  )  钟鼓馔(  )玉   平乐(   )  恣(  )欢谑(  )  裘 (   )
(二)写一遍(字形、内容)——抄诗文:



(三)看一遍(原文、注释)——解释
将进酒:             青丝:             金樽:          且为乐:  
馔玉:              会须:             恣:             谑:
径须:              沽取:            将出:            尔:
(四)说一遍(对诗文的理解)——回答
1、《将进酒》中提到的“主人”是谁?主角又是谁?
2、找出诗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体会其情感的变化。
3、在诗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诗人的豪迈之情?
(五)讲一点(亮点、疑点、或者难点)——记下来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略)
(二)自主学习
组员相互检查,学案完成情况,并订正。
(三)小组交流
组员相互交流(“讲一点”内容),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讨论未能解决的问题。
(四)合作展示
1、内容、情感、写作手法方面的认识。
2、合作探究:此诗诗风豪迈奔放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五)反馈练习
1、仿写填空
例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好个气势开阔,天马行空的李白。
(1)“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唤美酒”,好一个              的李白。
(2)“                      ”,好一个悲慨深沉,气壮山河的李白。
(3)“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好一个                的李白。
(4)“                        ”,好一个                      的李白。
2、比较“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与“安能摧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情感和写作技巧上有什么异同?
(六)课堂小结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将进酒》;
2、课外积累李白作品并相互交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6-25 00:49:50 | 只看该作者
教师版

一、学习目标:
  (一)因声求气,吟诵诗韵,体会作品跌宕起伏,豪迈奔放的情感特点。
  (二)学习作者(用夸张)抒发豪迈之情的方法。
二、预习任务:“五个一”
          (一)读一遍(字音、音韵、节奏)——注音:
将(qiāng)进酒  呼儿将(jiāng)出  朝(zhāo) 金樽(zūn)  烹(pēng)
岑夫子(cén ) 馔(zhuàn)玉 平乐(lè) 恣(zì)欢谑(xuè)  裘 (qíu )
    (二)写一遍(字形、内容)——抄诗文:  (略)
          (三)看一遍(原文、注释)——解释
将进酒:请    青丝:黑色的头发 金樽:金色的酒杯   且为乐:暂且
馔玉:美好饮食    会须:应当   恣:放纵、尽情    谑:玩笑
径须:一定要   沽取:买回       将出:拿出   尔:你,你们(大家)
    (四)说一遍(对诗文的理解)——回答
          1、《将进酒》中提到的“主人”是谁?主角又是谁?主旨句是哪一句?
     ——主人是:元丹丘,主角却是李白。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2、找出诗中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悲——欢——乐——寂寞——欢——愁
          3、在诗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诗人的豪迈之情?
“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万古愁”——夸张手法——深蕴的浩荡之志,激愤之情。
         (五)讲一点(亮点、疑点、或者难点)——记下来
    根据学生生成的问题确定。
    内容、章法(起承转合)、手法(夸张、比喻)等方面。
三、学习过程:
    (一)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什发愁呢?原因很多,仕途失意,功业未就,思念亲人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唐代的天才诗人“诗仙”李白尤为突出,自称“酒中仙”,时人号之“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今天我们在一些酒店也会看到这样的字画和牌匾。
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将进酒》。
    (二)自主学习
组员相互检查,学案完成情况,并订正。
    重点字词,诗歌内容,修辞手法等。
    (三)小组交流
组员相互交流(“讲一点”内容),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讨论未能解决的问题。
    (四)合作展示
      1、内容、情感、写作手法方面的认识。(借酒抒怀,豪迈之情,夸张手法)
      2、合作探究:此诗诗风豪迈奔放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五)反馈练习
        1、仿写填空
例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好个气势开阔,天马行空的李白。
  (1)“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唤美酒”,好一个率真自然,狂放洒脱的李白。
  (2)“与尔同销万古愁”,好一个悲慨深沉,气壮山河的李白。
  (3)“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好一个傲视千古,粪士王侯的李白。
  (4)“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好一个自信豪迈,痴心不悔的李白。
     ……
     2、比较“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与“安能摧折腰事权贵,使我不
      得开心颜”在情感和写作技巧上有什么异同?
情感上:相同:都表现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
        不同点:前者激愤中略见低沉消极,后者激愤中见昂扬,注重对精神
               自由的追求。
手法上:前者借代,曲折委婉;后者直抒胸臆,直指“权贵”。
(六)课堂小结
          悲——乐——愤——狂        夸张
         天生我材必有用——酒——但愿长醉不复醒
        (豪放自信)——(矛盾)——(怀才不遇)           (板书)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将进酒》;
          2、课外积累李白作品并相互交流。

学案(教师版)设计中未能体现对诵读的指导,我计划在课堂上诵读时具体进行指导。另外,学案设计还不够精练和详细,希望的是尊重生成,但预设工作的细致是对文本的尊重,二者的关系上是相辅相成的,因为课堂必须兼顾文本和生本,打通预设和生成,才能激活课堂,催生智慧,促进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6-25 00:49:58 | 只看该作者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围绕学习目标分三个步骤来走。
第一步,通过相互评改以及学案完成情况的展示,在分析评价中解决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的初步掌握情况。
此环节中主要点出了“将进酒”中“将”字读音意义,与之前“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中相同。明确了诗人复杂多变的情感以及豪放飘逸的抒情风格。为深入理解李白情感的豪迈奔放,汪洋恣肆,补充了一点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的补充以作者不同时期的名句为节点,希望起到知人论世的作用,又能达到增加积累的效果。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初入长安后)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天宝元年)

一个关键点——天宝三年:赐金放还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宝四年)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将进酒》(天宝十一年)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书云》(天宝十二年)

第二步,以诵读为主要活动,尝试读出情感。
在诵读的指导上,首先要把握诵读的节奏(节拍)。从语音节奏和语义节奏两个方面确定好诵读的节拍。其次注意平(一般对应普通话的一声二声)长仄(一般对应普通话的三声四声)短的发音特点。再次注意重音的位置,确定好生理重音,语法重音和语义重音。最后要把握好情感对诵读的主导作用,如欢——快,悲——滞,乐——丽,愤——慨等。
在诵读指导的基础上,由学生自读,个体诵读,教师泛读,集体朗诵来完成本教学环节。希望能够:一读出豪气,二读出酒意,三读出狂态,四读出愁味。
从实际的课堂呈现来看,诵读的指导还不够深入细致,教师泛读未能达到本人课下准备的效果。亮点是学生代表的诵读十分投入,读出了情感和气势,获得的大家热烈的掌声。集体诵读的节奏、音韵、情感有了美感层面的呈现,也算一点可喜的收获。
第三步,分析讨论诗人是“如何写出情感”的,交流展示思考的成果,并说说对我们写作的启示。
随机选取了六位同学,分别展示自己和组员的思考成果,最后归纳了写作方面的几个特点:一、笔墨酣畅,情感奔放;二、句式参差多变,极富表现力;三、想象奇特,豪放飘逸;四、用典精当,耐人寻味。其中一位同学总结说“可以用高、大、多的意象来表达豪迈之情,那么我们在写作中一定也要眼中有天地日月,心中有山川河流,纳自然于胸中,付万物于笔端”,令人眼前一亮!
最后的反馈仿写环节进行的比较匆忙,只能留待课后完善。

三、课后思考

    本节课课堂呈现的状态与预想的状态还是有一些距离的,这也正是原生态课堂的特点:没有完美,只有朝向完美。
能够突出情感这个重点,并对写出情感这个难点有所突破,且在“读出情感”方面进行了一点有益的尝试,也可谓“一得”。
   诗歌如果没了情感就不是诗歌了,诗歌的欣赏没有情感的体验,那肯定是失败的。诵读诗歌就是要读出生命,读出情感,读出情怀,与诗人共振、共鸣、共同选择与追求,激动与守望,澎湃与浩荡,在诵读中品味诗人的生命状态与尊严,在肃然起敬中历经一场智慧与灵魂的洗礼。虽未做到,但已经有了朝向;路虽漫长,但已经启程,我会与学生继续努力。
课堂学习的最终目标要落实到语言的表达运用上,服务于未来的生活和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读起来,说出来,写下来,历经情感的体验,品味美,尝试创造美,慢慢走,一定会走出精彩!

我们已走得太匆匆,听不到花开的声音,内心成了一沟绝望的死水。
我们已赶得太着急,等不到瓜熟蒂落,于是瓜果失去了原来的味道。
我们已走得太远,忘了为什么出发,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关乎生命,关乎情怀,关乎未来,关乎灵魂的语文课堂,不可有“一夜暴富”的心态,当静静地等待花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6 03: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