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王崧舟教学《孔子游春》有感
王崧舟老师说,语文老师要有两只眼睛,一只是肉眼,看到文字本身,还要有一只天眼,看到文字背后的深层结构,在字里行间,在空白处,在文字的倒影深处。
《孔子游春》一文,王崧舟老师解读文本独到精深,他首先抓住文本中的三句话让学生读,并通过提问“孔子是个什么角色?”最后提炼出一个关键信息——孔子是一个老师(无论在学生嘴里,在孔子自己的说法里,孔子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老师)。然后说老师的任务是上课,那么孔子上课的课堂在哪里、课文在哪里、课题是什么,以此为教学的线索,一一展开教学,抓住文本的重点段落——第2自然段、第8自然段引导学生浓墨重彩地品读,课脉清晰,环环相扣,别具匠心。
第8自然段写孔子向弟子讲述水的四个特点。这段文字原本比较理性、抽象,王老师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立体、形象地感悟。针对“有德行”的特点,反问学生:如果没有水,后果会怎样?让生感悟水哺育万物的作用,并与第2自然段巧妙联系——没有水,就没有桃红柳绿,没有广袤的大地、茂密的森林……针对“有情义”的特点,巧妙地引用了四句写水的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引导学生体会水“或方或长”、“或曲或直”,既丰富了学生的理解,又起到了积累语言的作用。针对“有志向”的特点,让生结合生活实际,如用水洗净手、用水洗净毛巾、用水洗净碗等事例体会水“荡涤污垢”的作用、善施教化的特点,这样学生理解得很到位、很深刻。在这基础上,王老师把教学进一步往前推——孔子其实要讲的不是水,而是谁?是真君子。再次引用复沓式的串联、引读,强化“真君子”的内涵,彰显了文本的魂、课的眼,使“真君子”像一粒种子在听课老师心中、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许多老师都曾发出这样的追问。王崧舟老师这样回答:“‘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听、说、读、写、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涵养学生的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润泽学生的情感。
课堂上老师富有穿透力的男中音,娓娓道来的讲述,于无声处的引导,让我深深感慨老师的设计真的与众不同。一节课中从读、品、写、说中让学生懂得孔子这位老师的充满智慧,懂得循循善诱,无处不是教育契机的名师行为。
孔子如此,王崧舟老师亦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