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说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22 09:18: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说课稿
罗田县实验中学   闻桂花
一、        说教材: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这部分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在细胞的结构及细胞的生活之后,目的是让学生在学过细胞的基础上认识生物体,认识到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学生在前几节中学习的细胞结构、细胞分裂、生长、分化,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等内容,为本节课这部分内容打下了基础。另外,学好该内容能为进一步理解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作好铺垫,所以本节在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一节内容包含的一些结构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本学期才开始了解生物,对他们来说本节内容从生活中的宏观认识进入书本中的微观认识有一定的难度;不过,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很强,想象力丰富,这些特点对学习本节内容又带来一些优势。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把握学生的优势,调整教学方法。从能力上看,七年级学生理解能力不很强,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思维层次。从思想上看,因为中考生物目前是35分,因此学生往往不重视生物课,所以我们要牢牢抓住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精心设计教法,增加学生的课堂活动量。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认知水平及年龄特征,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2.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描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能力目标:       
认真观察、分析、善于发现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进一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探究实验和课堂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由于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再加上本节内容、比较抽象,故确定本节的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 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2. 描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植物的各种组织特点。
五、说教法:
课堂教学,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1.小组教学法。本节课采用“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运用”的小组教学模式。该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资源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实验教学法。指导学生动手解剖、观察番茄、桔子、白菜。目的在于刺激感官,从而形成直观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资源补充法。借助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组织的特点,加深印象突破难点。
六、说学法:
教学是双向活动,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教学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总结归纳、互相学习。通过实验,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注意培养学生的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习惯。
七、说教学过程:
     1、导入:以学生常见的一株白菜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环节的教学
先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指导学生带着目标独立学习,结合我设计的导学案,完成任务1、2。
3、合作探究环节的教学
学完组织之后,分小组探究。首先结合导学案让学生明白探究的内容,再组织学生动手,力求人人参与,然后由小组长组织各成员交流观察的结果。教师再进行总结。独立自学后,小组再合作探究,得出统一结论,这样通过交流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强化记忆。然后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植物的结构层次。
4、拓展提高环节的教学
通过将动物的结构层次与植物的结构层次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5、课堂检测
     教师在备课时设计好相关的检测题在导学案上,由学生独立完成,进行自我检测。这样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了。
6、能力升华
我是以吃甘蔗为例,将课堂知识衍延伸到课外,不断巩固了本节课的内容,而且要让学生知道做生活的有心人。
八、说教学反思:
总之本节课通过学生的独立学习,组员之间的互助、合作、交流学习,增强了学习主动性和实际效果,培养了学生动手、观察、思考、讨论、合作能力。不足的是没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个别同学没积极参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08: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