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8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年级下册《买文具》的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6 18: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同学的认知水平、积累的生活经验,紧紧围绕重点、难点,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同学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通过小淘气买文具的情境引发同学学习的热情,从观察文具的种类价格迁移到人民币的使用,要合理使用人民币,必需认识人民币。这一环节的设计考虑到了同学的经验,从同学的知识起点动身,合理地利用教材。
关注同学的生活经验,开展各种同学熟悉、兴趣的数学活动。注重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解决一些对他们来说较难理解的数学问题。如对“1元=10角”这个关系,不少同学不是都能很好地理解。对于这个问题,设计“1元钱兑换10张1角”的师生活动是很有必要的。同学在动手操作中感知“1元=10角”这个进率,、遵循一年级同学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本节课设计了把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和换算关系这些知识有机地融合活动中。让同学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数学,充沛调动同学的主观能动性,把同学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激发同学的探索、创新的欲望。
当然,在教学中还有很多的缺乏,希望各教师多提珍贵意见,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更大的进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6 18:55:00 | 只看该作者

下课铃声响了,同学还迟迟不愿下课,兴奋的小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今天的数学课真有趣,好像在玩一样!”
今天的数学课我究竟改变了什么,让同学感到这么有趣,课后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原来是这样,离下课还有十几分钟时,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老师发给每个小朋友10元钱,请你带着10元钱到机灵狗开的文具超市去买三件东西,你会怎样买呢?(出示文具超市的物品图:圆珠笔2元,钢笔2元,通讯录2元,剪刀4元,橡皮1元,尺子1元,笔记本6元。)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一个小朋友到黑板前的文具超市来购买文具,其他小朋友扮演售货算出他购买这些东西需要多少钱?然后用手势表示需要的钱数,而购物的小朋友这时则扮演裁判的角色,判断小朋友的计算是否正确。
第二环节:6人小组活动,每人购买三件自身最喜欢的东西,其他的小朋友进行计算,购物的小朋友做裁判。
第三环节:估计购买这些东西钱够吗?还多多少钱?还差多少钱?
我想我仅仅是改变了题目出现的方式和反馈的形式,为同学的数学学习创设了一种他们熟悉的背景,把原来写在本子上的枯燥练习改为用手势表示,而这些又恰恰满足了他们的天性。因此,只要我们能够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动身,改变僵硬的呆板的学习方式,把数学与同学的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把数学转化为一种快乐的学习活动,原来枯燥的计算同样充溢迷人的美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6 18:55:00 | 只看该作者

《买文具》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购物》的第一课时,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同学在购物活动中认识小面额的***,体会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程规范》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往互动与一起发展的过程。”同学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表示为一个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渐完善自身的想法。课堂交流是同学课堂学习、交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局部,课堂交流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实践、反思到再实践、再反思,真正领悟到有效的课堂交流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
第一次教学:热闹的交流过程和出人意料的交流效果。
问题之一: 一个铅笔刨1元2角,买这个铅笔刨可以怎样付钱?在同学明确题意后,展开了一系列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你准备怎么付这1元2角钱?你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呢?看谁想的方法多!在同学独立考虑、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我和时将同学的方法和时板书并以“你是怎么想的”来引导同学表述思路,以“还有不同方法吗”来组织同学进一步交流。在教师的鼓励下,整个交流过程相当热闹,在接下来的购物活动中同学得出的方法很多很多。
课后,我对此活动的教学比较满意,因为在教学中,体现了数学问题的开放性,同学思路开阔,交流充沛。在课堂练习中,我设计了一道同类型的练习题:小明买一盏台灯要48元钱,他可以怎样付钱?请你写出三种不同的付法。在我看来,从那么多种方法中写出三种,要求应该不高。然而,在巡视的过程中,居然有较多同学写不出三种,尤其是一些学困生,只写出一种甚至连一种也没写对。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我陷入了深思。
通过反思,我明白了在课堂上一些看似热闹的局面并不代表同学知识的掌握。在同学热闹的交流中,教师听懂了每个同学的想法,同学呢?事实上,除了几种常规的付钱方法外,其余的付钱方法几乎就是几个优秀生的“专利产品”,他们你争我抢地进行发言,使课堂气氛显得很热闹。而大多数同学却成了“配角”,他们听得一知半解。个别学困生在课堂上根本就是一个看客,连最基本的方法都不理解,更何况其他的方法呢!热闹的交流过程只是外表现象,事实证明大局部同学没有真正参与交流,这样的交流也谈不上有效的交流。同时正确的方法并不一定是最合理的方法。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的要求是答案越多越好,于是同学挖空心思去想不同的方法,导致出现了用各种角币去付1元2角钱的答案。应该说,这些答案是正确的,但仔细想想: 这些答案与实际生活贴近吗?合理吗?有没有推广的必要呢?还有,在交流结束后,我说“在这么多种付钱方法中,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呢?”,看似尊重同学的选择,却与实际生活不符合。生活中人们的付钱方式不是因为喜欢就用固定的某一种,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简便的付钱方法,所以这个环节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
在第二次教学中我注意巧妙地引导交流和追求高质量的交流效果,在另一个班级改进了该题的教学。针对于同学提出的方法,让其他小朋友说说自身的意见和看法。接着问:你们觉得刚才这么多付法中哪种付起来最简便呢?为什么呢?
同学回答:因为它只要拿出两张***就行了,多快啊!接下来,我用同样的题目来检测,同学的正确率较高,而且大多数同学所写的付钱方法比较简便,符合生活常规。可见,本次的交流是有效的。
同学有效的交流,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课堂上同学交流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让每个同学将自身的思维过程展示给老师听吗?仅仅是为了体现课改“转变同学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吗?我认为,有效的交流过程应该是同学的思维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沟通的过程,是同学思维效果共享的过程。使同学在思维交锋中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同学实现了“互补”,实现了一起提高,从而取得交流的实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6 18:55:00 | 只看该作者

同学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人民币,使用人民币. 商店是小朋友们接触人民币最多的场所,认识人民币时,要尽可能多设计一些商店购物的情景,通过这样的活动,强化同学对人民币的认识。
在本课分币的教学不够理想。第一是同学对分币比较陌生,因为“分”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很少使用,而我对此又估计缺乏。第二是认为分币很少用到,便想轻轻带过。其实这是认识人民币的起始课,分币的认识同样重要,虽然分币不大使用,但是让同学建立元、角、分的观念,理解元、角、分的关系,分币的认识不容忽视。
换一换是一种开放式的练习,答案多样化,假如只靠单个同学独立想象,思维很敏捷的同学可能一下子能找到很多方法,而对思维一般或较慢的同学来说找到的方法可能就会很少,甚至找不到,于是,课堂中我设计了拿人民币和同学随机交换人民币,问你同意这么兑换吗?然后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优等生的可以尽情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协助和提高,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战略普遍增多这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果。
教学重点是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突出识别人民币的方法,但是不必面面俱到,不必要求同学去认、记人民币的颜色、图案等。其实我觉得只要同学会认就可以了。
《规范》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同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以“小组学习”为核心组织教学,引导同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合作,一起发展。每个同学都尽可能发挥个人在小组学习中的潜力和才干。
本课引导同学在“买文具”中,培养同学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节课的最后,设计了模拟购物实践活动,开设几个小文具店,同学选出营业员和监督员,在买文具的时候营业员先推销一下自身文具店的物品,然后请其他组员拿着钱买自身喜欢的文具里,购物后再组织同学们说一说买东西的经过。在这个活动当中,同学既要回答购物时常见的问题,学会付钱、找钱,还要和时处置购物时发生的简单情况,这样做,同学把学到的知识融入社会实践,服务于生话,真正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08:0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