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5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年级下册《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6 18: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改出来的精彩
1.改变资料出现方式,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教师以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为蓝本进行合理设计。只要有比教材更有价值的主题情境,就可以重新确定资料进行编排或改编。只要改变后的主题情境更适合同学的认知特点,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都应该是胜利的。只有同学们满意的那种教学,才是胜利的教学。
2.改变资料出现方式,真正体现以同学为本。
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学习的重要心理条件。改变资料的出现方式,让主题情境贯穿始终,正是尊重了同学这—认知特点,这也是激发同学主动参与的有效方式。教学中,我把资料的选择权交给同学,把发现数学问题的机会留给同学。这样,同学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学得轻松自由。人性化的课堂真正实现厂同学从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每—种方法都是同学个性化学习的体现。这样的课堂更精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6 18:54:00 | 只看该作者

《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反思
1、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
本课在同学已有的“百以内数大小的比较”和“万以内数的认识”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首先,由小明、表弟、叔叔三人的年龄作比较引入,让同学回顾旧知,再导入新课。而后教学事例由具体的到笼统的转变:从三人年龄的比较到身高的比较,再到他们门牌号码的数据比较。在教学中缩小了知识的特点与同学的思维特点之间形成的距离,使同学的具体形象逐步向笼统逻辑思维过渡,体现同学的主体地位。
2、提供自主学习空间。
运用实际问题设计例题和练习,鼓励同学面对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战略。课上通过让同学观察、考虑、说理概括、操作等多种形式,为同学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广开自我探究、自我获取的渠道。教学过程中,注意面向全体,采用了情感激励,评价胜利激励的方法,增进师生的感情,充沛调动同学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提高同学学习数学、探索知识的兴趣。
3、激发同学的参与动机。
关注同学已有的知识经验,充沛认识同学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同学好奇、好动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同学感到真实、新奇的学习情境,促使同学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根据儿童的特点,课上设计了多种游戏形式,使原本十分枯燥的问题变得妙趣横生。如“根据条件,判断数据”、“猜数游戏”、等活动,使同学情绪激昂,不知不觉地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6 18:54:00 | 只看该作者

《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反思
仙师和小 许霞
1、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
本课在同学已有的“百以内数大小的比较”和“万以内数的认识”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首先,由小明、表弟、叔叔三人的年龄作比较引入,让同学回顾旧知,再导入新课。而后教学事例由具体的到笼统的转变:从三人年龄的比较到身高的比较,再到他们门牌号码的数据比较。在教学中缩小了知识的特点与同学的思维特点之间形成的距离,使同学的具体形象逐步向笼统逻辑思维过渡,体现同学的主体地位。
2、提供自主学习空间。
运用实际问题设计例题和练习,鼓励同学面对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战略。课上通过让同学观察、考虑、说理概括、操作等多种形式,为同学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广开自我探究、自我获取的渠道。教学过程中,注意面向全体,采用了情感激励,评价胜利激励的方法,增进师生的感情,充沛调动同学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提高同学学习数学、探索知识的兴趣。
3、激发同学的参与动机。
关注同学已有的知识经验,充沛认识同学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同学好奇、好动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同学感到真实、新奇的学习情境,促使同学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根据儿童的特点,课上设计了多种游戏形式,使原本十分枯燥的问题变得妙趣横生。如“根据条件,判断数据”、“猜数游戏”、等活动,使同学情绪激昂,不知不觉地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1 18: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