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4-6 18:39:00
|
只看该作者
2.猜数游戏。
提问:
a.这个数在2的后面,可能是几?还可能是几?
b.这个数在4的前面,有可能是几?
c.这个数在3的后面,而且在5的前面,可能是几?还有可能是其它数字吗?为什么?
[利用这个游戏引导同学逐步建立良好的数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张开想象的翅膀,发明同学心中的美丽世界。
师:用你们桌子上的圆片、小棒、卡片等摆出你喜欢的图形,并跟你的小伙伴说说你摆的是什么?用什么摆的?用了几个?
[此活动是为了初步建立数与图之间的联系,并且让同学体验与同伴交流的乐趣。]
小组活动,老师到同学中间参与活动。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先互相说说,再告诉老师和大家。
[汇报学习效果式的总结,是发明性教学的最终基本环节。]
公开课教案说明
1.创设情境,把同学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研究的对象。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假如我们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同学就会感到亲切,发生对数学的情感,进而发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2.优化数学活动,把笼统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同学可以体验的数学事实。
对于刚入学的小同学来说,深入地理解1~5各数的基数含义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需要把这些笼统的数学概念变成同学看得见的“数学事实”,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教学,就能卓有效果地协助同学建立起这些笼统的概念。同时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创新意识、探索能力和情感得到了和谐发展。
总之,在教学中,假如我们能让同学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再用学的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就能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热情,同学的学习就能得到情感体验。
专家研讨
本教学设计设计最大的特点在于让同学进行充沛地合作学习。从出示主题图开始,就采用小组交流的形式让同学进行观察。在接下来的“反馈实践”与“感知数的顺序”两个环节中又通过同桌互考的形式进一步培养同学的数感。在后面的“开放性活动”中,小给合作方式使同学在用数进行交流和创新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在同学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参与到同学的活动中去,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很好地体现了教师作为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作用。从全篇教学设计来看,设计者在教学手段方面形式多样:创设情境、实物演示、动手操作、数学游戏,这些都能激发同学的兴趣,使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主动探究,积极建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