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送教下乡听课心得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19 00:16: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送教下乡听课心得体会
莺歌海镇中心幼儿园   许生茹  
 6月13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县里在黄流幼儿园举行的骨干教师送教下乡优质课观摩活动。,在这里感谢教育局及莺歌海镇中心幼儿园的园长给我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有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两节课使我感触颇深。
一共听了2节活动,此次观摩的课程内容是语言领域和音乐领域活动。
第一节课:《听雨》是一首很具有美感的散文诗,以听雨为线索,将听雨的画面描写巧妙地串起来,形成了感受雨美的情景。语言文字的美感染了每一个幼儿,他们从文字中的确也感受到了雨声的美。
    为了让幼儿能够真正感受散文中优美的意境,张娜老师放轻柔的音乐边有感情的朗读散文诗,让他们找一找下雨时的景色,丰富知识经验。有了知识经验的丰富,在第一环节中就进行了提问“听过小雨的歌吗?小雨的歌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然后通过欣赏散文——提问、讨论的形式理解散文——幼儿说一说,男女演一演——朗读散文。
    综合本次欣赏活动,张娜老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方法,让幼儿在动静交替中充分感受到了雨声的美。通过这一次的散文欣赏活动,让我有了深刻的体会。
1.从直观的经验中入散文。利用道具模仿真实的雨声,孩子在欣赏散文时就有了直观的经验,能更好的理解散文。
2.在动态的情境中感知散文。    活动中张娜老师选择了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展示散文内容,以直观具体的情境刺激吸引幼儿,把幼儿带入散文所要表达的情境之中,以舒缓的音乐作为背景,想把幼儿带入散文的意境中,让幼儿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散文,散文有一种特殊的美,能让读的人从其有限的篇幅里体味出言尽意远、耐人寻味的美丽情愫,而幼儿本身没有具备欣赏的能力,必须通过反复感知才能了解散文的情感、情绪、而产生共鸣,产生对话,由此接受和喜爱。教师也可以用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情绪去带动幼儿,以美的姿态去感染他们。
3.在宽松的环境中理解散文。通过反复感知,幼儿学习散文也需要在宽松的交流中理解散文。这里的交流可以说是教师引导下的交流,在这一步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关键问题,抛出来让幼儿展开讨论,帮助幼儿正确的理解散文所要表达的意义。这样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能更为生动,也有利于幼儿进一步理解感知散文。
4.材料的准备要新颖而贴近孩子生活,以引起孩子共鸣。这就要求我们要勤于动手动脑,多为孩子们准备充足教具材料,使自己的课有滋有味让孩子们喜欢并受益。
第二节课:盘小娟老师上得音乐活动《迷路的小花鸭》。活动开始她以一首好听的儿歌带领孩子们享受音乐带来的一种愉悦心情,导入活动,一步步进入主题。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歌词,体验与记忆,盘老师根据歌词制作了优美的故事图片,,把三段情景利用图片来帮助幼儿理解与记忆,每段分成五个步骤图来帮助孩子,在此基础上配班老师谈钢琴,盘老师加动作表情地演唱,幼儿在逐句学唱,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教学,这样就彻底消除了无目的反复练唱和记忆歌词所带来的枯燥感,使幼儿边唱边玩,轻松主动地学会了歌词。整个活动中,幼儿情绪高涨,令我的心情也很波动。
这两节课设计思路都很新颖、很鲜明、很有创意,能结合现实生活,让幼儿体会现实生活的乐趣。教师的表情很到位,课堂气氛非常有活跃,让幼儿爱好很高。从中我也发现我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觉得自己要向他们好好学习,进步自身的素质。  
通过这次的听课我也有一些体会:第一点,教师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有创意,让幼儿体会到学习来源于生活,这样幼儿才有爱好听你上课。第二点,教学方法一定要灵活多样,要使一节课上得轻松,幼儿学习起来有兴趣,不但要教师选材好,预备充分,使用教具公道。 第三点,教师能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留有充分的学习时间与空间。注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这一切还只是个开端,今后的工作对于我而言,将是布满挑战性和意义性的,我需要在实际工作不断往学习、往观摩、往实践,我想只要有这样的一份恒心,万事是难不到我的! 经过这次听课学习,我会把其中的精华加以吸取,在以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大胆运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加积极努力的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7: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