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6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二)》公开课教案(A)(和专家研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6 18: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
并依照多种规范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同学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内容
分类
教具、学具准备
铅笔一捆(14根),铅笔分类图,电脑课件。
铅笔(同桌一捆),实物卡片(水果、花、衣服),纸。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6 18:34:00 | 只看该作者

公开课教案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对不同的物品进行分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新授课
1.教学分铅笔。
a.老师手里有一把铅笔,仔细观察,这些铅笔都一样吗?
想一想都是铅笔,可以怎样分一分呢?
请同桌两个人合作,先观察,然后一边分一边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b.同桌合作分铅笔。
(教师巡视,指导。)
c.汇报。
问:哪组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你们是怎样分的?
◆按颜色分。
◆按有没有橡皮头分。
◆按有没有削过分。
◆按笔杆的形状分。
◆按铅笔的型号分。
◆按笔杆的材质分。
(同学边汇报,老师边将分得的情况图贴在黑板上。)
d.小结。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通过动手操作,我们将同一种物品──铅笔进行了分类,可以依照颜色分,可以依照有没有橡皮头分,可以依照有没有削过分,可以依照笔杆的形状分,这些都是依照不同的规范分的,每次分的规范不同,分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2.小组合作──分实物卡片。
a.活动要求。
◆先将口袋中的物品倒出来,仔细观察,讨论一下你们想怎样分;
◆把分好的物品放在纸上摆一摆,再贴在纸上;
◆比一比哪组同学友爱、谦让、合作好!分完后,再小声说一说还可以怎样分。
b.同学合作。
(老师巡视、指导)
c.汇报。
◆水果卡片。
◆花。
◆衣服。
d.小结。
通过小组合作,我们又对同样的物品进行了分类,大家分得都很好!
练习(课件)
1.你能将公园里的人分一分吗?
2.举例。
我们已经学习了分类,想一想,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分类的情况。
想一想,可以怎样整理你书包中的物品呢?
师:分类摆放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当,希望同学们都养成放置物品有序、有条理的好习惯。
3.提高题(第41页第6题)。
将这些图形分一分,你有几种分法?比一比,谁的分法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6 18:34:00 | 只看该作者

公开课教案说明
分类的第二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对同一种物品,依照不同的规范进行分类。
由于同学已经对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知道对不同的物品要分类,那么对于同样的物品怎样进行分类呢?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协助同学学会分同一类物品,理解对于同一类物品,依照不同的规范来分,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使同学能够与第一节课对比、区分,从而进一步感知分类的意义。
同时,通过动手分铅笔、小组合作分卡片等活动,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在动手中体会分类的意义,在合作学习中体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会分类规范的多样性。
教学中,力求使同学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通过同学举例:书架上的书可以分成爸爸的、妈妈的、我的,还可以分成工具书、小说、杂志等;收拾衣柜时要把上衣放在一起,把裤子放在一起,把袜子放在一起等等,使同学切实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同学养成依照分类的方法收拾书包的好习惯,引导同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6 18:34:00 | 只看该作者

专家研讨
以同学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学的根本目标。新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的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首先要充沛体现同学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为此,教师要先创设问题情境,为同学探索学习进行铺垫。其次要特别注重培养同学合作精神,使他们从小就能博采众长,克服以我为中心的思想,使之初步建立起团队作战意识,有助于他们的生长。
“分类”这是一个新的数学概念,也是同学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只是还不认识它罢了。本学期研究的两节课就是在同学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使之对“分类”这一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分类的规范,使这一知识得到升华。
1.创设问题情境,初步感受知识
培养同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根据这一教育思想,我认为在课堂教育环节上,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是引导刚刚上学的小朋友初步感受知识,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非常重视起始课上环节的设计与处置。因为这一环节设计得好,同学学习的心向即被聚焦了,便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为此,课前我们先带同学去学校和近的超市,进行有目的的观赏,让他们观察超市中各种商品的摆放。让同学置身于分类的环境中感受分类。在讲“分类”的第一节课时,我们用电脑设计了超市中零乱的货架,让同学进行调整,感知分类的作用。这就为新课的引入进行了有效的铺垫。因为是用多媒体动画教学,通过丰富有趣的画面,一下子就诱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他们争抢着发言,要协助老师整理货架。第二节课,我们设计从分铅笔引入新课,形式新颖,别出心裁。同学拿着铅笔自由想像,毫不夸张地说,每个同学都打开了思维的闸门,他们那诸多的分法(按品牌、颜色、有棱无棱、削与未削、有橡皮否)已远远超出了教师课前的设计。
两节课都能在上课伊始,就让同学很快进入角色,形成愉悦的学习心理,并表示出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由于这样步步引导,环环推进,发生的教育效果是良好的,为下面的学习铺垫道路。就这样,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同学探索的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
2.提供丰富的感性资料,协助同学理解知识
小同学脑中的具体形象,决定于对感性资料的依赖性,所以对笼统的数学概念的学习,可以通过向同学提供感性资料,结合相关情境,让同学自身逐步探索、发现和总结。特别是实际操作,既是同学认识概念、理解概念的重要途径,也是调动同学自身学习、积极学习的重要手段。
“分类”两节课的教学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同学的动口说出、动手分分,让同学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感悟知识的内涵。
为了给同学提供丰富的感性资料,课前我们制作了大量的学具,有服装类、文具类、球类、水果类和蔬菜类等图片,然后将这些“物品”混合后分放在若干个纸袋中。学具袋发到同学手中,教师要先提出一些相关要求。小组活动开始后,同学看着五颜六色的“物品”,情绪高涨。在组长的带领下,都埋头有目的地进行分、摆、贴。教室里秩序井然,偶有争吵声,也来自于学习中的激烈争论。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作为他们中的一员说:“我能加入你们组的活动吗?”他们高兴地接纳我,遇到有难度的争论、操作,慢慢地感悟“分类”的真正含义。
“分类”的第二节课比第一节课难度大,因为第一节课只需要同学把不同类的“物品”分开,掌握单一分类规范即可,而第二节课则是同类物品按不同规范分类。因为规范较多,同学不易掌握,我们便同样准备了多样的感性资料。例如饮料类,虽然都是听装,但商标的颜色不同;鲜花都是郁金香,却有颜色和朵数之分;衣服又分为长短袖、有无衣领、套头和开襟等等,这些“物品”在教学活动中,都需要同学经过认真观察,找出不同的分类规范,然后按类别摆放在老师提供的纸板上。可见,同学观察、分类的过程,正是对“分类”这一概念进一步理解的过程。它既培养了同学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既加深了同学的理解能力,又提高了掌握分类规范和运用规范分类的能力。最后将同学的“作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还进行了美的教育。
我们知道,培养同学发明能力的第二阶段,是同学对探索过程的表述。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同学的创新效果必需通过语言来表达,而语言表达过程的自身,也是对思维再加工的过程,进行信息再加工。假如只停留在动手操作上,不加以分析、概括,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就不可能升华。只有将具体的操作过程通过语言的加工表述出来,才干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单纯的操作活动,不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的。真正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操作让同学对新学知识的理解能够升华。因此小组活动后汇报时,老师不做具体要求,给同学更多的思维空间,给同学提供展示自身的舞台。同学想向大家介绍什么就介绍什么。于是都争着说自身小组是如何分的──争着说这样分、那样分的好处是什么──这是一次发散思维和语言加工的极好训练,反映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反映出他们已感受到了胜利的喜悦。毫无疑问,提供丰富的感性资料,有利于促进同学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发明性思维的培养。
3.鼓励同学积极参与,培养合作意识
教育活动从来都是师生、生生多边互动的。
1.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新颖有趣的教学环节能激发同学的愉悦情绪。而良好情绪的感受又可促使同学积极参与,这是认识活动中很重要的方法和手段。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同学认识事物,发现规律。因此实际操作前,教师必需向同学说清操作目的、方法、步骤,给同学的操作思维以导向。例如,“分类”教学第一节课,操作活动开始前老师说:“你们想体会一下售货员的工作吗?”“那好,这纸袋中有许多物品(自制图片),请你们每四人一组合作。把物品倒出来,先分一分,看看可以怎样分?再摆一摆,看怎样摆合理?假如满意了,就把反面的双面胶纸揭下来,贴在纸货架上。撕下的小纸片不要随手扔放回口袋中,注意环境的清洁。看看哪个组设计得合理、美观,哪个组合作得愉快。”通过这样的导向,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操作活动中,就连平时不爱发言、听课不专心的同学也进入了角色,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正确的导向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热情。
2.同学合作意识的培养必需重视。有组织、有目的的操作活动,不但能点燃同学智慧的火花,而且能使同学的智力水平在某一时间内达到超凡状态。但必需注意到,我们面对的是21世纪的“独生代”。自私、以我为中心是多数小朋友的一起弱点。为此,在操作活动中我们强调合作,其目的有三:第一,是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从久远的观点看,未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可能更注重团队精神。第二,合作可传送出各种信息,包括同学的各种想法,能协助教师更多地了解同学,以便有的放矢的施教。第三,“合作”是开放式的交流信息。同学的各种见解、思路,在交流中得到肯定或否定,培养同学虚心和求实的精神,使他们能在比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合作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同学不甘为人后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发挥了同学的立体作用。
“分类”两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多次采取了合作互动的方式,选择不同的组合形式(小组、同座位),达到相互交流启发的目的。合作中教师除引导同学探索知识,还注意观察各组的合作效果。对最初的授课班级,曾发现合作不愉快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图片好看、好玩,一人独揽,不许他人动手;有的组讨论意见不一致,各说各的、各干各的,互不服气。两人合作分15枝铅笔,有的组就一人一半,自身分自身的。汇报时有的同学只想自身都说了,不给他人发言的机会。发现这些问题后,教师和时进行引导、教育。在纠正这些错误做法的同时,初步给了同学团队作战的意识,强化合作精神。由于同学全身心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形成了浓厚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合作气氛,把整节课的学习推向高潮。
总之,同学在学习中参与意识越强,合作意识越浓,越能发挥他们的潜能,越能不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同学的整体素质。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同学自主创新能力
“分类”教学中,教师没有过多讲解分类的含义。这是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将同学带入实际生活,让同学自身去尝试、体会、理解分类,然后再根据同学自身的理解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一切都充沛体现了同学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意向,为发明性思维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教师只是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
第一节课,从整理超市商品入手,到小组合作,到让同学说说生活中见过的分类现象。这时同学头脑中迅速回闪着他们接触过的种种感性资料。然后他们争先恐后地举出了丰富多彩的实例,如:厨房里碗、盘子的摆放(按大小、质地),书柜中书籍的排列(可按种类、大小),衣柜中衣物的放置(可按季节、衣裤、内外)同学将这些物品在家中分类摆放的情况说得清清楚楚。这说明实际操作加深了他们对分类意义的理解,感悟到分类的真正含义,所以才干恰如其分地举出各种例子。
第二节课,主要是引导同学进行发明性的思维。虽然难度较大,但因有了第一节课的分类基础,同学在第二节课活动中,就有了创新思维的条件。如分花时,教师的目的是可按颜色分,也可按品种分,而同学在实际摆放时,两种规范都考虑到了,他们或先按颜色分,再把每种颜色按品种分;或先按品种分,再把每一品种按颜色分,思维是完整的。这说明同学对分类的理解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能综合考虑问题,灵活运用分类规范。特别是举生活中的例子。如把许多书、本放在一起,让同学分类,他们同样能用同一规范或不同规范有效结合的方法,准确地进行分类,并往往超出老师的教学要求和设想。可见同学对分类知识的学习已得到升华,这是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效果,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了。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同学不但进一步巩固了分类知识,同时也认识到教学来源于生活。教师通过正确引导,让同学从观察中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数学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经验来认识、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让他们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数学成为同学看得见、摸得着、用的上的学科,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同学创新能力的过程,就是不时逾越原有状态和水平的过程。要使同学不时创新,教师应创新在前。假如教师不具备这样的素质,同学的创新将被扼杀。因此,教师必需树立起终身学习的信念,不时接受再教育,使自身的创新意识不时增强,才干放开同学的手脚,让他们大胆的创新。这是21世纪合格教师必备的素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1 18:4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