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0-4-6 18:26:00
|
只看该作者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根据同学的年龄特点,通过同学生活中饶有兴趣的情节,让同学联系情节的发展过程,建构连加连减的运算模式。感受数学知识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乐趣。
同学已经掌握 10 以内的加减计算,对生活中感兴趣的情节发展有初步的分析能力。教材将连加、连减一并进行教学,有利于连加、连减的对比,掌握运算顺序;还有利于巩固 10 以内的加减计算,为下一课加减混合计算做好准备。因此整堂课的设计分为“复习引入——探究新知——巩固认知——开拓思维”四个环节,力求以教材为基础,以同学有兴趣的情节为依托,拉近同学与数学的距离,让同学在具体的活动中探寻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充沛拓展同学的思维空间。
通过这节课的两次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我们教师的教学不但要有效,更要向高效的方向发展。例如,在本课的复习引入阶段,我第一次教学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小朋友们,我们先来开小火车进行加减法的计算,看看这列火车会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呢?”然后 25 个小朋友每人算了一道加法或减法题。这样的设计,外表看来练习题较多,而所花时间较少,但是同学每人也只是算了一道题,并没有真正达到练习的目的。于是,在第二次教学中进行了修改,“小朋友们,仔细听好老师的要求,先看卡片用手势表示结果,然后继续听题,响亮地报出得数。”我一共抽了 5 张卡片,报了 5 道题,合起来也只不过是 10 道题,但对同学来说,他们每人都算了 10 道题。比第一次的练习量增加了很多,达到了教师预设的复习引入的目的。又如,在从连加过渡到连减的过程中,原先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已经认识了连加,那猜一猜,还会有什么题呢?”“你能将这道连加题改编成连减题吗? 6+2+ 1 ” 这样的过渡有些僵硬,同学在老师设计的框架下思维并没用得到真正的发展,没有创新。因此,我将原设计修改为,“小朋友们猜得真准,那么,你能运用这 6 只鸟来编连减题吗?”在这个问题情境中,同学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发挥各自的想象,不但编出了连续减两次的连减题,甚至编出了鸟儿全部飞走的连减题。“树林里原来有 6 只小鸟,飞走了 2 只,又飞走了 3 只,又飞走了 1 只,现在还剩几只小鸟? 6-2-3 -1= 0 ” 同学通过自主探究,很快就掌握了连减题的特征,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期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为同学创设好情景,为同学设计好实践的过程,让同学在自主探究,操作实践,合作交流中学会数学,学好数学。我们教师在设计的同时要多位同学考虑,要考虑到他们的进步和发展,让我们的教学真正有实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