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5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题选练及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12 11:1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运输沟通)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B.悉如外人(熟悉)
  C.便要还家(邀请)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5.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
    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7.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A.良田   无论          B.绝境     问津
C.问讯    间隔         D.交通    妻子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译文:                                                                    
9. 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
10.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
11.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12.“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1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2)_______;(3)_______。
14.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1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16.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17.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18.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1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20.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21.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22.下面句子有三处省略,请用序号标出来,并对应写出省略的内容。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6-12 11:18:41 | 只看该作者
答案:
1.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
2.B(交通:互相通达)
3.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
4. B解析:悉:全,都。
5. A解析:A.豁然:开阔或通达。B交通:古:错杂相通;今:运输事业。C.绝境:古:与世隔绝的    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D.无论:古:更不要说;今: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6.C解析:这两句话不能表现桃花源人害怕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7. D
8. (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
(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3)老人和小孩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或者老老少少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老人和小孩者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4)(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9.世外桃源 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10.热情好客 ;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
11.答: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12.“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13.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
14.答案 要点: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挑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1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16.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7.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18.(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
例:轻风吹得,桃花飘散在桃林间.让人沉醉其中,又让人心中有所感触.让人想到花开只为了那些数日的灿烂,人生的短暂而碌碌无为.原来花调的时候是那样的美啊.. 远远看去一从从的竹,条条小径要田中穿插.炊烟在林间.田间.屋顶上环绕.在夕阳的佘辉下显得格外的宁静,朴素.乡村的晚景真能醉人啊..
19.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仍,不堪重税,民不聊生;第二句是渔人就桃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从听者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咛,如与“外人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4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2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1.(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2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①余人)皆出酒食。(②渔人)停数日,(③渔人)辞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04: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