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楼主 |
发表于 2010-4-5 10:54:00
|
只看该作者
“平均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同学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浅显地理解怎么去分?重点和难点就是什么是平均分?在这节课中,我尝试着发明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2个例题进行了改编,以”小兔请客”为主线,贯穿了给两只小猴分桃,给2个花瓶分花,给4只小猫分鱼等活动,让同学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从中有效地理解什么是平均分.
课上完后,我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缺乏:
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置问题。在一教的公开课教案中,给两只小猴分8个桃,我预设可以出现多种分法,可能分给2只小猴分1个,另一只分8个,也可能会给其中1只分2个,另一只分6个等等。但是在课堂上,同学在却很自然地进行了平均分“每只小猴分4个”,而此时的我,却没很好地利用这一课堂生成的资源,仍然生搬公开课教案,顺着自身头脑中设想的走下去,追问同学“你还有其他的分法?“此时的同学用缄默代替了回答,起来说的同学也说的跑了题。课后,我陷入了思索中,课前的预设与生成的如此不一致,说明了什么,只说明我只是僵化地跟着设计在走,当新的生成出现时,我不知如何掌握。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对学情的分析不透彻,没有深入地了解同学在学习之前对如何分有了什么样的基础,于是在二教中,当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时,我灵活地进行了处置,很决地就揭示了本课的主题“平均分”。
二、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资源的问题。教材中第13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三的第1题材,这两个题目各自的知识隐含点不同,做一做,偏重让同学理解平均分的份数和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材,第1题则偏重让同学理解“分”和“平均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很可惜的是,以上理解都是我在上完课后才知道的,以往的我们对探究的环节非常重视,课前预设,精心设计,而很少对练习进行恰当有效的利用,从这一点来说,也反映出我在思路上对练习不够重视,没有很好地挖掘出教材资源。
三、如何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的问题。在1教的课堂上,我简单地交代了一个小组合作的要求就让同学动手操作后,可在实际活动中,我却发现,12个小组中只2个组是完全依照我的要求来活动的,其他的组内大多数人都是每拿了12个圆片,自身分自身的。于是,我不得不重新讲要求,但时间已过去了一多半,导致这一环节有效性很差,浪费了过多的时间。究其原因,主要是我没有用清晰、简短,同学容易理解的句子来交代要求,而是用了一个很长的句子来说,导致同学出现了理解上的失误,在2教中,我精心地设计了要求,清楚、明白地讲完之后,再让同学操作。在二教中,这一环节完成的相当胜利。
综上所述,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时磨练自身,使自身的课堂教学语言更精确,设问的水平更高些,教学机智更灵活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