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5-6-12 00:35:34
|
只看该作者
李晓东先生认为:“儿童具有游戏心态,儿童具有童话心态,一句话,儿童具有梦想心态,这个心态创造了一个生机盎然、充满了人情人性的世界。”儿童的梦想,就是最丰富的写作资源。将习作教学真正融入儿童的真实世界,与儿童的梦想一起飞翔,写作资源就会无时不有,无时不在,习作教学就会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面对儿童的习作教学,其意义就在于主动发现儿童的梦想,自觉走进儿童的梦想,顺势引导儿童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梦想。作为教师,只有拥有童心,才能走进儿童的梦想世界;只有顺应童心,与儿童一起做“梦”,才能给习作教学创造出无穷的契机。
“交往”是最真实的写作动力。儿童为什么畏惧写作?是因为在写作前,儿童没有明确的指向,儿童不知道为何而“作”,没有鲜明的对象,儿童不清楚为谁而“作”;写作时,没有言语状态,儿童不清楚该选择怎样的话语方式;写作后,没有交流的机制,儿童无法体验到写作后的成就感。因此,写作对儿童来说,就是一种为文的“制造”,而不是为人的“生成”。走向儿童的习作教学,应当引领儿童回归到写作的原点——言语交往,不仅是应实际生活之需,而且能积极能动地表达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
“文心”,是最持久的写作指导。“文心”是儿童写作发生学所构造的核心机制,是一个写作者言语和精神的品质和源泉,更是一个写作人保持旺盛的写作欲望和恒久的写作热情的动力性支撑。小学阶段是儿童写作的起步阶段,更是一个人写作的准备阶段,所有的教学指导应当重在“养心”——以儿童作为主体,以儿童文化、儿童精神作为背景,注重“文心”的修炼和涵养,为培育未来有写作意识、写作责任的“写作人”做好积淀,打好底色。一颗饱满的“文心”应该包括这样几个基本元素:自然心、自由心、自我心、丰富心、诚恳心、开阔心、思辨心、细腻心。
并不是说儿童不需要教育的引导,也不是说教育要完全迎合儿童的自然。教育的引导是有限度的,不能成为诱导,更不能成为霸权式的强制。儿童的自我意识或者说情感、精神都是需要激发的,因为儿童的人性是处于生长的过程。儿童的人性是质朴的,正是这种质朴的人性需要深化和升华,教育因此是一种赋予,但是教育的赋予不是简单地给予,更不是诱惑式的导向,教育的赋予建立在激发儿童的自我意识上,使儿童能够自主的理解世界,理解人,理解自己。开展“童化作文”教学,关键要扣住一个“化”字。
首先,化写作于儿童的阅读。梅子涵先生认为:“儿童应该多亲近文学,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以善为美,劝人为善,喜欢读童话的孩子通常不会变坏,从小看童话长大的孩子与从没看过童话的孩子有很大不同。”“童化作文”正是顺延这思路,将习作有机地融入孩子的课外阅读中,以读促写,以写引读。这不仅对孩子的阅读过程进行了有效地引领,还加深了孩子对作品内涵的领悟。如果条件允许,每个班都可以在班上设置“读书角”,让学生自愿把书带来与同学分享、交流。
其次是化写作于儿童的游戏。习作教学从儿童当下的游戏出发,将儿童游戏引入课堂,竭力放大游戏的功能,更能调动儿童参与的兴趣,挖掘儿童内在的言语潜能,让学生的写作活动“飞”起来,“乐”起来。
然后是化写作于儿童的实践。“童化作文”教学就是要突破“讲中写”的传统格局,尝试建立“做中写”的模式,让每一个学生亲身去经历,在实践中体验童年的滋味,感受成长的快乐,使写作复归到表达自我、交流自我的本意中来。
最后是化写作于儿童的梦想。给予儿童想象的权利,减少束缚,给予更开阔梦想的空间。在教学中“只要有‘典型情景’,只要‘典型情景’触动儿童的精神世界,儿童就会进入一个梦想的世界。”
“童化作文”对于学生、对于老师都是美好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很好地践行,感受其中的美好,让孩子乐于写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