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网站工作室 于 2015-6-11 11:14 编辑
欢迎广大高考同学报考本院校,您所需信息请进入本院校网站查询。山西医科大学创建于1919年,前身是山西医学传习所。在旧中国动荡的岁月里,学校多次易名,多次迁址。1932年1月,改为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 1940年3月,更名为山西大学医学专修科。1946年8月,升格为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1953年9月,独立建校,更名为山西医学院。1955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山西、江苏、山东、浙江四所医学院的卫生系合并组建了山西医学院卫生系,成为全国保留有卫生系的六所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并由全国著名卫生学专家、国家一级教授、原江苏医学院院长邵象伊担任院长。1996年4月,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
学校占地总面积1864亩(含新校区),建筑面积31.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974万元,藏书140余万册,与国内900多个单位建立了内部图书资料交换关系。
校本部在编教职工1628人,专任教师898人。现有博士生导师43人,硕士生导师72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作”国家级人选2人,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省级人选4人,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48 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省级优秀专家20人。
学校生源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校本部现有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9328人,其中,博士生119人,硕士生2200人,本专科生7009 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6928人。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以全国首枚“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人民的好医生”赵雪芳为代表的医药卫生专业人才近4万名。近年来,学校积极调整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0%左右。
经过近九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由初创时的单一学科,发展成为以医学为主,医、理、管、法、文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医科大学,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无论是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效益,还是师资队伍、教学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均具有一定优势。2006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被评为优秀。
学校校本部现有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法医学院、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护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10个二级学院,口腔医学系、儿科医学系、麻醉学系、医学影像学系、体育教学部、外语教学部、研究生部7个直属系部,4所直属附属医院,6所非隶属附属医院,76个其它教学基地。另有汾阳学院、晋祠学院2所隶属学院。
学校校本部设有临床医学(五年制、七年制)、预防医学、法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护理学、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社会工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英语(医学方向)14个本科专业。其中,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是山西省唯一的长学制专业。
学校生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细胞生理学实验室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另有1个省重点学科,8个省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重点扶持学科。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山西省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学位试点单位。现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7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5个一级学科、53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在“十五”期间,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706项,总经费4907.56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获资助经费326万元;发表科研论文5726篇,其中,《Nature》杂志发表1篇、国家级期刊2958篇,被SCI、ISTP收录227篇;出版教材及专著528部;获各种科技奖励245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145项(一等奖13项)、省高校科技进步奖36项(一等奖18项)。学校主办有《山西医科大学学报》、《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护理研究》、《实用急救医学》等多种学术刊物。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是山西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姓放心医院,共开放床位2291张。附属第三医院是二级甲等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开放床位300张,开设有神经内科、甲状腺、精神卫生、肝胆外科、肿瘤等特色学科。附属口腔医院是省内唯一一所三级乙等口腔专科医院,开放床位20张、牙科综合治疗台64台。
学校与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多所院校建立了教育、科技、医疗合作关系。
经过近九十年的薪火相传,经过几代人的艰辛拼搏,山西医科大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未来的征程中,学校将继承优良办学传统,加快发展步伐,为把学校建设成多学科、有特色、高水平,位居国内同类院校前列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而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