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 孔夫小学六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及习惯问卷调查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11:3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调查目的】:通过本调查,要对当前我校六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进而能为教师如何从实际出发,进行合理的引导培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内容。
【调查对象】:孔夫小学六年级29名学生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2014年12月1日

【调查分析】:
一、统计数据:

1、你学习数学时的学习计划是 (     )

A 有计划,未执行(1人)     B无计划,按要求学习(27人)       C 严格执行学习计划(1人)

2、你课前预习数学的基本情况是(        )

    A 无预习习惯(3人)     B 偶尔预习(18人)      C 按要求预习 (4人)   D 预习困难的部分(4人)

   3、你课前预习数学的通常做法是 (        )

   A 为完成任务匆匆预习(8人)    B 全面阅读至看懂(10人)    C 发现疑难问题 (4人)  D 着重理解重点难点(7人)

   4、你课后复习数学的基本情况是 (        )

A 没多少时间复习(7人)    B 无不懂则不复习 (4人)     C 全面复习,整理笔记(2人)   D 作业后复习 (6人)       E 做题有困难才复习(5人) F 没把握的先复习后作业(5人)

   5、你课后复习数学的通常做法是 (        )

A 重看书或笔记(12人)   B 做练习(3人)     C 理解记忆重难点 (7人)   D 自己归纳总结(3人)   E 其他(4人)

   6、你上数学课的注意情况是 (        )

   A 注意感兴趣的内容(2人)   B 容易走神(11人)   C 教师所讲的全部注意(12人) D 高度注意重难点(4人)

   7、你听数学课的方式是   (        )

A 忙于记笔记,跟不上讲解(5人)      B 只听不记笔记 (6人)    C 边听边记板书(8人)   D 听思结合,记录重点(10人)

   8、你上数学课时的笔记情况是 (        )

   A 不会记,记板书(0人)    B 详记老师的讲解(6人)     C 只记教师要求的(23人)   D 不记笔记(0人)

   9、你对数学作业中的错误的态度是 (        )

   A 不看不管(0人)     B 请别人告之答案(5人)      C 只关心错了多少(3人)  D 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订正(9人)        E 找原因及时订正(12人)

   10、你学习数学公式、法则等概念时的情况是(        )

   A 只记住公式、法则等概念,不知道怎么推导概括得来的。(5人)    B 知道概念、公式的推导过程,背诵定义,掌握特性。(17人)    C 自己尝试推导公式、法则等概念,并牢记概念,懂得应用。(7人)

   11、你数学知识的应用情况是 (        )

    A 牢记知识,会做习题(7人)     B 一知半解,不懂就算了(5人)     C 不明白的地方有向同学或老师请教(14人)      D 能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3人)

12、遇到难题,你的态度是(        )

A问同学或问老师 (17人)    B自己钻研(10人)     C随它去(2人)

    13、在解完数学题后,有没有反思(含检验意识、一般化推广的想法等)习惯?(        )

    A有 (4人)    B偶尔有(23人)      C没有(2人)

    14、数学考试或作业时你是否注重卷面的工整?(        )

A、非常注重,书写认真 (3人)        B、比较注重,但也会涂改 (20人)        

C、不太注重, 书写潦草,经常涂涂改改(6人)

    15、老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你很快就知道答——这时你会:(        )

A、立即举手回答(18人)   B、看看同学的反应再举手(9人)   C、别人答不出再举手  (1人)  D、不举手(1人)

16、你是否经常在课堂上向数学老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    )

A、经常提出,积极举手言(1人)B、偶尔提出,有选择的提问和回答(16人) C、我只关心我感兴趣的那部分(1人)  D、从来没有,我怕回答错误(11人)

17、你在学习数学中最常用的学习方法是? (    )

A、 自己独立思考 (13人)     B、喜欢和同学讨论(7人)     C、喜欢请教老师(0人)    D、上课听老师说就行(9人)

18、在数学课的学习中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吗?(    )

A 经常 (2人)   B 偶尔 (24人)  C没有(3人)     

19、开学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成绩不太理想,你一般情况下会(   )  

A、不学习了,反正学不会(1人)     B、听天由命,反正我已经尽力了(8人)

  C、确定自己的薄弱环节,狠下功夫(20人)    D、请教老师,看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对路  (0人)

20、是否有专用的数学错题本,收集考试和作业中的错题?(        )

   A有,常用(0人)       B有,偶尔用 (9人)      C没有(20人)

二、问卷显示:

1、部分学生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对这一学科持有一种无可奈何、被动接受的心理状态,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无计划,只是按老师的布置和要求学习。

2、部分学生没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的方法有待进一步培养。

3、课后复习效果不佳。

4、课堂上部分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偶尔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知道概念、公式的推导过程,但缺乏自己尝试推导公式、概念的探索精神,停留在“学会”状态,没有真正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尚未达到“会学”的状态。

5、对难题钻研思考不够深入,缺乏合作精神,不虚心求教,得过且过,当“听筒”,课后不注重反思。

6、部分学生因成绩不理想,学习方法不正确,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而甚者 “破罐破摔”。
三、我们课题组提出几点建议:

1、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充分利用教学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主动性,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具有终身学习能力。

2、《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的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当前,在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指的是从单一的、被动的学习,向多样化的、主动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其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操作实践都是新的学习方式重要的特征。在探究问题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或小组合作、信息多向反馈。在教学中,创设民主学习的氛围,充分发挥小组讨论,师生、生生对话交流的作用,从而使课堂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进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3、小学数学的教学要能够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在数学问题的探究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的解题策略,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思”“一题多解”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精神。

4、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常规的养成,培养学生预习、复习的习惯及方法,重视经历学习的过程,学会记笔记,学会整理错题集,加强课后反思,归纳总结,体验学法,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有效的学习方法。

5、了解差异,针对差异,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分成A、B、C三组,代表低、中、高三个层次,A  知识基础、水平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B  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  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对学生进行分组后,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优秀、中等、基础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分层教学。

总之,我们坚信,在我们课题组的努力下,一定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学会”为“我会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主动性,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使学习困难学生摆脱困境,成为合格学生,学习优良的学生脱颖而出,成为尖子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等时代发展及现代教育的需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2: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