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5-6-8 12:27:40
|
只看该作者
第3课时 统计与概率(3)
【教学内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认识。体会三个统计量的不同特征和使用范围。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和综合应用意识。
3.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体会三个统计量的不同特征和使用范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情境导入】
教师:CCTV-3举行青年歌手大奖赛,一歌手演唱完毕,评委亮出的分数是:
9.87,9.65,9.84,9.78,9.75,9.72,9.90,9.83,要求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那么该选手的最后得分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议一议,然后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解题思路。
由此引出课题: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复习回顾】
1.复习平均数
教师:什么是平均数?它有什么用处?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并组织学生集体评议。使学生明确:平均数能直观、简明地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用它可以进行
不同数据的比较,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课件展示教材第97页例5两个统计表。
①提问: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学生思考后回答
②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思考的问题)
a.在上面两组数据中,平均数是多少?
b.不用计算,你能发现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大小吗?
c.用什么统计量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③小组汇报。
第一组数据:平均数是(1.40+1.43×3+1.46×5+1.49×10+1.52×12+1.55×6+1.58×3)÷(1+3+5+10+12+6+3
)≈1.50(m)
第二组数据:平均数是(30×2+33×4+36×5+39×12+42×10+45×4+48×3)÷40=39.6(kg)
④用什么统计量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学生汇报:上面数据的一般水平用平均数比较合适。因为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
2.复习中位数、众数
(1)教师: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众数?它们各有什么特征?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
使学生明白: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上
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课件展示教材第97页例5的两个统计表,提问:你能说说这两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吗?
学生认真观察统计表,思考并回答。
指名学生汇报,并进行集体评议。
【归纳小结】
1.教师:不用计算,你能发现上面每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并进行集体评议。
2.教师:用什么统计量表示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指名学生汇报。
师生共同评议。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课堂作业】
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4、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谈学到的知识及掌握的方法。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