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10-4-5 10:06:00
|
只看该作者
什么问题,有什么疑难,也可以站起来问。
你想不想站起来说得好?那就再读一遍课文。
不过这次你可不要再从头到尾读了,刚才你已经读过一遍课文了,应该有个印象了,对哪一段最感兴趣,就读哪一段。抓重点读,然后说说你的感觉。不过提问可以就全文提。
生读。
师(巡视):静静地,慢慢地,一边读,一过思考,给你五分钟时间。
其实像这种读法,你应该拿一支笔,想说什么,作个标记,想问什么,作个标记,一边读,一边思考,这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你要觉得需要跟周围的同学商量商量,交流一下,也可以。
五分钟后。
师:我了解一下情况。哪些同学觉得你有话说的,举手。说什么都行。
生:作者在清晨听到了各种各样的泉声,有轻柔的,有清脆的,有厚重回响的,有雄浑磅礴的。(师正音:磅礴),这样泉声真动听啊。
生:我在细读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我认为XX在回答问题时……
师:不是回答问题,是在发表看法,见解。
生:我认为XX在发表看法时说的那一段是个总分段。
师:怎么总的?又是怎么分的?
生:先总说听到了各钟不同的泉声,再分说有哪些不同的泉声。
师:那又是怎么总的呢?
生:不是总分总,是总分!
师(面向全体学生)有没有再总的?仔细看看书。
生(笑笑):有!
师:不错,有些同学看出内容了,有些同学连结构也看出来了,真不简单!
生:我有问题,为什么泉声忽清忽浊的?(1)
师: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把你的问题写到黑板上去。
你听上课铃声,清脆的笛声,那些都是清脆的。哪些是浊的呢?
生:……
生:我觉得最后一个自然写得真是太好了!太美了!
师:哦,你觉得太美了?那你就来美美地读一读。
生读。读得还不错。
师:他读得美不美?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超过他。(齐读)
(对这个学生):你再来读一读,超过大家!挺起胸,直起腰!这样读起来就有气势,不然人家还以为你要向人屈服呢(生笑,读)
你觉得太美了,那你来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觉得作者最后说这清泉都仿佛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那感觉特别好!
师:哦,这说明作者仔细聆听了,所以才有这样的感觉。(板书:聆听。词语教学)
生:我觉得这儿说……(第四节中的分述部分)特别美,都用西洋乐器作比呢。
师:不过我得提醒一下了,这儿还有一样是中国民乐呢!
生:哦,琵琶。
师:对了,琵琶!你有没有办法把它们全改成中国民乐?
生:有!
师:好!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得一下请你读读你改了的句子。
生:为什么作者说“仿佛汩汩地流进我的心田”?
师:是啊,为什么会这样呢?把你的问题也写到黑板上。(2)
生:我想问作者为什么不发出感叹?
师:那你能不能来感叹一下?写一段感叹,等一下读出来给大家听听。
生:中国民乐都是清脆的,我觉得刚才那个同学说用中国民乐作比,而不用西洋乐器,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气势了。
师:哦,你是觉得咱们中国民乐没那么大气势呀,我告诉你,其实我们中国民乐也有气势磅礴的。不信,你等着。(对要改写句子的学生)你可得想出气势磅礴的中国民乐哦。
师:抬头,问题聊到这儿。
课文你们已经研究了两次,对于这样的课文,你觉得有什么方法来学最好?
生各抒己见:抓重点读;按顺序读;先分段,再抓重点读;先概括段意(师问:我们不去概括,心里明白了,行不行?)缓慢地读(师问:为什么要这样?点拨不能太慢。)
师:刚才有个同学提到了读,我非常高兴,像这样的课文,确实应该好好读,有感情地读。
下面我还得请你们读,你最喜欢哪一段,你就好好读,使劲读,有感情地读。
生读,比较小声。
师:人家都说小孩子读书是书声朗朗,我怎么没听到啊?你们这不是清音,有点浊。
生大声读了起来。
师:你认为你可以练习得读给大家听了吗?
指名分段读。
第一段(没人举手)
师:你们刚才没有选择这一段,是吗?没关系啊,现在可以读一读啊(还是没人举手)需不需要齐读?如果需要齐读,那我就认为咱们班只能齐读,而不能个人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