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适存小学跟班学习心得体会
三亚市第九小学 李 定
总体感觉:见证了上海人的细致与专业精神.低调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不管哪项工作,看似随意,但却不随便,在细节处见真功.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学校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在适存的两个星期,我们无法知道其在学业质量监测上到底是什么水平,但从老师和学生的精神风貌上却可窥见一斑. 老师们工作起来雷厉风行、节奏紧凑,看似各司其职,但遇到有问题的同学却是“通管”,发现问题,就地解决,干脆利索。一如他们上课的时候,老师一连串连珠炮似的发问,学生才思敏捷地回答。
看到这一幕幕,你脑海里会对“高效率”这个词会有更深刻的体会。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会怎么样呢?亲眼见到四(6)班一同学值日,站在老师办公楼的楼梯口,有一男生上楼找老师,蹭蹭蹭,小猴子一样敏捷,转眼已经到了二楼,值日生大叫“犯规!踩黄线了,你下来”,我静看值日生如何处理,“重走!”男生乖乖重新走过,一切ok。所以到后面,看到在操场自由活动的同学听到体育老师的指令“准备升旗”,不到2分钟的时间变成了横平竖直的队伍,看到班会课上老师干脆利索地布置任务,同学们小手高举“这个我负责”;看到不能户外升旗的细雨天里,听到国歌声响起,全体师生面向国旗的方向敬礼,无论你在校园的任何一个角落,此时在“高效率”之外你脑海里会油然而生另外一个词-----高素质。
整个校园活而不乱。
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吗?
对比之下,我们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客观地讲,我们的确存在着不少客观的问题,班额大,做到精耕细作很难,另外家长或者说整个大环境对孩子学习真正的关注不够。我在这里说了“真正关注”一词,当了多年的班主任,在管理中会发现,60%以上的家长对孩子学习上的关心只是停留在嘴上,这让我们的工作非常吃力,你会发现学生中午回去吃了一顿饭,睡一个午觉的工夫,回来就要一切从头开始了。的确让人头痛。头痛就不做了吗?显然不行,除非不吃这碗饭了。我们一直在探索,德育怎样做才最有效,不让老师一直在重复昨天的工作,让老师的工作和学生的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班级的步步高升呈螺旋上升的姿态,而不是在一个平面上下。
或许,上海的学校的做法能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想让这些学生成“方”成“圆”,我们得先有规矩,规矩得量身定做,细致入微,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同学、刚入校的同学。适存小学的规矩是很精细的。有了细致入微的规矩,就得照着做,执行力得强,所以老师“齐抓共管”要“见者有份”,单靠一个班主任的力量是薄弱的。我们都体验过在“别班”上课的感觉,在自己班上课,往门口一站,鸦雀无声,在别班上课,尤其是低年级术科,任你喊破喉咙学生该玩的玩该闹的闹,直到你发火“修理”起来,管与不管,出来的效果完全是两回事。怎样让老师们全都动起来呢?问适存的老师。答曰:分内事嘛,习惯了。我想,以我们目前的状态,让老师们觉得这是“分内事”“习惯”也不是不可能的,我们是有良好基础的。九小的老师都是苦干出来的。
这是我在德育工作方面的一些见闻和想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