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4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容量和升》教学案例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6-5 07:09: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和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

    3、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能积极参与操作、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容量的概念,感知1升是多少。

教具准备: 课件、直尺、水杯、纸杯、红水,各种容器、量杯、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和搜集的带有容量单位的实物。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桌子上的杯子瓶子有什么用途? 可以用来盛水、油、饮料等物体,这些器皿都叫容器。(板书:容器) 学生发表自身的观点。
组织探究(一)认识容量

   1、水是生命的源泉,人要生存可离不开水,现在请你仔细回想一下,你每天大约要喝几杯水?杯数多一定就喝得多吗? 大杯子比小杯子能盛得水多,大杯子的容量较大,小杯子的容量较小。(板书:容量。)(新的《数学课程规范》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该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在这里,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体会“容量“的含义,首先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然后将生活经验数学化,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2、观察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大小。观察(容量差异较大的容器),哪一个容器的容量较大?为什么?

    3、实验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大小。请学生们观察老师手中的两个容器(容量相差较小)。提问:这两个杯都是空的,猜一猜,哪一个的容量较大?你能想方法验证吗?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选择较好的方法,并根据学生汇报演示实验,把甲杯倒满水,再把甲杯的水倒入乙杯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大小。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倒水实验操作的方法推测比较容量的大小。(设计意图: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容器容量的方法,初步理解容量的大小。)

   4、比较三个容器容量的大小。在每小组里有3个容器(容量较接近),分别是高脚杯、水杯和塑料杯,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请学生先猜想,然后学生交流怎样验证。 验证是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先倒满容量最大的、容量次之的、容量最小的杯子。 小结:我们可以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比较多个容器的容量。

   5、按要求找出容器。(1)老师这儿有一个可乐杯,你能在桌子上找到比它容量大的容器吗?和它容量相等的容器呢?比它容量小的容器呢?(2)你能找到和老师手中容量相同的容器吗?(3)观察容量相等的这两个容器,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容量的含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二)认识容量单位——升

   1、揭示统一的容量单位(1)你知道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引起学生考虑容量多少,学生再次在笼统的概念具体化的过程中体会容量的含义。) (2)你能借助手中的杯子来说明这个水壶的容量吗?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演示。(3)教师总结引出统一容量单位。教师明确:杯子的容量不同,一把水壶的水倒在大小不同的杯子中,结果不一样。为了准确的丈量或计量容量的多少,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2.认识升(1)寻找容器上的容量单位。常见的容量单位有哪些?其实它就藏在这些容器上赶快找到它们,介绍给大家。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升。板书:认识容量和升。(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常用的容量单位是升和毫升。本节课先认识升,升可以用大写的英文字母“L”表示。 (3)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容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容器上都标有容量单位升,你知道图中的这些容器盛的水、油、饮料各是多少?明确:计量这些容器盛了多少水、油、饮料通常用升作单位。这里的净含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净含量而不用容量呢?净含量和容器的容量有什么关系呢? “净含量”是指某种容器中实际容纳物体的多少。如,一瓶饮料的净含量是1升,是指瓶子里装的饮料自身有1升,但瓶子的容量可能会比1升略大,因为通常不会装的满满的。

   3.感知一升有多少。(1)认识量杯。 (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丈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2)实验将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倒满,倒入量杯后,你发现了什么?。

   4. 实践活动。学生活动一我们的身体每天需要两升水,其中的1升可以从食物中获取,剩下的1升需要喝水补充。 1升水可以倒在不同的水杯中,桌上有好多杯子,想想看要验证1升水可以到在多少个可乐杯中,需要准备什么,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请选一个杯子试验一下,看1升水可以倒几杯。(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使学生感知1升水是多少,加深学生对1升的体验。)学生活动二师: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把1升水倒在这些容器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估计这些容器的容量吗?估计老师手中的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学生活动三师:生活中每天都离不开水,我们做那些事情需要用水?你估计一下1升多还是少。师:我们家中也有很多容器,都有哪些?你能估计一下它们的容量吗?(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学习估算容量的方法) 学生交流,并明确杯子有大有小,杯子大能盛得水多。 学生观察比较,明确容量大的容器盛水多,容量小的容器盛水少。 学生自由发表并比较选择。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 学生在小组交流,说一说自身的实验方案和可能出现的情况并进行推测。 学生观察并交流,明确:形状大小相同的容器容量相等。的两个容器,形状不一定相同。 学生通过实验明确。 学生明确:容量相同的容器形状不一定相同。 学生挑选不同的杯子。 学生观察并交流自身的发现。 学生观察并交流。 学生观察并回答。 学生考虑并交流。 学生实验并明确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容量正好是1升。 学生交流试验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实验,并注意记录。 学生根据水位估计较大容器的容量。 学生交流。
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对什么最感兴趣?你还想告诉学生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实践活动1升水有多重? 1升油有多重?(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实践知道相同容量的油和水的重量是不同的,体会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6-5 07:09:22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源于生活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当中。看到、听到、想到的都是平时熟悉的事物,更能很快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进入参与学习的状态。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给思维以动力。这样安排,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今天就学的知识来源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在教学“容量和升” 时,由于“容量和升”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远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容量和升”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容量和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来感知体验“容量和升”。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数学原理的奥秘就是对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

    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会了新知以后,学生就会产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以获得成就感。否则就会产生知识无用的想法,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紧紧地把握好这一大好时机,设计出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满足学生的愿望。在练习中,更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会对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数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威力。这集基础性、应用性、趣味性、开放性相结合的数学问题,不但巩固了简单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参与生活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还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胜任社会的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2: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