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4-3 16:04: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课时: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教材P4例1、例2,P5做一做1、2,练习一1、2、3、4。
课时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同学感受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的道理。
2、掌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战略和方法。
4、培养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同学的计算能力。
建议:
1、例1以主题图“冰雪天地”的“滑冰区”为背景,提供了一天上、中午滑冰人数的变化信息,可以放手让同学独立考虑、尝试解决。
2、交流解题思路。通过应用加减法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的数量关系在二上已经接触过,如上车下车、借书还书等等,教材出现了两个同学的解决方法,一个是分步列式解答的,另一个是列综合算式解答的,主要是从思路上进行对比,使同学明确它们都是用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说,两种形式是“等价”的,但从运算顺序的角度来看,要在充沛肯定前者的基础上鼓励同学列出综合算式。
3、解决做一做1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同学根据自身日常生活经验,编出一些类似例1的实际问题,如乘公交车时的“上车下车”,学校图书室的“借书还书”等等,使同学在用加减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4、例2的教学,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例2的教学上。
在同学读题后,让同学尝试说一说自身是怎样理解“照这样计算”一句话的含义。同桌先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在班上交流,使每个同学明白“照这样计算”的意思是每天接待的人数,按“3天接待987人”计算。教材出现了同学的两种不同解法,明确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中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如先求( ), 再求( ),最后求( )。教师可以用画线段图协助同学理解相应的数量关系。
5、解决做一做2,此题是配合例2的练习,其中解决问题所需的一个条件“12瓶”隐含图中的箱子上。
6、在例1、例2的基础上,让同学总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假如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顺序计算。
7、完成练习一第1——4题。第3题,是例2的巩固练习。解决问题的信息比较隐蔽:六边形有6条边隐含在图中,一共有多少根小棒需要先算出,正方形有4条边需要同学明确。教学时,可让同学独立解答,以提高同学寻找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订正时,要注意同学所列的综合算式是否正确。第4题,用统计表给出某路口1小时通过的三种汽车数。让同学先估算再笔算这个路口1小时一共通过的汽车辆数,以培养同学的估算意识。同学估算的结果可能不同,只要合理都要鼓励。
注意:
1、前半节课解决问题时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注意培养应用题解题思路;得出运算顺序后,要重在同学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和巩固,可以增加将分步算式改写成综合算式的练习。
2、本节课根据同学的实际基础情况,也可以分成两节课来上。
第二课时: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材P6例3,P7做一做1、2,练习一5——10。
课时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通过计算,逐步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
建议:
1、出示情景图,让同学提问题。假如同学提的问题包括了书上的问题,建议先解决“买三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再解决例3,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2、例3一般同学分步解答并不困难,但对如何列综合算式解答可能会有一定困难,教师要引导同学想方法把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在计算时,要让同学明确要先算乘除法,同时告诉同学这里的“×”和“÷”可以同时计算。
3、练习6—10要求同学列综合式解决问题,课堂上可以补充相仿的数量关系和题型(注意可同时脱式的题型)降低坡度,只列式不计算以节约时间。
第9题,先让同学说一说自身是怎样理解“养鸭的只数是鸡的一半”这一条件的,然后独立解答。为使一题多用,教师也可以提出:假如条件不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还可以加一个条件,提出:“养鹅的只数与鸡同样多”其他条件不变,问题改成“李伯伯家一共养鸡、鸭和鹅多少只?”怎样解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