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1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折线统计图”优秀教案和研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3 15: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仔细观察。
(投影课本中的主题图和统计表)
师:预测一下,咱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生:可能与统计有关。
师:为什么这样说呀?
生:屏幕上有一张表格,还有两位同学在统计气温。
师: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吗?
师: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统计有关的内容。(板书课题:统计)
【赏析】:课始,教师选择课本中的主题图和统计表,让同学根据情景图来预测今天学习的内容,简洁明了,干净利落,直奔主题。同时,借助同学熟悉的学校生活场景,激活同学探索新知的情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3 15:43:00 | 只看该作者

二、抵触激疑,自主构建
1、引发
师: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生汇报。
师:观察得都挺仔细的,那你会解决这道问题吗?(出示问题:在靠近的两个时刻里,气温升得最快的是()时到( )时,降得最快是( )时到( )时。)
生考虑片刻后汇报。
生:我认为气温升得最快的是9时到11时,降得最快是17时到19时。
师:怎么知道这个答案的呀?
生1:因为7时到9时上升了4℃,16-12=4℃,9时到11时上升了6℃,22-16=6℃,11时到13时上升了2℃,24-22=2℃,所以9时到11时气温上升得最快。
生2:15-9=6℃,所以17时到19时气温下降得最快。
师:大家都是用什么方法得以答案的呢?
生:是用减法计算出来的。
师:假如不计算,我们能直接看出问题的结果吗?
生:不能!
师:确实如同学们所说,不能直接看出,必需通过计算的方法。
板书:
计算
不能直接看出
2、激疑
师:同学们,学习数学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水平,要有新的考虑。比方还是这个问题,想象一下,假如不通过计算的方法,有方法直接看出问题的答案吗?
等待片刻后,生汇报:做成统计图,画正字的方法,做成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等。
师板书:统计图
师:看来,众说纷纭,各抒己见,究竟用什么方法好呢,我们来向书本请教。请大家把课本打开,自学第94页。
同学自学。
3、构建
师:合上课本,咱们一起回忆一下,课本中给我们绘制了一张——?
生: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师:好,我们请电脑来帮助,看看这张统计图是怎么形成的?
电脑按图的名称、日期、横轴、纵轴、网格线、点线等局部动态显示折线统计图形成的过程,师辅助语言适时解释。
师:仔细观察,刚才这两个问题(投影)不计算你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吗?(再度出示问题:气温升得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呢?)
生考虑。
师:请大家把自身的想法在小组里面讨论一下。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1:我发现9时到11的线段所占的格子最多。
生2:我认为9时到11时的线段最长。
师:其他同学的感受呢?
生:这条线段所占的格子最多也最长,也可以说最陡。
(板书:陡)。
师:线段上升得越陡表示上升最——?
生:快。
师:同样,下降得越陡表示降得最?
生:快。
师点击,陡的线段闪烁。
板书:陡——快
师:哦,反过来说,那平缓说明上升得比较?
生:慢。
师:下降得平缓也说明降得比较?
生:慢。板书:平——慢
4、促思
师:同学们,考虑再深入一点,比较一下,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谁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为什么?
生:折线统计图它不需要复杂的计算,就可以直接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行,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能准确清楚地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
板书:变化情况
5、沟通
师: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生交流。
(投影生活中见到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同学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师:现在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话想说?
生:……
【赏析】:新课展开环节,教者分五个层次有序进行:先让同学尝试练习,根据已知的统计表了解气温升降情况,初步得出“不能直接看出,必需通过计算方法”的结论。紧接着,教师有意制造矛盾抵触:“同样情况,假如不用计算,有方法直接看出问题的答案吗?”引发同学自主发现问题,探究实质。同时,教师大胆放手让同学借助书本学习新知,同学对新知的关注自然由情景图转向统计信息自身,随着教师的适时辅导,唤醒了同学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起有关折线统计图的新知识。
再者,教师十分注意对文本的拓展和延伸,借助“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的问题情景,让同学思维的触角由课堂自然延伸到课外,开掘了教学资源。教师还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声、光、色等多种信息渠道,调动同学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动态演示中,同学不只对于“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谁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了然于胸,而且,这些相关图片丰富了折线统计图的含义,发展了同学思维。
三、多层应用,体会特征
第一层次:操作应用(完成课本95页“试一试”)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了解了它的特点和作用。我们一起来绘制一张折线统计图,好吗?(出示作业纸)
生独立完成之后,师相机请3名同学到台上展示。
师在展示的过程中,请同学说出完成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点准,线直,写上日期和数据。(师相机板书)
师:这儿有一张完整的统计图,一起来看(点击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交流。
第二层次:选择深化
师:同学们,想继续研究下去吗?这里有三个折线统计图。(出示南极等三地同一天早、中、晚三个时刻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 师:这三幅折线统计图分别描述的哪些地方呢?请认真考虑,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生:图(1)应该是南极。师:你能结合统计图中的数据说得更具体些吗?生:统计图里早上6时是零下22℃,中午是零下17℃,晚上是零下29℃。肯定很冷。南京和吐鲁番不是这样的。师:你怎么知道是零下的?生:图上写的-22、-17、-29都是负数,所以是零下。师:那图(2)呢?生:图(2)是吐鲁番。师:能说得具体些吗?生:因为吐鲁番的奇观是“早穿棉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说明早上和晚上很冷,中午很热,所以是吐鲁番。生:说明早晚温差很大。师:温差很大是什么意思?生:一天中气温从早上的13℃升到中午的36℃,又从中午的36℃降到晚上的8℃,变化太大。师:其实这是折线统计图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它可以让我们很容易看出数据的变化情况。师:既然图(1)、图(2)分别说的是南极、吐鲁番。那图(3)就是南京了。你能联系南京气候的实际情况说一说吗?生:南京的气候热的时候多,从图中可以看出:早上26℃、中午31℃、晚上25℃,气温都很高。小结: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第三层次:辨析升华
出示“想想做做”的第2 题中的统计表。
师:请大家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在作业纸上完成统计图。(作业纸上的统计图对课本中的折线统计图作了修改)
同学在作业纸上绘图。
师:(投影图1)这是同学们绘制的作品,请仔细、认真地观察这张图,你们有没有话想说?
生:有点不好看。
图(1)
生:整个折线的位置居上,不美观。
生:不便于进行数据分析。
师:都有这样的想法吗?那怎么办呢?大家想想方法。
生:我们可以把下面的多余的局部去掉。
生:把多余的地方删掉。
师:刚才两位同学说“去掉”、“删掉”显然是不合理的,怎样表达既科学又合理呢?
生:可以用“隐藏”, 把0至100的网格线隐藏起来。
图(2)
生:还可以用“折叠”。
师:“隐藏” 、“折叠”,多好的词!我们请电脑来帮助,好吗?(多媒体动态演示图1变成图2的过程。)
生齐:耶!
师:图中哪里表示隐藏或折叠呢?
生:图中歪歪扭扭的局部。
生:图中弯弯曲曲的局部。
师:是这样吗?(多媒体闪烁表示省略局部的折线)
图(3)
师:再认真仔细地观察这幅图,面对图2,你还有没有话想说?
生:现在还不是很完美。
生:现在虽然多余的局部去掉了,但图中表示数据的折线没有变,还是不能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变化状况。
师:都有这样的想法吗?那还要怎么办呢?
生:可以把每一格的间距拉大,也可以看清楚它的变化情况。。
师:是这样吗?(多媒体再次演示图2变成图3的过程)
师:现在你能从统计图里清楚地知道什么?
生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3 15:43:0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层次;沟通延展
师:看得出,大家研究的气氛更浓了,老师很想和同学们对今天的内容作进一步的研究。
请看:小明学了折线统计图后觉得它的优点特别明显,就到商场做了个调查,并绘制了一张折线统计图。你觉得这张折线统计图合理吗?
生自由地观察。
师:你有什么看法?
生:我觉得折线统计图是表示一种数量数据的变化,而这张统计图里有四种数量。
生:我觉得把电视机与洗衣机连起来没有道理,同样,把冰箱与空调连起来也没有道理。
生:我认为不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
师:那可以怎么办呢?
生:用条形统计图。
师:是这样的吗?
多媒体演示由线扩展到面,再形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师:同学们,做了这道题,我们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
——
生:何时用折线统计图,何时用条形统计图?
师:对,这个问题,咱们下节课再来研究,好吗?
【赏析】:课尾,教者创新了练习形式,层层深入,内涵丰富,让同学自觉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功用,学会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关注生活,解决问题。同时,为后续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操作应用----教者旨在让同学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名称、了解完整的折线统计图的操作方法、步骤,重点抓技能教学。
选择深化----彰显学以致用的设计理念。教者精心选择了三幅特征明显、贴近同学生活实际的教学素材,在观察、比较中,更好领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辨析升华---不难发现其匠心独运。教者从同学的认知起点动身,先向同学完整出现了“纵轴是0~145cm”的统计图,让同学在真实的绘制过程中体验到这种统计图(图1)的缺陷所在。“怎么办呢?”在同学经历了亲身体验、充沛考虑的基础上方法有了集中性的聚集,“省略”、“隐藏”……一切如同学所愿,折线统计图被电脑“缩小”(图2)了。但“行了”又“不行”,在似是而非时,同学的思维火花再度引燃,虽然统计图纵轴被缩短了,可同样看不清具体的变化情况,同学的思维再度高涨,“把它往下拉”、“让格子间隔变大”……当课本中现成的统计图被揭示其“神秘的面纱”时,同学收获的何止是对一幅完整统计图的认识?更是其对知识根源问题洞察明了之后的一种释然,一种经历了由表和里、由浅入深等深度体验后内心的愉悦和视角的敞亮!
沟通延展---教者又将新知置身于生活大背景,让同学比较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各自的优势所在,潜藏着统计思想,激发了同学不时探究新知的内在需求,作为拓展延伸的新“契机”,真是恰到好处。这一潜心设计的“小细节”,源于教者对教学实质的深刻领悟。
【总评】:
纵观整节课,可以说是简单统计图,智慧催生源。教学目标的定位,走出了数学知识技能的单行道,全面指向同学数学素质的综合发展,并且贯串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具体说来,有三大亮点:
智慧地“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由课始分析统计表,不能直接比较不同时刻气温的变化,启发同学学习数学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水平,要作出新的考虑。于是,新课中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制作、作用,了解其特点,教师便结合同学熟悉的、身边的生活例子巧妙地融汇,开启同学思维之门,自然天成,却不着痕迹。
智慧地“导”:同学学习统计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观察过程,需要在了解信息的基础上整理有效数据,分析情况,解决问题,它需要教师的精心点拨和指导。全课中通过对文本的适度加工,教师为同学提供了一个个掌握统计知识的脚手架,用生活化、多样化、信息化的教材将枯燥笼统的统计知识变为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使数学成为同学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同时,在同学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处、学有疑虑处、思维断层处,教师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加以指点。于是,师生灵感的碰撞、智慧的交锋最终不时生成创新的火花和发明的萌芽。
智慧地“引”: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曾指出:“思维过程最初的时刻通常是问题情景”。教学时,教师采用问题情景串的方法,把同学的思维不时引向深入。由例题的初步观察,到练习的尝试应用,再有新知的拓展延伸,同学经历着矛盾抵触时的“心潮激荡”,更有问题解决时的“峰回路转”。同学已有经验的激活、丰富与提升,新知的建构与熟练运用,认知战略与学习战略的精进,一切缘于教师智慧地引领。于是,教学过程真正成了师生双方相互“敞开”、 “接纳”的思维共享过程,同学的个性得到舒展和张扬,发明性灵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课堂浸漫着恒久的思维魅力,数学学习的内涵、折射出的统计思想也更深入人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0 09: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