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5-5-28 17:27:11
|
只看该作者
野蛮与文明
——世界在发展,生活在变化(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机器生产与手工生产的区别。
2.初步体验和认识工业化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
3.学习运用批判性思维认识工业化,认识中国的近代史。
教学准备:
简单调查学生对于本课有关内容的了解程度,特别是深度,以便把握教学的分寸。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请学生谈一谈对爱迪生的认识和了解,并比较与教科书上的介绍有什么不同。
2.自由讨论。肯定学生对爱迪生这位科学家的了解,并告诉学生,爱迪生是对工业革命以及后来的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物。请学生朗读教科书第48页的课文,并提问学生“什么是工业化”。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以便帮助学生理解工业化。
你们穿的鞋子、衣服是从哪里来的?(工厂制造出来的。)
在工厂里是怎样制造的?(工人用机器生产出来的。如果有的学生了解有关情况,请他们讲一讲生产流水线等情况。)
那么,在人类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一直是这样的吗?在古代,人们是怎样得到鞋子和衣服的?(自己制作或者由鞋匠、裁缝制作。今天虽然也有,但却很少。)
自己制作与用机器制作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利用机器制作,效率会大大提高,产量可以大幅度提高,还可以降低成本。)教师告诉学生:“鞋匠、裁缝是靠自己的技术用手工生产鞋子和衣服的,因此人们把这种生产叫做手工业。工业化,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的手工和技术进行生产,它的标志之一就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在蒸汽机之后,人类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明,而且有许多在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科书上有两个年表,列举了一些发明,下面让我们来探究一下。”
3.小组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从年表中选择一或两项发明进行讨论:它为人类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教师巡视并适当地提供帮助,提醒学生向全班汇报时要以具体的问题来说明。比如:一位鞋匠一天做一双鞋子已经是很快的了,如果采用蒸汽机带动机器,会怎么样;过去纺线用小纺车,一天纺的纱不够做一件衣服的,如果用纺织机呢;没有天花疫苗时,一旦天花流行会怎么样,等等。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进行评价,强调工业化对人类进步的意义。布置家庭作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