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0-4-2 17:42:00
|
只看该作者
围绕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我们进行了有主题、有实践、有反思的案例研究,通过课堂这个充溢发明的教学领域,获得了一些认识。
1.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应该在活动中建构。
例如在教学东南西北时,同学要掌握这四个方位之间的结构: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西北是依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这个原理光靠讲解是没用的,我们就把同学带到操场上,让同学在实际空间环境中通过活动来体验这四个方位的内在结构。特别是让同学探究当一个方向确定后,如何来区分其他三个方向,以此体验顺时针以和方位的顺序。再如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条原理时,我们依照教材的要求分两个层次教学:先是让同学从五根小棒中任意抓三根围一围,让同学直观感知到有些是可以围成的,有些是围不成的,同时使同学发生一种空间直觉,当两条较短的边合起来小于最长边是围不成的,当两条较短的边合起来大于最长边是可以围成的;接着让同学边围边有序地记录每根小棒的长度,并对此进行必要的分类;最后让同学在空间直觉引领下形成的三边关系几何模型和基于数据寻找三边关系的代数模型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中笼统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从以上两个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在操作与实践活动的探究中才干掌握几何空间特征和性质的实质,也就是掌握空间既要有活动,又要有考虑。
2.动态表象能引发同学的空间想象。
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通过研究动态的圆来掌握实质,其中有两个环节:环节一是让同学用图形纸片研究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并且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与直径都相等。在把圆形纸片反复对折的过程中让同学想象会折出多少条半径和直径,有些同学想象成有无数条,有些同学进而认为半径的条数应该是直径条数的两倍,这当然涉和到无限与有限的概念,可见动态研究能引发同学的考虑;环节二是把两个小球分别系在一根绳上和一根橡皮筋上,通过不时加速的转动让同学想象,小球划出的图形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一个是圆,一个不是圆,由此引导同学体验圆的实质特征:到定点的距离等于是长的点的轨迹。再如在第一学段教学平移时,引导同学闭着眼睛想象当金鱼的嘴向前移动一格,这条金鱼也向前移动了一格;嘴再向前移动一格,金鱼也向前移动一格,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使同学把局部与整体在平移运动中融合起来,只有达到这样的认识,由点的移动距离来确立物体的移动距离才干得以内化。又如在研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设计了一组运动的拼搭游戏,三条线段,两条是分开的,让同学想象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进行变化,把其中一条缩短,能否围成三角形;再把缩短的一条增加,能否围成三角形,第三种情况两条短边之和正好等于第三边时也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时让同学展开想象,假如其中一条短边增加一点点,你很难想象到的一点点,你说这时能否围成三角形,让同学在这样的想象中构筑自身的心理图像,由此进一步理解这一原理。这三个案例中都用到了动态的想象,这种想象中不只包括着图形的变化,更加蕴含着一种数学考虑。依照皮亚杰的研究,动态表象是同学数理——逻辑经验生成的源泉,静态表象只能发生物理经验,而空间观念不只仅是一种印象,更是一种考虑,是一种逻辑,是一种内在的掌握,所以说几何动态是几何观念形成的源泉。
3.知识是过程与结果的双重建构。
新课程强调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所以在编写中为了加强教学的探究性,很多地方都只是展示了知识生成和教学活动的过程,对基本的几何知识和概念都不直接出示。那么,一个章节、一节课的教学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要总结到什么程度,我们在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也走过了一些弯路。例如我校有一位年轻教师上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时,提供了大量资源和素材让同学围绕物体外表和平面图形,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想一想、比一比掌握其大小,应该说同学的活动和体验也较丰富。课后凌老师给我们评课时也充沛肯定了这一点,但同时提出了一个建议:是否在同学大量生动的实践活动和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同学进行必要的笼统和概括,提升到物体外表和平面图形的大小叫面积。这样既有丰富的过程,又有基本的笼统,过程与结果之间相互作用,使同学的理解既稳定又开放,既笼统又具象,由此所形成的认知结构也更有张力。
在案例研究中我们还考虑了一些诸如通过空间记忆丰富表象,由此发生组合和联想,最终才干达到想象;空间中既有逻辑推理,更有直观推理和似真推理;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实际作品能使同学领悟到空间中的各种关系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