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9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中生成—调控性反思——人教新课标版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17:4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课程以后,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同学的自主性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常会有一些意外的局面突现。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和时地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战略,顺应同学的发展需要。
上完《克与千克》这单元之后,我让同学做了一张练习卷。第二天上课时,我准备讲评练习卷,课前提前把评后卷子发了下去。上课时发现,以往玲声响后,教室就恬静下来,而今天却反常,不少同学那着卷子交头接耳。“同学为什么恬静不下来?他们有什么意见?”到底是按自身原计划的思路讲评还是先听听同学的看法?我做了短暂的反思后,决定还是先听听同学到底在议论什么。于是几个同学举手说:“老师,这道题您改错了。一千克鸡蛋约8个,我认为是对的。”“我填的约是24个,我认为也是正确的!”“老师,我在店里帮妈妈卖过鸡蛋,确实有的大有的小。”……面对同学的各种意见,我有些始料不和。我想:改卷时,几个老师商量过,答案可以填12—20之间。可是现在同学有这么多不同意见,假如都肯定,那以后碰到这样的题目,同学想填什么就填什么,老师还什么批改?于是我做了说明:“我们只考虑一般情况答案可以填12—20。”可是同学不依了:“特殊情况也有的,我在电视上看过,有一种鸡下的蛋很大。”“对,少年报上也有介绍过。”面对同学坚持己见,我心里一动。于是说:“那么给你们一个机会,假如你能找到有关资料证明你的答案也是对的,老师就给你加分。”同学欢呼起来。第二天,他们找来了各种“证明”,有的跟着家长到市场实地调查,有的从网上、书上找来了答案。还有个同学说:“老师,我想打电话到吉尼斯总部问问,您知道他们的电话号码吗?“在这找‘证明’的过程中,同学科学态度的形成,搜集、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其价值远远超越答案自身。而我也通过即时的反思,得到三点收获:(1)教学相长,教师要学会倾听同学的意见。(2)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同学主动探究。(3)过程有时侯比结论更重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17:42:00 | 只看该作者

“克与千克”是人民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时,同学由于没有基础,为了使同学能够很好的接受,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化静态为动态
  “克与千克”对于小同学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尽管同学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没有实物的烘托是很难进行感知的。为了让同学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我就通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请了一大一小两位同学,引出两位同学有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硬币和重约1千克的水果(4个苹果),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最后再出示某些物品,让同学进行估计重量,当同学的估计相差甚远时,另外的同学会用类化了的思想加以反驳,如:一生说1个鸡蛋重约50千克,则有同学会反驳说鸡蛋比1个苹果都小,哪来50千克?事实胜于雄辩。同学充沛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胜利的喜悦。
  2、乐中学,学中思。
  让每一位同学带上一些小物品,例如:小豆子、小石头和一些零食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同学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用手掂量物体的质量、用心感悟,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让人睹物思索,使同学一直处于亢奋之中。达到了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同学在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机会,通过同学的掂、猜、称、辩、思,激活了同学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同学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胜利的乐趣。
  3、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准确、朴实、有效”。
  简单明了的由同学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使同学感觉到数学就在自身身边,真实有效的诱发了同学的求知欲。同学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动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沛发挥了同学的潜能,使同学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知识,逐步让自身获取克与千克的概念经验更加清晰。运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觉辨析物品,胜利拓展到了比1千克轻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验证,水到渠成,培养了同学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等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17:42:00 | 只看该作者

一、教学案例
我在两个班用了不同的公开课教案,后面的班级是在修改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学设计一:
1、从生活引入,初步认识克与千克
出示图中的主题图,让同学观察,发现一枚硬币的重量是1克,一袋盐的重量500克、一袋大米的重量是50千克、一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60克,……从而引出重量单位克与千克。
2、亲身体验,认识一克与一千克、几克或几千克
同学拿出教师课前准备好的一克与一千克的物体进行亲身体验,用手掂一掂、比一比,感觉一克与一千克的重量。然后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重量是一克或一千克。估一估你周围物体的大约重量。
3、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4、通过各种练习强化对克与千克的认识。
教学设计二:
  1、从经验动身,初步认识克与千克
T:说说你喜欢的物品的重量。
S:一袋方便面的重量是100克、一袋奶粉的重量是500克、一粒泡泡糖的重量是5克、一袋大米的重量是50千克……同学在说的过程中,我板书,左边书写以克为单位的物品,右边书写以千克为单位的物品,同学通过观察发现:比较轻的物品重量一般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重量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2、研究与体会一克、一千克物体的重量
同学从自身准备的物品当中拿出一克的重量来,掂一掂,然后找一找你周围的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一克。同时认识一千克。估一估,周围物品的重量。
3、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4、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克与千克。
二、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后分析:课的开始也是从生活情景引入的,但这样的情景引入并没有从同学生活实际考虑,在实际生活中二年级的同学根本没有有关克与千克的重量观念,不是实实在在的同学所亲身经历过的生活经验,按理说,用手掂一掂,估一估,应该可以形成一克与一千克的概念,但在同学的已有经验中,根本就没有与一克、一千克发生对比的经验,所以这样的掂一掂、估一估,也只是流于形式,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还是无法通过这样的掂一掂,估一估形成正确的概念。
在第二次教学这局部内容时,我让同学在课前进行了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学习做好充沛准备。要求同学回家同学用手掂一掂几粒绿豆、几粒米、一个鸡蛋、一袋盐、一袋米、一桶油、一棵菜……的重量,用弹簧秤称一称。在教学时,直接从同学的经验动身设计教学设计二
对比两者进行反思:同学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了有关克与千克的生活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了准备,所以同学在引入的情景中,就会很主动。在掂一掂、估一估的过程上,同学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掂一掂,估一估,有利用于形成正确的克与千克的观念。
  通过这两节课的对比与分析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同学在认识的同时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00: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