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8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我又长高了》课后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17: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又长高了》一课,主要是让同学认识长度单位“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我在课前备课时曾想该怎样导课呢?是否应该创设情景来激发同学的兴趣呢?后来我还是决定让同学实际丈量一次身高,一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身长高了;二是让他们体会到丈量在生活中的用途。
一开始上课,我就问小朋友们:“第一节课我们去丈量了身高,同学们丈量后都非常高兴,你们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我发现自身长高了。”我随即板书课题,接着问:“你们究竟有多高呀?”“谁想知道老师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后,给每个小组一根和教师身高等长的绳子“请小组合作,用昨天学过的‘厘米’为单位,在2分钟之内丈量出教师有多高?”小朋友们一下子来了兴致,都想知道老师到底有多高,小组合作丈量起来。些谈话导入的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同学沉溺在自身长高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生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所以我觉得情境设计不见得非得是童话等虚拟的东西。汇报的结果是:有几个组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丈量出来,只有1组测出了接近正确答案的结果。同学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是在预料之中的,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同学体验到:在短时间内用“厘米”为单位丈量较长的物体时,既慢又容易出错。我趁机告诉大家:“你们丈量得慢是因为‘厘米’是一个小朋友,今天假如认识一个大朋友,你们就会很快很准确地测出结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这是我这一节课比较胜利的一点。
整节课同学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觉得缺乏的地方是:个别环节的处置不够细致,假如能更加紧凑一些,效果会更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17:41:00 | 只看该作者

《我又长高了》一课,主要是让同学认识长度单位“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我在课前备课时曾为怎样引出课题而大伤脑筋。后来,我决定带所有的同学实际丈量一次身高,一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身长高了;二是让他们体会到丈量在生活中的用途。由于前一节课,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厘米”我特意告诉每个小朋友以“厘米”为单位的丈量结果。丈量过的同学已经在卫生室的门口比起了高矮,甚至有的小朋友兴奋地告诉大家“我又长高了!”
课上一开始,我问小朋友们:“第一节课我们去丈量了身高,同学们丈量后都非常高兴,你们发现了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我发现自身长高了。”我随即板书课题,接着问:“你们究竟有多高呀?”“谁想知道老师有多高?先猜一猜吧!”然后,给每个小组一根和教师身高等长的绳子“请小组合作,用昨天学过的‘厘米’为单位,在2分钟之内丈量出教师有多高?”小朋友们一下子来了兴致,都想知道老师到底有多高,小组合作丈量起来。同学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是在预料之中的,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让同学体验到:在短时间内用“厘米”为单位丈量较长的物体时,既慢又容易出错。汇报的结果是:有3组没有丈量出来,只有1组测出了接近正确答案的结果。我趁机告诉大家:“你们丈量得慢是因为‘厘米’是一个小朋友,今天假如认识一个大朋友,你们就会很快很准确地测出结果,他就是‘米’。”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
上面的谈话导入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同学沉溺在自身长高的喜悦中,愿意了解和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生长的快乐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心理空间。情境设计不见得非得是童话等虚拟的东西。这样的谈话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
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整节课同学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这节课,我发现在个别环节的处置上假如能更细致些,会取得更理想的效果,如:
1、在认识了1米有多长后,同学对1米和1厘米能建立不同的表象,正确的区别,并能正确估计课桌的长度。在此之后,应指导同学用米尺去丈量,并让同学在小组内正确丈量教师的身高。
2、在数学活动是应在注重活动形式注重全体参与的同时考虑到同学的组织和活动的效果。假如活动这样设计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把同学分成两组,以组作裁判,出示结果或判断对错,另一组参与活动;然后交换。题目也进行了调整,增加6—8题,活动的效率会有较大的提高。
3、在板书“米”后,一个同学大声说:“米,大米的米。”在出示小房子的图让同学判断单位时一个同学又说:“我家的房子上没有烟囱。”这些充沛标明:同学愿意说,有强烈的表达自身想法的愿望,但他们不知如何交流,如何围绕一个主题或一个交流的中关键话题去发现问题,表达想法。这也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深入研究,悉心指导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17:41:00 | 只看该作者

《我又长高了》一课,主要是让同学认识长度单位“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我在课前备课时曾为怎样引出课题而大伤脑筋。后来,我没有采用书中情境,原因有二:一是同学之前没有做过丈量,怎么知道自身又长高了,二是在上厘米时我就作了个调查,两个班107名同学只有十几个同学知道自身的身高。所以我觉得这样引入不切合同学实际。我决定从厘米入手,用手势分别比划出1厘米、10厘米、50厘米、100厘米大约有多长,又通过我比你估的游戏建立1厘米、10厘米、50厘米、100厘米的长度,通过游戏使同学感受到厘米是一个小单位,从而自然地引出米的教学。1米有多长,同学因对100厘米已有印象,很快就建立了1米的长度,再通过小组合作丈量1米到自身身体的什么部位,进一步加深了同学的感受。本课这样的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效果很好,同学对比划游戏很感兴趣,对1厘米、10厘米、50厘米、100厘米大约有多长,都能较准确地比划出,从100厘米到1米过渡很自然,同学很容易理解。整节课同学动手操作,合作互动,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17:41:00 | 只看该作者

“体验数学”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所倡议的,是《数学课程规范》的重要理念。体验是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是一种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参与的学习活动。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时发展,人们越来越明白体验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下面以《我又长高了》为例,谈谈自身对互动对话生成“米”的概念体验的一些感悟。
  案例: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和高度适合用米、厘米作单位?(唤醒同学的记忆,同学举例)
  多媒体课件显示一间教室,让同学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讲台的长大约是1(),桌子的高大约是80(),
  课桌的宽大约是45(),教室的长大约是8(),
  教室的宽大约是6(),黑板的长大约是4(),
  同学讨论后,认为应该分别用米、厘米作单位。
  师: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可以用“米”作单位的物体?
  生:“操场的长、宽,公路的长,大树的高……
  师:1米究竟有多长呢?谁来猜一猜?
  生1:站起来,用手指着自身的耳朵说:“1米到我这儿。”
  生2:到讲台拿着一把尺子说:这是一把一米长的尺子。
  师:接下来大家一个接一个来丈量自身的体高……
  课后反思:引进新的长度单位“米”时,曾有许多的预设,开门见山式地直接揭示新知,了解同学的起点,也有创设情境,让大家来量自身的体高,从而让同学体验到1米的长度。最后,我让同学通过对话,体验生活经验,体验发生“米”的必要性,然后让同学通过对话,丈量体高,从而体验1米究竟有多长。这样让同学在亲自体验、观察、想象中发现新旧概念的相互联系和实质特征,生成1米的概念。由此,我感悟到:对话是一种考虑、一种经历,更是一种体验。书本的知识只是一种静态的存在,只有赋予知识以生命的意义,才干变“死书”为“活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和同学的已知对话,和生活经验对话,和具体情境对话,生成同学真实、真切、必要的体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17:41:00 | 只看该作者

在教学《我又长高了》一课时,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1、从社会实践中让学身去体悟数学的实际魅力。
在课前一周,我请每位同学做一个社会调查:调查一些有关搭公共汽车的知识,并可以看一看、比一比、 量一量,然后做好相关的记录并加以整理。在上课前,我问同学都调查了什么?马上就有许多同学争先恐后的讲述他们的收获:有的说,车上有专门的老孕残座位,电车每人一元,还有的说,小朋友身高到1.1米就要买票,我问:你们要买票吗?1.1米到你身体哪个位置?你们比了没有?马上就有很多同学说我比啦!我认为这样的一个实践活动,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小同学来说是多么有趣且有意义!第一:他们通过这一活动获得了有关生活中的一些平时不被他们关注而又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第二:在这样的调查活动中,不只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交往、合作、交流、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通过这样一个活动,每一位参与调查的同学都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胜利的快感,同时也真正体会到了原来生活中还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呀!这不只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同时也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同学的能力,这真的要比教师告诉同学更有意义。
2、从生活中去体验、去收集、去提炼。
从小朋友们的调查中,他们已经知道了了1.1米大约在他们身体的哪个地方,所以,在教学时,我首先用手比划一下1,2,3,4,5,10厘米大约有多长,然后让他们比一比估计1.1米大约在身体的什么位置,1米大约在他们身体的什么地方,1米大约有多高,大约有多长?在拿一根一米长的尺子,告诉同学们,这根尺子就是1米长,让同学们对1米长的物体有一个表象的认识,再让同学估计一下,这根尺子大约有几个10厘米,小朋友们的回答不一致,这时再让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尺子: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通过他们的观察讨论,最后发现,这根尺子不只是1米,而且还是100厘米,从而得出:1米=100厘米,让小朋友经过自身的估计→观察→发现→得出米与厘米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一切的一切全部由小朋友自身在实践中获得。这样的活动,让小朋友觉得轻松愉快,兴趣昂然,没有压力,让小朋友们真切的感受到,学习原来是这么幸福的一件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在这其中只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通过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我相信,小朋友会成为个性化的学习者。
3、让同学在情景中学习数学
创设一个与同学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并有趣的情境,能够激起同学内在的学习潜能,大大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从而更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我根据同学喜欢运动会这一题材创设了一个动物王国里举行春季运动会的动画情境,蜗牛和蚂蚁进行跑步竞赛,使同学禁不住为它们加油,学习积极性十分高涨,突然两只小动物停了下来,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先是缄默,然后纷纷举起小手,有的说,他们一共要跑100厘米,有的说,蜗牛已经跑了70厘米,还要跑30厘米才干到达终点,有的还说,蚂蚁已经跑了80厘米,它一定先到终点,还有的说,那可不一定,蜗牛有可能得第一名,蜗牛把身子缩到壳里一滚就滚到蚂蚁前面了,所以蜗牛会得第一.......小朋友们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作为教师,必需给同学能够大胆发表自身意见的空间,鼓励同学大胆想象,大胆说出自身的想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02: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