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新课标版二年级下册《统计》课后反思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17:41:00 | 只看该作者

一开头的引入,课本原来是以布置组织体育活动来创设情景。备课时我考虑再三,觉得还是把它改成选择春游地点更能贴近同学生活。结果,上课时这样的变换确实迅速地把同学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我又精心选择了泉州市区几个优秀景点,将推广泉州旅游业、向同学渗透“泉州美、爱泉州”的意识贯穿其中。此时恰逢春季,师生交流自然,同学争着发表自身的想法,兴致极高,我也乘机掌握住他们情感的方向盘。
同学说得正欢时,我设疑:意见不统一怎么办?我在同学兴致最高的时刻提出问题,主要是想让同学积极考虑,寻求方法,从而初步感知统计的作用。果然不出所料,同学非常活跃。就这样,我将同学引进预先设好的圈套中。之后,我因势发问:统计什么?让同学清楚了统计的对象,为下面统计活动的顺利进行作铺垫,也为教学的铺开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二环节的实践活动,在本节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布置活动的目的有三:第一,同学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有序地进行数据收集,能诱发生生之间的集体观念、互助精神,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良好体验;(在巡视时,我刚开始发现同学比较吵,可是仔细一看,他们各有各忙:数数、填表,互相督促,有的甚至还在维护纪律,都很投入,没有一人是呆坐着的。我没有打扰他们,任由他们自由发挥。)第二,同学通过实践亲身参与了统计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不只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数学学习应当是实际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理念,还为同学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场所,使其获得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第三,这个数学活动的开展,为下一环节提供了素材,实现了各环节间的相互衔接。从课堂现场看来,同学充沛发挥了主体作用,活动有条不紊地展开。
实践活动只是学习的手段,若想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第三环节就是关键了。这时,我请组长汇报统计填表情况的意图是:从同学的收集结果入手,引导同学通过观察、对比来发现、感悟,领会统计时该注意什么。这样一来,不只防止了呆板的死记硬背,还能使同学从实践、思索中获得,认识了自我,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就在这个环节出现的一个小插曲中(组长统计出错,其余同学纠错),我捕获到了同学勇敢、纯洁、互助等闪光点。这一切都在我的意料之外,却也发明了有利于讨论与探究的契机,同学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我掌握住这个难得的充溢矛盾和求知欲望的形势,稍加点拨,使同学在欢笑中领悟,在领悟中得知。
接下来,我向同学渗透懂得赏识他人的同时,以“争当小记者”这个形式掀起另一个高潮。同学们兴致高涨,虽然问题没有击中要害,可从五花八门的问题和答案中也流露出同学在摸索、学习中所体会到的点点滴滴。没人问和教学重点怎么办?咦,老师不是也可以争取一个参与其中的机会吗?我的灵机一动,让同学在意犹未尽之时,自行接纳了多种统计方法。这一层的设计意图很明显,除了借记者采访的形式鼓励同学大胆发问,培养虚心请教、取长补短的学习习惯以外,更主要的是让同学明确统计方法的多样性:可以根据小集体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方法,不用拘泥于一种方法。
第四环节,我与同学一起完成的大条形统计图激发了同学的美感,也增强了实践、探索带来的喜悦情绪,激发了他们学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在这个时候,我让同学提出并解答问题,不只仅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强化;还使其进一步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初步形成统计的意识。就在这样个个击破、层层深入的教学中, “统计”这一概念在同学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
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同学回到课本中,实现了生活与教材的有机结合,使他们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了学习。
回顾整节课,我设计的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既各有自身的偏重点、突破口,又紧密地围绕在“统计”这一教学核心周围,为其服务;而同学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随同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一路走来,思维异常活跃;他们还体验了合作交流,调查实践,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认识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顺利完成了课程规范中对应的教学目标;另外,课堂上各种良好意识的渗透,让同学受益非浅,体验了胜利,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了课改的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17:41:00 | 只看该作者

一开头的引入,课本原来是以布置组织体育活动来创设情景。备课时我考虑再三,觉得还是把它改成选择春游地点更能贴近同学生活。结果,上课时这样的变换确实迅速地把同学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我又精心选择了泉州市区几个优秀景点,将推广泉州旅游业、向同学渗透“泉州美、爱泉州”的意识贯穿其中。此时恰逢春季,师生交流自然,同学争着发表自身的想法,兴致极高,我也乘机掌握住他们情感的方向盘。
同学说得正欢时,我设疑:意见不统一怎么办?我在同学兴致最高的时刻提出问题,主要是想让同学积极考虑,寻求方法,从而初步感知统计的作用。果然不出所料,同学非常活跃。就这样,我将同学引进预先设好的圈套中。之后,我因势发问:统计什么?让同学清楚了统计的对象,为下面统计活动的顺利进行作铺垫,也为教学的铺开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二环节的实践活动,在本节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布置活动的目的有三:第一,同学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有序地进行数据收集,能诱发生生之间的集体观念、互助精神,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良好体验;(在巡视时,我刚开始发现同学比较吵,可是仔细一看,他们各有各忙:数数、填表,互相督促,有的甚至还在维护纪律,都很投入,没有一人是呆坐着的。我没有打扰他们,任由他们自由发挥。)第二,同学通过实践亲身参与了统计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不只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数学学习应当是实际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理念,还为同学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场所,使其获得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第三,这个数学活动的开展,为下一环节提供了素材,实现了各环节间的相互衔接。从课堂现场看来,同学充沛发挥了主体作用,活动有条不紊地展开。
实践活动只是学习的手段,若想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第三环节就是关键了。这时,我请组长汇报统计填表情况的意图是:从同学的收集结果入手,引导同学通过观察、对比来发现、感悟,领会统计时该注意什么。这样一来,不只防止了呆板的死记硬背,还能使同学从实践、思索中获得,认识了自我,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就在这个环节出现的一个小插曲中(组长统计出错,其余同学纠错),我捕获到了同学勇敢、纯洁、互助等闪光点。这一切都在我的意料之外,却也发明了有利于讨论与探究的契机,同学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我掌握住这个难得的充溢矛盾和求知欲望的形势,稍加点拨,使同学在欢笑中领悟,在领悟中得知。
接下来,我向同学渗透懂得赏识他人的同时,以“争当小记者”这个形式掀起另一个高潮。同学们兴致高涨,虽然问题没有击中要害,可从五花八门的问题和答案中也流露出同学在摸索、学习中所体会到的点点滴滴。没人问和教学重点怎么办?咦,老师不是也可以争取一个参与其中的机会吗?我的灵机一动,让同学在意犹未尽之时,自行接纳了多种统计方法。这一层的设计意图很明显,除了借记者采访的形式鼓励同学大胆发问,培养虚心请教、取长补短的学习习惯以外,更主要的是让同学明确统计方法的多样性:可以根据小集体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方法,不用拘泥于一种方法。
第四环节,我与同学一起完成的大条形统计图激发了同学的美感,也增强了实践、探索带来的喜悦情绪,激发了他们学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在这个时候,我让同学提出并解答问题,不只仅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强化;还使其进一步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初步形成统计的意识。就在这样个个击破、层层深入的教学中, “统计”这一概念在同学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
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同学回到课本中,实现了生活与教材的有机结合,使他们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了学习。
回顾整节课,我设计的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既各有自身的偏重点、突破口,又紧密地围绕在“统计”这一教学核心周围,为其服务;而同学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随同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一路走来,思维异常活跃;他们还体验了合作交流,调查实践,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认识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顺利完成了课程规范中对应的教学目标;另外,课堂上各种良好意识的渗透,让同学受益非浅,体验了胜利,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了课改的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4-2 17:41:00 | 只看该作者

《数学新课程规范》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需要的数学。要从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动身,创设情境,从生活场景中引出问题,使同学自身发生要解决问题的需要。通过学习探索,经历统计的过程,逐步理解“统计”的含义,再将“统计”的方法应用。
这节课我布置了4次统计活动。
第一次统计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个数。
这个环节,我采用书上的例题,首先创设情境,问盒子里装着什么,你想知道什么?怎么知道?激发同学的兴趣。使同学体会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然后让同学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含义,从而引出课题。
在这个环节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准备不充沛,课件中的声音没有播放出来,换成老师报图形。在第一个环节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两处问题,一是讨论怎么记录的时候,同学没有想到用符号表示,特别是打“√”的方法,老师不用着急就开始报图形,可以让同学想想还有更方便的方法吗?假如同学想不到可提示用“√”表示每种图形的个数。这样也就不会出现同学只会用书上第一、第二中方法记录了。二是揭示课题的时候,到底什么是统计,老师的描述不到位。导致同学概念模糊。
还有一点我比较困惑:教学目标中没有提到用符号来表示物体的数量,可是有一个同学却出现了符号。用“∣”来表示一个图形,面对这种情况,我对同学给与了鼓励,我认为同学由用图形来表示,提升到用符号来表示,是一个飞跃。不知这样处置是否恰当。
第二次统计随机事件,抛圆片20次的结果。我让同学个体活动,再次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
在进行“抛圆片”的统计活动时,我只是在讲台上示范抛的方法,没有讲明白应该抛一次,记录一次,所以在巡视指导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同学以为抛20次后再记录,不知如何操作了,出现只抛不记。所以老师在同学活动前进行指导的时候一定要示范得到位。 还有就是这个活动可以渗透概率意识。
第三次统计同学喜欢的体育活动。
前两次的统计活动,一次是全班活动,一次是个体活动,第三次采用小组活动。让同学在组内交流,合作,组长负责统计,完成表格。在交流中,我用VB插入表格进行计算,把各小组的统计数据汇总,让同学很快看出全班情况,进行分析,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课件中出现的四种活动是静止的,假如插入flash动画,会让同学更加感兴趣。情境练习往往让同学的注意力更集中,学习的效率也得以提高。
第四次统计全班人口情况,出现了一些意外,统计了三次才完成。老师首先应让同学明确统计的是什么,然后是明确自身家是几人。再用起立数一数的方法。统计了两次还是错误的时候,老师问,是否不要统计了,太麻烦。让同学明白学习,做事一定要认真,不能怕麻烦,马虎了事。
每次统计结束,老师都要让同学看着表格说说想法,使同学体会到统计的价值,也提高了同学语言表达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02: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